分享

南峤丨家乡的柿子红了

 金秋文学 2021-10-12

家乡的柿子红了

作者:南峤

那是三年前的时候,不过节令倒正是当下这节令。

国庆节放长假,一家人自驾车从南京回家乡——南通州的骑岸镇。近乡情更切,从s15高速公路下来朝北行驶,我引颈而望,倏忽之间就见高大的范仲淹雕塑耸立在镇南街头。

宋仁宗天圣元年,范仲淹建议并征集4万余兵夫修筑了一条自盐城经泰州到南通州的捍海堰,有效解决了海潮之患。感恩的民众称之为“范公堤”。骑岸镇就是骑跨在堤岸上的镇。

从范公像向西车行十分钟到达我的老家。进入院子,复往外看去,东沟边3棵柿树像3把撑开的巨伞,又像诚实、厚道、拙朴的农人站立在那里守护着庭院。柿树虬枝稀疏,宽大而呈椭圆形的叶子已经由嫩绿、翠绿变成红色,红得似一团火。“秋色浓如酒,红叶映碧流”,我知道待后还将由红变黄,直至完成使命零落成泥。

叶子下面的柿子如一个个淘气的小脑袋,沉甸甸地把树枝压弯了腰;躲猫猫似的,有的欲藏还露,有的忍不住把头探出。有些柿子还是青绿色,上面有一层淡淡的白粉,若是有馋嘴又不懂事的小孩子啃上一块,那会又苦又涩,急忙吐掉,还得漱一下口。难怪鸦雀也看不上眼,任凭它肆无忌惮地在风中摇头晃脑。有些柿子隐隐泛黄或已然黄橙橙的,如果用手摸上去则滑溜溜、凉丝丝的,轻轻一捏则有点软,犹如黄皮球。少年时,母亲说,摘柿子要拣软的捏,我就懂得了软柿子是基本熟的。柿子拣软的捏,还是一个谚语,引申开来比喻挑软弱善良的人欺负,当然这是题外话。还有一些柿子呈橘红色,像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似一盏盏红彤彤的小灯笼挂在树枝上,在秋阳下露出笑脸,招人喜,惹人爱。这时候,柿子完全熟了,揭去薄薄的一层皮,咬上一口,松软温润,甘甜如怡,清凉爽口,液汁充盈,定会惹得旁观者垂涎三尺。

“柿子霜红满树鸦”,“野鸦相呼柿子红”。长着角质喙的飞鸟经验丰富,把红柿子作为美味,啄得残缺不全,惨不忍睹。主人回到家,几只喜鹊有所忌惮,远远地站在屋东北角的楝树上“喳喳”地叫,当然它们是不吃又苦又涩的楝树果的,小脑袋定定地朝向柿树,惦记着柿子。因此,人们往往在柿子泛黄的时候就采摘下来,摆放在家里让它自然变熟。记得小时候,我家是每放一层新鲜的楝树叶再放一层柿子,这样柿子熟得快些,不是像现在有些昧良心的商家卖水果用的化学催熟剂。

早年,我的父亲也爱长柿树,房侧屋后有十几棵。我的家乡当地由于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不能长南方的香蕉、荔枝等,也不能长北方的苹果、青枣等,而柿子是长得最多的水果,零星空地上见缝插针似的总要栽植几棵。在物资匮乏、商品流通不畅的年代,柿子不是作为饭后的美味,还是当作充饥的粮食,或多或少聊补无米之炊。

传说,朱元璋在一次逃荒途中,又饿又渴,几乎支撑不下去。幸亏遇到一片树林,树上的柿子救了一命。称帝后,他故地重游,封柿树为“凌霜侯”,使柿树的地位抬高了一截。

我老家这3棵柿树是20多年前我种的灰柿树,长到有一般人小腿粗的时候,然后嫁接上优良品种——骑岸大方柿。灰柿有核但口感差,难以下咽;骑岸大方柿无核而美味无比。骑岸大方柿栽植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一名卖货郎从外地带回接穗嫁接在本地的砧木上,利用杂交优势,借助天时地利,长在冲积平原的沙质土壤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多年精心培育终成优良品种,称作“金盆月”,成为当地名特产,闻名遐迩,销往泰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民国11年,南通博物院召开骑岸大方柿鉴赏会,博得包括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张謇在内的众人啧啧称赞。2021年,骑岸大方柿获得国家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骑岸大方柿形、色、味、质俱佳,外观饱满,每只三四两,硕大者八九两重,圆中显方。熟透的时候色橙泽黄,甘美醇厚,甜而不腻,果肉致密鲜嫩,浆汁醇厚,吮啖津津有味唇舌留香甜,并有解毒排滋燥润肠胃等功效,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采摘柿子,我小时候是爬上树去的。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孩儿似乎对爬树不感兴趣。我只得向邻居家借来一种专用工具——一根长竹竿上装一个小网兜,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将熟的柿子拧下来。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三个人在那说说笑笑、饶有兴致地干着。突然,孙女儿大声地尖叫了起来,我跑过去一看,一条毛毛虫在地上蠕动。我知道是被一种褐边绿刺娥、俗名洋辣子的毒刺伤害到。孙女儿手上有一块红肿,似痛又痒,似痒又酸,似酸又麻,说不出的难受,我感同身受。我曾经也吃过苦头,有足够的应对经验,于是胸有成竹地用树枝把洋辣子捣破,取肚子里的破碎的内脏和液体敷在创伤处,渐渐地就摆脱了痛苦的煎熬。唉,世界本来就不是尽真尽善尽美的,假恶丑如影相随;但是,有矛就有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树上红彤彤的柿子被硬喙啄过的索性就留给鸟雀们继续享用吧,青绿色未成熟的依然快活地沐浴在金辉秋风中向你点头微笑。采摘下的橘黄色柿子装满了一大篮子,送给左邻右舍一些,带去省城一些,还有亲友们硬是塞到车上新收获的花生、葡萄等等,满载而归。 

文/南峤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南峤,籍贯南通州,原居南京市,现居上海市。文学乃兴趣所在,创作发表一些散文、诗歌、小说,有的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一等奖。

南峤丨老师骑脚踏车载我去赶考

南峤丨“借”房子

南峤丨改名不更姓

南峤(签约作家)丨旋转的圈圈

南峤(签约作家)丨中农家庭出身,曾经的尴尬

南峤丨中农家庭出身,曾经的尴尬

南峤丨秋风萧瑟蒹葭斜

南峤(签约作家)丨甜、美的享受

南峤(签约作家)丨屹立的堡垒——四行仓库抗战中的壮士们

南峤丨乘车琐记

南峤丨栖居闹市亦诗意

南峤丨祖屋后的黄杨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