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体验语言形式美的目标进行的低段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30日,在剡山小学视听享受了三位老师行云流水般地展示了《古对今》、《树和喜鹊》、《彩色的梦》三堂课,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和教学经验,萌生的想法在下午聆听教研员田老师的教科研理解分享后,有了清晰的思路。

今天的三堂课,让我坚定了教学活动要针对儿童在传统语言文字“形式美”的体会上做设计的想法。应该说从第一堂钱老师的《古对今》中看到孩子参与字词体验,到张老师和学生一起拍着手有节奏地诵读儿歌,再到徐萍老师启发学生对课文文字的体验,师生一起随着课文文字舞动的场景,这一系列学生的“动”起来,都是在感受语言文字特点的过程有感而发,深切认同下的共同参与。

首先,我向名师工作室的商老师讨教了对“对”的看法。商老师说道:对,是对联的一种,处于最初蒙学阶段的孩子,通过学习对对子,掌握语言的规律,商老师谈到的是语言平仄、押韵的启蒙体验。的确,押韵、平仄对整个汉语言的“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传统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朗朗上口,易于传颂,应该说就是押韵、对仗或者说平仄影响了孩子对汉语言文字美的体会,正是这种无形的美,让孩子有了汉语言文字的“启蒙”,继而在这个启蒙中,获得了品德、为人的养成,最终造就了那么多经典古代美文。

在钱老师的《古对今》课堂中,当屏幕出示外圆内方的古钱币时,学生首先联想到是“古对今”,对呀,“古代的钱币,保存到今天”,这也是古对今嘛。学生体会到的虽然不是标准答案“圆对方”,但是每一种学生体验的缘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体现。包括张老师《树和喜鹊》中所有“读”的活动,“换”的活动,“指”的活动,“拍手歌”的活动,书写的活动,还是《彩色的梦里》师生舞动的场景,如果仅仅如电视表现形式般落于“热闹”,而忽略了文字美对孩子的影响,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真的仅仅停留在教课文上了。

部编版教材的改变,最大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传统文化内容上组织活动,让学生享受语言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审美的教育,应该说部编版教材具有经典美和文质兼美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都源于汉字的之美。从自己拍摄照片,观察学生的角度上看,三堂课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所细微的变化。

这种变化,源自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在语言文字美的吸引力上。第一节课有个孩子比较好动,虽然可能如田老师所说现在的孩子聪明,但是我常常在反思原本吵闹的课堂为什么突然安静了下来这个问题。原来,是讲的内容有吸引力了,内容为什么有吸引力?正是利用了传统语言文字美的影响,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影响,向学生传递美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这种语言美的体验,有了深刻的认同感,那么他的全身心投入,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高于读对字词句,读准字音的活动体验。相信在低年级学段,除了读对,还要明白“对”是传统语言文化美的一种传递,从对联到对仗到七言、五言,律诗绝句等等。是《树和喜鹊》的童话感吸引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那三次“只有”的反复出现,是汉语言形式美的一种方式,很多优美的儿童文学,都是在重复中成为儿童阅读的经典的。可以肯定的是张老师对字扎实词理解的活动设计,而我们的低段语文都仅仅落实在读“对”的层面上,那么未来,学生体验汉语美的能力将会减弱,或者以美的形式去以文字表达时,就会变得空泛干枯。直白地说,就是写作文不美。

围绕汉语言形式美的目标,设计钱老师那样的读字竞赛活动;设计张老师那样的拍手韵律体验朗读活动;设计徐老师那样,让学生随着儿童诗的文字美而全身舞动起来的活动,是我们需要指向和落实的一个犹如蒙学般体验汉字美的目标。在这个学段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汉字美的体验和感悟入手,发挥出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优势,活动的设计以牵住学生文字兴趣的牛鼻子为起点,也许对于未来的读写能力会有个质的变化。

§§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