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知道点中国哲学

 世界从何而来 2021-10-19

笔记:知道点中国哲学  

分类: 读书笔记

刘同学不知哪里打印来的几十页关于中国哲学的讲义,这段时间生活太空虚烦乱了,断断续续的把它看完了,有一些错误吧,至少在竹林七贤那部分关于魏文帝,晋文帝时间的方面,不过还是打出几个字当做提纲吧。


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周公

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又称周公。周武王之弟,辅佐成王姬诵,“降辟三叔”,分封宋、卫、鲁、齐、燕等,封建71个效果,周朝的实际创立者。在哲学上,据传为《周易》64卦之384爻做爻辞。孔子对其非常推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世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

阴阳五行说:

《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五行”大致今天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份。

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和”: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参合,能产生新的东西并得到发展;“同”是同一种元素相加,不能产生新物,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五行杂和方能生成万物,这其中突出土的作用。

阴阳,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周人用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地震现象等。《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强、前、男等,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后、女等。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古人取名也要照顾到五行协调齐全。

战国末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提出“五德终始说”,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

八卦的“魅力”:

八卦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记录六十四卦的卦象的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另一是所谓《传》,记载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周易》作者:按儒家学者的说法:伏羲画卦,即画出八卦的符号;文王重卦,即两卦相叠,演出八八64卦;周公做爻辞,即每一卦有六爻,对64卦之384爻之每一卦作了解释辞;孔子作《十翼》,即十篇说明文。《易经》就是从原始的八卦长期演化而来的。

原始的卦由三爻组成,象征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八卦是八种自然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象征物。八卦每两卦上下重叠,排成64卦,叫做重卦。每卦有三个要素:象、数、辞。古人占卜就是根据卦的象、数、辞做出综合分析来推测吉凶祸福的。

《易经》中的有关八卦的思想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黑格尔曾高度评价。

古代人崇拜什么?: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自然崇拜包括对天上、地下各种现象的神话和崇拜,对象极为广泛,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海山川、水火以及动植物类、男女生殖器等等。

鬼神崇拜首先来自对祖先的崇拜,还有对原始部落、部落联盟和氏族共同体内的领袖、英雄、圣贤等。

殷商时代的巫祝。殷商卜文,“巫”字像两手捧玉状,为事神之状。巫祝医卜等职业,后世道教庙宇之中管理香火者称为庙祝,就是这些遗留下来的称谓。

周朝敬天尊祖,形成天神、地袛、人鬼的神鬼系统。《周礼》中“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袛之礼。”天神的有上帝(非耶和华)、青黄白赤黑五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雨雷电诸神;地袛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本民族崇拜的圣贤、忠烈之士。

汉时仍不断发展,如刘邦“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汉武“尤敬鬼神之祀”。而道教的多神崇拜正是直接承袭这些神道巫风而逐渐兴起的。上述诸神及民间信奉的神灵,都转化为道教之神。

盘古开天辟地

三国时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记》记载。

南北朝时期一些学者对盘古传说的概述。

今天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如瑶族人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

《山海经》中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在遥远的东南海外,有一个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异常美丽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渊中洗太阳。太阳在经过夜晚之后就会被污染,经过羲和的洗涤,那被污染了的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时候仍会皎洁如初。这个羲和,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是个太阳,并且让这十个太阳轮流在空中执勤,把光明与温暖送到人间。这十个太阳的出发地十分荒凉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树,树高三百里,但它的叶子却像芥子一般大小。树下有个深谷叫汤谷,这是太阳洗浴的地方。它们洗浴完了,就藏在树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边的那一个骑着鸟儿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准备出发...

屈原在《天问》中所问之事也有涉及:太阳从汤谷升起,到蒙汜去就寝,从天亮到夜晚,一共要走几多路程。

一个古老的传说:女娲造人

《淮南子.览冥篇》记载。

神话学家的解读,解释为一场我们的祖先与洪水的斗争。电闪雷鸣,引起原始森林熊熊的大火,山洪也爆发了,恶禽猛兽没有栖息之处,就纷纷从森林中逃奔出来,乱飞乱串,洪波中还有大鼋巨蟒随流而下。大雨连月不息,洪水汪洋,阴暗的天空看来好像是坍塌,吼哮的大地听起来好像要崩裂。。。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于水火,毅然运用神力,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不辞辛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终于将灾祸平息,使沉溺在痛苦深渊中的人类得以新生。

紫气东来

“此乃紫气而生,将有运而至,必有圣人西行度关”关于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遇骑青牛前来的老子得赠五千余言的《老子》上下篇:上篇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故杜甫《秋兴》(其五)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古时常观天上云气,以预知吉凶征兆。后人便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

《老子》又名《道德经》。历代注释的著作不下千种。比较有影响的有汉代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作注,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因而,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诏以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上善若水”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岁。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道如何生万物

不出门就能识天下

柔弱胜刚强

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无为而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淮南子》中“塞翁失马”

秦佚悼老子

百家争鸣:儒、道、易、名、法、墨、阴阳家、纵横家、兵家

南华真人--庄子

奇物论

在宇宙源头观人间,将事物缩小,将事物之间的差别泯灭了,相对论者。

否定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看到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却又把这种局限性片面夸大。

逍遥游

一个寓言《鲲鹏变化》、宋荣子、列子。

构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她的皮肤像冰雪一般洁白,她的丰姿像处女一般秀美。她不吃五谷,只吸风饮露。她乘着运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她的精神凝聚专一,能使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收。她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她。

无用与有用

“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因不材被杀”

人应像鹌鹑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非常短暂,只是大道变化的一个瞬间。大道流变就像骏马飞奔,人生在世就像飞马过隙;生生死死,是大道流变的自然过程、生物变化的自然程序,人皆如此,没有一个能够避免的,人皆有生死;有鉴于此,人们就应该从对死亡的哀伤和悲痛中解脱出来,顺随生物的自然变化,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死不动于心,永远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至理,回归了大道了,人生也达到了完美;达于至理、回归大道的人不区别有生与无生,不分辨有形与无形,将生死来去视为一体,将有形无形划为统一。正因为如此,所以也就无需言语和论辩了。

养生与解牛

 “庖丁解牛”

刀刃要保持长久的锋利,就不要去碰牛体的硬骨;人的身体要想长存,就不能触及那些有伤于己的硬东西。这些硬东西,在庄子看来,就是名和刑。许多人为了名誉要么真做好事,要么假作好事。真做好事,往往会忘我操劳,把身体搞垮;假作好事,就会败露于世,身败名裂。触刑,就是做坏事,肯定会有恶报。

“无近刑名,可以全生”

蟑螂在前,大鸟在后

庄子认为,无私是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了,至于事业就更谈不上了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庄生妻死,鼓盆而歌

三为令尹不荣华

杞人应该忧天吗?

《庄子.天下篇》杞人的忧虑、劝慰者的解说、长庐子的见解无疑都是在思考天的构成。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阐明虚心的道理,井底之蛙见东海之鳖的故事来阐明不虚心的弊病。

在庄子看来,虚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偏执一方。我们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放眼无穷的宇宙和无尽的大道,真正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

鱼是否快乐?

惠施与庄子濠梁观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是否能够认识外在事物的情感、意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人的认识极限问题。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庄子.天道》齐桓公和老木匠的对话。经典为古人的糟粕。

庄子主张的言和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僵死的,人类的思想意识却是极为丰富、微妙的,因而,语言和思想是两码事,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现在观点来看,应该说,庄子的言意关系论局限性很大,他把语言与思想意识加以分割,完全忽视了语言作为达意工具的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庄子发现了语言作为中介工具的有限性,揭示了人类意识极其丰富、微妙的特征。

人生本来就这样迷茫吗?

凤凰、老鹰、死耗子

真人的境界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富贵、长寿外在东西不足以养生,名可害生,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知子莫若父

大盗与小盗

《庄子.外物》中《儒以、发诼》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

儒家八派

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子张学派,子思派,颜回派,孟子派,漆雕氏派,仲良派,孙派,乐正派。

儒学一二三:代表人物、著作典籍、学说、派别

儒家的修炼方式:儒家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立不惑知天命

应该如何学习?

大同与小康

和同之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