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53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1-10-21

趺(fu)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见《论》253条)。

作者:蒋远东

趺阳脉是脾脉和胃脉的组合,习惯上把它们叫脾脉或胃脉,实际上是两部脉;这个脉在脚背上,是判断脾气或胃气盛衰的脉。汪琥(hu)在《辨脉法》中讲,趺阳脉,在《图经》中原名叫冲阳脉,在足跗,也就是脚背上,从中指端向脚背这个方向上行五寸,在距离陷骨穴三寸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足阳明经经过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原,所以,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名字叫会原;这是一个断生死的地方,病人病重了就要诊这个地方,看有没有胃气以断生死。伤寒以胃气为本,趺阳脉不衰,说明胃气尚在,病虽然严重,虽然危险但还是可以治。

判断有没有胃气的标准是看主脾胃的脉是否和缓。如果主脾胃的脉和缓,不仅说明有胃气存在还说明脾胃没毛病。《平脉法》讲,举指轻按、举指重按得到的都是浮大而濡的脉名缓。

《辨脉法》讲: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本趺阳脉浮是举指轻按得到的脉,是阳脉;趺阳脉涩是举指重按得到的脉,是阴脉。阳脉代表的是胃气,阴脉代表的是脾气。今趺阳脉浮是胃气虚浮,是邪气实,即是本条的胃气强;本条的涩脉讲的是脾脉,是说脾脉涩如刀刮竹、进退维艰、没有一点和缓之象,是血虚了。因为,脾统血。说到底这个脾胃不和的病就是《太阳篇》讲的荣卫不和,但这个病又不是太阳病,它是一个典型的阳明病,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就不能按治疗太阳病的方法去治疗,因为,这个阳明病本条就是一个胃气强的胃热病,所以,不能发汗。只能用下的办法引热下行,即用承气汤的加减的来调和中焦,调和脾胃。

麻仁丸用小承气汤加减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以承上启下。

《医林改错》讲,在胃的上端有一个总管,这个总管能把食物中的水分瓮吸到膀胱。本条中的胃气强意味着胃中的邪气重,能直接蒸发食物中的水分入总管而不需要脾的运化,即导致小便数;也就是说食物中的水分没有经过脾的运输就变成小便被排出去了。究其原因是脾胃运化失调了。失调的原因是胃气强了,脾气弱了,胃气制约了脾气,脾气被胃气制约实际上是以强凌弱,即本条的脾约。脾受到胃气的制约后,胃热就会分布于肠胃,即会导致大小肠的津液更加流失,故使大便更加干燥。此燥是从胃到小肠,在到大肠,即这个燥粪在胃中被胃灼烧后,又被小肠和大肠灼烧,所以其形小。可见,刘度舟讲这个脾约证的大便干燥的象羊粪一样而且特别的小,这话是真的。

麻仁丸是小承气汤的加减,用麻仁丸治脾约证实际上是用小承气汤把胃热向下引。麻仁丸中用麻仁能润燥通便;芍药能补血养津;用杏仁宣肺实际上是给大肠增加蠕动的能力,因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这是一个慢病,慢病要用缓药治,所以为丸,丸者缓也。

麻仁丸(巧记:二仁一芍小承气):

麻仁2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去皮)一斤、杏仁(去皮、去尖、熬、别作脂)一升。

6味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饮水服,日3服,渐加至大便和缓为度,即不在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