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慧而不用,叩之两端

 阳光心情ml 2021-10-21

图片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继续学习《论语》。上节课讲了君子之知,让我们明白儒家的知是以所知和无知合在一起构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的就是人的能知之性,也就是知的本体。既能够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也能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是我们经常依赖于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而鲜少使用自己无知的部分和审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是一个修身的关键。 

天地之大,万物之无穷也。人之所知是有限的,所以庄子有“无涯之叹”,强调的是以有涯随无涯,将会颓废一生,终无所得。我们在世为人修身以成君子,不是为了追求无涯之志,而是为了成就自身。既有追寻知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在自省的过程中,平衡和发现自己的所知和有知,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更加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有合理的分寸感,这才是行之始也。
 图片

今天所谈的知,其实都是为了“行”而谈的。儒家所谈的知不仅仅是知识,重要的是说:知诸于行也,有所知,必有所行,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才是修身的东西。否则我们的所知就是知识的,知识的东西跟修身无关。什么意思呢?我们可能知道很多东西,但是这个人可能本质上仍然是愚钝的人,或者是一个埋没良知的人。所以真正的知不是知识的,是我们要去进行修身的过程中,真正能够主宰我们行为的整体认知、知之本体,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主宰我们的行为?就是自身的认知。有时会说信仰或你相信什么或信念,你一定会去做的自律的部分,这些大体属于我们要构建的知的范畴。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人是怎么谈知的,或者说他在具体的情况下,在平常普通的生活当中,究竟是如何应用的。他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这个人自然是我们的夫子。看看夫子老人家如何在自己具体的行为中实践的。
 图片

今天要分享的这句《论语》出自”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章的解释乍一看非常简单,大意是孔子说:我有知吗?没有。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一些东西不是太了解,什么也不知道,就他所提问的两端分析,也能够把这件事情追究清楚了。这句话的翻译是简单的,但是要我们好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人有知吗?夫子开篇就说“吾有知乎哉?”我有知吗?毫无疑问,我们都知道人应该是有知的,平常也会说知冷、知热。有一些感受和认知,有一些识别能力,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判断力等等,每个人都聪明得不得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来认定我们的生活里面处处有知。而且我们一切的所行都依赖于自己的“知”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无知呢?但是夫子偏偏自问自答: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夫子说自己无知,肯定不会说普通意义上的无知,没有感受能力、没有觉察能力、没有形成意见能力吗?或者说没有形成的认知能力吗?平常所说的“知”无非是感受力、觉察力、见识力和认知力这样几个层次。 
 图片

什么是感受呢?通乎内外,知冷知热。刚才说的知痛知痒,知道自己和万物的分别,这是一种本能,是最基础的感受层次的知。在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还会有自己的好恶,看清楚事物的条理,看见事情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生、因果,有了自己的觉察,所以超越一些感性的认知,有了自己的理性之知,可以说是觉察的部分。

在此之上,还会参与到事情当中去,衡量自己的本位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好恶和意愿产生参与的部分,这属于意见的层次了。在此之上,有了比意见更高明的是综合了感受、理性、意见,客观形成一定的规律性并掺和了一些知识和共识,我们把这些叫做认知。
 图片

有感受,我们有知;有觉察,我们也有知;有意见,我们更有知;到最后有认知,我们还是有知。反过来说,这些所谓的“知”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觉察、意见、认知罢了。总而言之,不出自身之外,不过是自己的“知”而已。所以这些其实不是夫子所要强调的知。我们要正确理解夫子的“无知”是什么。不是说不能够识别于物,不能够对于发生的一切事物产生识别能力、辨别能力、通晓定位能力。眼前的东西是什么,这也是一个知。夫子的“无知”,不是说没有这个知,而是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遇事无知,是夫子不以自己曾经内心的先见来预先判断。夫子不以过去之我,为当下之我;不以过去之先见,来预先判断;不以过去之感受,作为当下的感受,这是夫子真正所要强调的无知。这个意思简单来说,好比你看见了一切,但你不把这一切当作自己行动的根源,所以夫子强调自己“无知”。

图片

虽然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虽然身处于有识之界,看到了地、火、水、风,看到了世间万物万象,这只是有所见而已,不能说这是我们的知。这好像看到一个人在我们面前做出了所有的动作,但是不能判断这就是我们的知,这一切不过都是有所见而已,不能知见为知。既然不能知见为知,就不能够当下因所见而所知去实践所行。要保持自己始终处于有识、有见而无知的一种状态,这就让我们的内心恢复到空明、灵动、觉察力、敏锐度都非常好的状态。因为今天大半部分的时候是内在的情感充斥,意见充斥,感受饱满、理性固执充斥在内心当中,不得空也。

所以夫子在后面说了一句话,“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恰恰不是把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所形成的知见之知放在心里,心中无知,心反而能够有所见。
 
图片

打个比方,心好像是一面镜子。如果镜子里面已经有了很多的东西,就不能再去照物了。如一张白纸上面已经画满了东西,再写上其他的东西就很难看清楚,很难辨别了,内心也是一样。假如已经有了很多先入为主的东西,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内心就塞得满满的,也就没有像镜子一样清晰照见的功能。我们的修身活动要做的事情是把镜子变得更大,这样事物才能够在镜子当中显露得更完整。小小一片镜子只能显露事物的局部,镜子越大事物展现得越完整。我们让镜子更清晰,这样显露得更为明确;我们让镜子更多维,这样事物显露得更为全面。我们的心只是帮助我们照见、看见、识别所发生的一切。真正的知当从何来,当何以为用呢?这也就是夫子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夫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的内在是空空如也,空空如也的内心,就没有一整套东西想要灌输给别人;空空如也的内心,能够更为全面、清晰、多维的感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感受当前的人,感受当前的事情。当信息越全面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对于一切事物的判断才更为精准,才知道自己是否要参与其中。 
 
图片

所谓的空空如也,就是在当下,不匆忙、不慌乱地判断事物发生的性质。这样,自己的内心也能够保持非常的澄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误会发生在我们心中早有一个预判。所以,夫子在这里讲怎么样才能够空空如也?当然是以德而非以我,人的德行越高,自然就能够做到空空如也。

为什么呢?我们假想一件事情,今天有个词叫做“存在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彰显自我,而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看自己在这个事情当中的角色,如何以自身的角色把事情推动得更好。所谓的处处刷存在感就是非我不可,但实际上何为我呢?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时候已经讲过这个部分,大部分所谓的我都是意必固我,只是一团执着而已。正是因为认不清自我,所以不弘道而弘我。所以空空如也,表示是以德而非以我。唯德,有德者方能够克己。
 
图片

夫子是这样一个人,博学而无所成名。什么叫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夫子几乎什么都会,大部分事情都懂,知识非常广博,能力非常强。但是吾能名之,不能用他的一知一见、一言一行、一种技能去定义他,他不是一个知之守见之人。所以,夫子这样的状态必然有内在的克己之德,不是为了彰显自我。虽然他非常博学,在任何一些技能当中都能够彰显自我,但他很注意在任何事件参与的过程中,是为了让一切事情变得更美好,而不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重要,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在这里谈到了空空如也,内心有见有识,但是不知以为知,既不知以为知就无所教育人,就不会强行地想要建立存在感,强行地把自己输出给他人,做一些灌输的部分,要求他人做到什么样子。因为有知最终要诸于行,既然有识有别,有识有见,我怎么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知去参与这个事情呢? 

图片

比如眼中看到一些事情,难道当做看不见,我就是空空如也了嘛?不是的。是看到了很多的事情,并不迅速地发生意见,这叫空空如也。但是具体接下去该怎么做呢?夫子后面说的叩其两端。在说“叩其两端”之前,我要说另外一个重要的事项,夫子在这里举例说“有鄙夫问于我”,有一个鄙陋之人问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是一种蔑称,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

鄙夫大概是有两层含义:首先,这个人没什么地位;第二恰恰说这个人没什么见识,是一个无知无畏之人,什么也不太懂,也没有什么地位,这样的人称之为鄙夫。是一个普通的、没有见识、没有身份的人。夫子为什么要强调是由鄙夫来问于我呢?反而不是简单一点说有人来问我,一定要强调有鄙夫来问于我。这里恰恰就形成了一种有知者和无知者,或者说真知者和无知者的部分。
 
图片

我们现在都习惯把自己的知,强加给别人,输出给别人。夫子马上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鄙夫,换句话说是一个听不懂道理的人,这个无知者是鄙夫,乡野愚昧之人,你跟他讲大道理、讲那些知他是听不懂的。换句话说,他无法以你的所知来沟通,你所知的部分跟他讲不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夫子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了。 

日常所谓的那些知,能够指导我们行为的,能够沟通的,比如,有些时候讲一些课,讲一些《论语》对读过书的人讲特别容易,因为讲的都是概念;但你对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讲,对一个文盲讲,对一辈子住在山里的人怎么讲这些概念呢?这个非常有趣,可以显出一个人是否有真知,因为你真的知道就能够跟这些人讲。很多人学了很多东西,除了跟别人讲之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自己也不受用,对别人也没有助益。
 
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都是知见为知,不是有真的知,到最后不是养出聪明的心灵,而是养出一堆意见埋在肚子里,天天看世界看不惯,看这个看那个都看不惯。为什么?肚子里一堆意见当作真知了,实际上什么知也没有。所以夫子在这里特别强调有“鄙夫问于我”,恰恰是一个没有办法沟通的人,也没什么地位,没什么知识,没有办法跟他讲道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难道跟他讲一堆自己学来的大道理,讲得通吗?

有很多人的生活当中经常发生一种现象:学位、学历很高的人,家长里短的小矛盾都化解不了,搬了一大堆知识,到最后什么道理都讲不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没有真知。
 图片

夫子这里现身说法,说了一个“叩其两端而竭焉”。什么叫做叩其两端?很简单,一切事情都有两端,第一个发端,就是开始;第二个终端,就是结束。最初想要干什么?第二个最终想要干什么?这就是两端。所谓的鄙夫之问,一定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因为无见无识。说白了人生一切产生的问题都是关于自己的。所以强调是鄙夫,也就意味着你无法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常识去尝试让对方明白。好比你在一线的大城市里,很难跟偏远地区的人沟通、谈自身的见识一样,因为双方有巨大的信息落差,巨大的隔阂,没有办法以单纯的事情进行沟通。

图片

所以这个时候的两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一切真正认知的发生开始,就是如何运用和运转我们的知。其实就在两个问题上面,第一个是问其发端,再一个就是问其终端,恰恰自己是空空如也,所以才能够有克己的能力问别人的两端。假如自己不是空空如也,往往是乍一听别人的情况,马上就开始教人。其实人是不可教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感受、自我具体处境和自由的意志。核心点在于所有问题都是人自己解决的,不是教给他一个方法,而是启其自觉也。 

夫子在这里强调,哪怕是一个鄙夫,哪怕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见识的人,也是能够有知的,也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是通过叩其两端的方式,让他自己发知。叩其两端像敲钟一样,在《礼记》的“学记篇”也这样说,“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图片

没有知识的人不代表无知,没有知识不代表无心,只是没有知识而已。心里有充斥的是自己想要对这件事情产生什么样效果的初心、看法及最终目的。所以夫子以鄙夫来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有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知来主导自己的心。我们应该是空空如也,不去把自己的知灌输到别人身上。因为知己诸于行,每个人都是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夫子运用知的方法是让别人自己产生知,不是把自己的知加到别人身上灌输给别人。

怎么才能让别人产生知?首先要问:你最初想要做什么?后面要问:你最终想要在这里干什么?把这两个问题一问,再比较他的行为,一切事情一下子都非常清楚。因为所有事情的糊涂和模糊就是知行分离,而它的前提往往是自己认知糊涂。认知为什么糊涂呢?我们就要去问这个问题:你最初想干什么?以及你最初想把事情发展成什么样子?只有把这两点问清楚了,对方马上会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不想要干什么,随即自己的真知就会产生了。
 图片

这个时候我们也会理解夫子所说的“叩其两端而竭焉”。什么叫竭焉呢?就是穷尽了,这个“竭”不是夫子努力的地方,是对方被逼得两头堵住了。他知道后立刻不会混乱了,不会无限延展,不会无限烦恼和思索了。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叫无知,往往因为自己不清晰自己的诉求,不明白自己受到什么样的激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目的。

所以,所谓的两端一叩,叩发端以明其情也:究竟我们在意什么?到底被什么触动?再问终端,叩其终端以名其意:究竟想要如何,最终想要实现什么?“竭”是把内在混乱的情绪和心理,内在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一下子全部都显露出来,既能竭尽其意,其实在生活中也知道,能够把自己所有一切东西说出来,说完了事实也就清楚了,这就是夫子的高明之处。不是把我的知强加给别人,不是我替别人去定义事情,不是把我所有的认知都抛露出来,而是让对方发知,令其自鸣,令其自知也。
 图片

儒家所谓的诚意就是这样。所谓的诚则明,明则诚。人的困惑不是因为自己无知,世上没有无知之人,而是因为自己的混乱。夫子真正强调自己无知是为什么呢?夫子的运知之道就是因为看到了人的那种混乱、自私和私隐。所以即便是一个没有知识的鄙夫,他也有知,人能自知不需要别人的知去取代它。

以前也讲过:启之、发之则可以使之自明也。所以夫子强调的这个知,他的叩其两端之问,核心就在于四个字“使其自明” 。所以说到这里再看一看夫子究竟是有知还是无知,夫子为什么要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夫子知所无,夫子知所有,这是我们要深入去体会的东西。夫子没有的知是怎样一种知,跟我们平常的知有什么关系,夫子之所有的知是使人自明、使人有智,这才是真正的知,这才是夫子真正的大智慧。

图片

真正的大智慧就是像夫子这样的,像太阳一样能够去照亮他人,能够使他人照见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知。我们平常说的知,只能说是自成其知,是一种逞能,把意见固化,蒙蔽了内心的本质和本体的能知之信。我们本来是能够知晓的,恰恰被自己蒙蔽掉了。

回到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话题:自己的知究竟要怎么样发用呢?如何引导他人呢?如何以自己的知能够作用于他人,目的是什么?夫子在这里现身说法表现得很清晰。我们的知,最大作用莫过于让他人明白,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知去指导他人,而是秉持先生之教,以先觉觉后觉也。真正的大智慧是让别人明白而不是自己承认,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灌输进去。
 图片

在《论语》开篇就强调过,要学一部怎样的《论语》?学一部让自己的智慧真正打开的《论语》,不仅要读书上的《论语》,也要读生活当中的《论语》,也要把自己当作一部《论语》去读,就是为了开智显人也,为了打开智慧,能够照见他人。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说是真正智慧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我们一起所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达到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