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 年 10 月 21 日

 阿圣_ 2021-10-23

2021 年 10 月 21 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继续进行伤寒论的学习。

一、原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就是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风寒。

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要用桂枝汤主之,但是这个医生他误治了,他却用了下法,导致利遂不

止,就是导致患者下利而不能止,这个利遂不止表明这个下利的次数是非常多的,有一些患者,可能下利

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都会有。

 胡希恕的解释:就是用下法导致这个邪热内陷,所以出现这个下利不止。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刘渡舟的解释:这条主要是论述了里热夹表邪下利的一个证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下

法,表邪内陷入里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医反下治,是病在表不当下而下,故加了一个反字,这应当看做

是病机转折的一个条件,临症不要拘泥,表邪入里则出现利遂不止,是属于一个虚症,属寒症。

 实证、热证:应当凭脉辨证以作出诊断。

脉促者,脉数而促迫,不是数而终止之促脉。脉数为里有热,同时反映人体阳气为盛,阳气盛,有抗

邪外达之势,则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所以说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可称为里热加表邪

而下利,或者叫协热利。

表邪束肺,里热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热,故汗出;表里皆热,故发热。既然是热

利,那么大便粘会暴注下迫下利,肝热等证则在所难免,治疗应采用。

表里两解的方法,以解表清里,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伤寒论中以葛根为主药的方剂

之一,但是葛根用到半斤则是罕见的。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经气。

 先煎葛根,是取其解肌清肠为主;黄芩黄连苦寒,专清里热,坚阴以止利;甘草扶中护正,调补下利

之虚,助正以袪邪。诸药相伍,表解里清,则下利止、咳喘平 。

从本方用药可看出:本方表邪少而里热多,仅有三分表邪,而七分都是里证。

总结以上得出:

葛根汤: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这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

而不能固护于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下利呕吐等证。

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

以葛根为主要的这两个方子在临床上都很常用,疗效也很好,应掌握其脉证。这个葛根汤,临床上我

个人还用的多一点,这个葛根芩连汤也用过几回,相对少一点。

在上一个月,治过一个 30 多岁的一个年轻的妈妈,她有点发烧,还有点腹泻,把脉是一个数脉,我就

给她用了一个葛根黄芩黄连汤,喝了一副,这个症状就好了。

 葛根黄芩黄连汤辩证要点:一是腹泻是很明显;二是脉搏是一个促脉,可能会稍微带点浮;三是有的

人可能会有点表证,会发烧,可能还会有点喉咙痛的症状。用这个葛根黄芩黄连汤是有效的。

如果这个脉搏它是一个微弱的没有力的一个脉搏,那可能是属于一个太阴病的下利,就可能要用到这

个理中汤或者四逆汤,用这个葛根黄芩黄连汤那就不行了。

二、几个医案

 医案一: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一个李姓的孩子,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 20 余次,舌质是酱红,

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唇干,眼睛红目赤,脉数,睡不好,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处方:葛根六钱,黄连一钱,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钱半。这个孩子

服用之后,其利渐息,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他是在里面加了一个天花粉,加了一个升麻,还

加了一个山药,就是根据需要做了一个加味。

 医案二:是冯世纶教授的。彭某,女性,30 岁,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热茶,自觉身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三次,而来门诊,苔白腻,脉滑数寸浮,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芩连汤的一个适应症。

处方:葛根 24 克黄芩 10 克,黄连 3 克,炙甘草 6 克,结果上药服用一剂后,腹痛腹泻减,三剂后痊

愈。

这个是很典型的一个葛根汤证,这个腹痛腹泻三次啊,这个脉滑数寸浮,我们说脉证相符,这个脉跟

这个证,表明这是一个太阳阳明的合病,所以用葛根芩连汤。

如果说脉是微弱的,脉沉或者没有力的,那就是一个太阴或者少阴的一个腹泻、下利,我们临床上要

注意鉴别,不要混淆了。

 医案三:来自这个聂慧敏老师。白某,男,60 岁,1996 年五月初诊,患咳嗽数年,诊为过敏性哮喘,

每年夏初之际,咳嗽喘息发作,咳嗽有痰,时伴黄痰,胸闷气短,甚则平卧诸症加重,服中西药治疗,但

仍有复发。患者素体较弱,为喜饮酒,大肠湿热,经常腹泻,日一至三行,近日喘咳,脉沉,略滑数,苔

淡黄,证属大肠湿热熏蒸于肺而自喘。治以清热利湿,理肺平喘。中葛根芩连汤加桑白皮、川贝、茯苓、

炙百部 7 剂,用水煎服,药后喘咳减轻,守方调治二月,喘利皆平,四年未见复发。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医案,患者这个咳嗽数年,被诊断为这个过敏性的一个哮喘,他是用一个葛根芩连

汤加了桑白皮、川贝,茯苓,炙百部,守方调治两个月,喘利皆平,四年未见复发,可见是一个很成功的

一个医案。

三、条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与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

麻黄汤。”

 条文 35:麻黄汤在临床上非常的常用,不一定要有太阳的一个表证,有时候他就是有一个喘或者一个

咳喘,没有很明显的一个脉浮紧,但是它有一个咳喘,没有什么汗出,我们用这个麻黄汤,临床上也是效

果是很好的,不一定要有很明显的一个太阳病的症状才可以。

但是更多我们还是按照条文来运用,它的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恶寒,比较常见,严重的还会有身

疼腰疼,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大家记住,这都是一个麻黄汤的一个应用指征。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差别:桂枝汤与麻黄汤,都是脉浮,但是,桂枝汤的脉是浮而缓,而这个麻黄汤的

脉一般是浮紧,有时候是浮数,临床上的浮紧的常见一点,浮数有时候也会碰到。我们把这个脉一定要搞

清楚,然后再根据他的一个证,他的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根据这个症状,

我们去选用麻黄汤,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

刘渡舟老师的解释:35 条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证候,

因为他们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要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被称为伤寒证或麻黄八证。

对八证进行概括,可分为诸痛、寒热与无汗而喘三组。中风是风邪伤卫,伤人较浅;伤寒则为寒邪伤

营,伤人较深,寒性凛冽,可由卫透营,既外痹卫阳,又内伤营血。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寒邪袭表,营血运行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诸痛证:头痛为头项强痛的省文,

与身疼骨节疼痛不同,应当分别辨析。头项腰脊是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伤太阳,经输不利,故头项强痛,

腰脊疼痛。

恶风是恶寒的一个互词,一般是恶风寒并称,是伤寒的一个必见症。

无汗而喘,既剔出了两个单独的证候,同时也揭示了无汗与喘的因果关系。一旦汗出表解,肺气恢复

宣降功能,喘自然也就好了。同时,无汗而喘,也和肺热的汗出而喘做鉴别。

 条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与麻黄汤。”

胡希恕老师的解释:同时有太阳病、发热、寒的表证和阳明病,大便难的里证者,称为太阳与阳明合

病。

喘为麻黄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大承气汤证,见腹满而喘,今喘而胸满,为麻黄汤证,则之在表,虽有大便难,亦不可下,而应以麻黄汤解表。

 太阳阳明合病的太阳证,是指发热、恶寒等表证。阳明病,并非大实、大满、大渴的里热重证,当指

不大便或大便难等二三轻证,条文中虽未明言,但从宜麻黄汤句中可体会之。

喘而胸满,其重在喘,阳性病之喘有属表属里的区别,治法上有发汗、清热、攻下的不同。麻黄汤证

之喘,由于表实无汗,郁热在表,气不旁达而上冲,本条喘而胸满,机理如同上条,此满由喘所起,因呼

吸困难,气阻于胸而觉满。

主证为喘,胸满为标,以麻黄汤发汗,表解则喘止,胸满亦致消,故曰宜麻黄汤。

不可下者,乃因为太阳阳明合病,有表证在,先表后里为定法,本条喘而胸满为太阳之喘,故不可下。

本条为太阳之喘,曰不可下,若为阳明之喘,当可下。

大承气汤证之喘,为腹满而喘,病机为里实,以及由下上迫胸膈,阻碍呼吸而作喘,主证为腹满,喘

为克正,不为不可发汗,寒凉清热,亦所不及,故以大承气汤攻其里实,腹满消,则喘自平。

这里把麻黄汤的一个喘而胸满,与大承气汤的腹满而喘去做了一个鉴别,我们以后学到大承气汤的时

候,我们可以再去做一个比较。

 条文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

者,与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从后文“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可知,指的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已过十日,脉由浮紧而

变为浮细,也就是说脉虽浮,但不那么紧急有力,同时仅见乏力而嗜卧,而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之证已除。

以上脉证说明表邪已去,正气渐复,已无所苦,故为外已解也。既然外邪已解,虽然觉得略有不适,也不

需要服药,只要安心静养即可,是第一种转归。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是说太阳伤寒虽已过时日,但还见伤寒的浮紧之脉,并以此暗示太阳伤寒的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诸证仍在,既然脉证仍在,病仍在,太阳属伤寒表未解,故治法与方药也应该不变,仍应

该考虑使用麻黄汤。

但由于时日已去,病程日久,即使伤寒诸证仍在,可以再用麻黄汤发汗,也应当谨慎使用。因此,不

说主之而说与,这是有区别的。以上属于表邪留恋未解,是第二种转归。

 如果证见胸满胁痛,反映少阳枢机不利,说明邪气已由表传入少阳之经,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利

枢机,是第三种转归。

 从这一条所举太阳伤寒日久的几种转归可以看出,虽然太阳病十日已去,但病邪却不一定会发生传变,

其中有向愈者,亦有表邪,仍不解者,只要表证不解,就应当再用解表的方法治疗。凭脉辨证,是推断病

情发展变化的主要依据,不可拘泥于病程长短,这个精神在这一条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上是刘渡舟刘老师的一个解释,这其中我觉得要注意的,就是平脉辨证,是推断病情发展变化的主

要依据,不可拘泥于病程长短。我觉得这个说的很好,因为我们经方说的,就是有是证用是方,不管他这

个太阳病患者,他这个病程有一个月、半个月怎么样,他只要表现出这个麻黄汤的这个脉证,我们就可以

大胆的去使用麻黄汤,这个脉证相符,是我们经方的使用的一个依据,我们要知道。

四、几个医案

 医案 1:曹颖甫先生的医案。一个姓范的患者,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胀痛,两

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八分,杏仁三钱,这个分量比较轻,只有

一钱,就几克,这个效果怎么样?他这里后面没有一个追踪,但是我们姑且当它是有效的。

 医案 2:也是曹颖甫的一个医案。一个姓云的一个患者,形寒,发热头痛,项背强,无汗,虽在炎暑时

令,而病机属伤寒,竟是医家错谓江南无伤寒,此真谬说。但见脉象浮紧,脉象弦紧而浮,系太阳伤寒之

确证也。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光杏仁一钱半,炙甘草二钱,一付即愈,喝了一副就好,这个分量还

算是比较常用,麻黄、桂枝三钱。

 医案 3:是来自于云南的一个经方大家吴佩衡老师的。王某,男,42 岁,某场干部患者,于昨夜发热,

体温 38.9 度,今晨来诊,仍然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烦欲呕,食检而不渴,脉

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麻黄汤加味主之。麻黄六克,桂枝十克,杏仁十克,法半夏六克,防风六克、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敦料病者家属畏惧麻黄一药之温,恐

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 39.7 度,继服第二碗,

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杖,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治,脉来浮紧急促,苔白,呼痛

呻吟,虽然失治,甚喜表寒证型未变,是明其意,继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

温服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解痊愈。

 这个医案说明,我们患者一定要遵这个医嘱,如果不遵医嘱,可能到后面就会出现一些变证,所以说我

们如果找一个医生去看,要完全的去相信他,不要怀疑医生,然后把这个药去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