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寿街的蜕变:社区治理4部曲 | 社工课

 社工客 2021-10-24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朱珈蒽

    单位 | 佛山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周二晚上,蒋姨如常来到万寿街23号,开门迎接居民的到来。原来,万寿街23号是由儒林街坊会一手打造的活动阵地,它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儒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如今,陈列馆已作为街坊会的主要活动阵地,同时它隔壁的空地25号和万寿街18号也一起纳入,成为了志愿V站。

说起儒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就有一段“古”。蒋姨、生哥、结梅与街坊会一众居民骨干一说起来就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因为这里面蕴含了大家的汗水、笑声、团结和力量。

说起:曾经辉煌的历史

昔日的南海九江镇曾有“小广州”的美誉,而万寿街就是九江镇的典型代表的缩影。万寿街形成于明代,两排合掌店铺拼墙而建,大多是三墙两屋,二三米宽的石板道路,人来人往,是农村通往大圩的主干道。西乡的农民种瓜菜、养殖活鱼、收成蚕茧,西江边捕捞到的鱼苗都是经这里运到圩上集市交易,可算是西乡农民的“丝绸之路”,也是防汛期间保护桑园、围防洪水大军的主要通道。在文革时被易名“人民街”,可见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行动:从调研中探寻旧街活化的可能

然而,这条历史悠久、蕴含着儒林文化的街巷,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居住者主要是老人,弱势社群如精神病人、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口等;楼龄大且空置率高,没有物业管理;在管理不到位,环卫工作不到位,居民公共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导致社区环境出现卫生问题如容易滋生蚊虫和垃圾惹来流浪猫狗扒挖,一方面影响了社区的卫生环境,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对周边居住的居民产生了一定的困扰,如产生垃圾堆释放难闻的味道、蚊虫环绕等问题。

为了引起居民、环卫等多方对社区问题的重视,提高大家的公共意识,改善社区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儒林社区的特色文化建筑,彰显社区文化,2018年,在儒林社区党委的指导下,儒林街坊会开始对万寿街居民进行调研,了解大家对万寿街环境、卫生方面的看法,之后开始着手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希望通过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卫生改善、环境改造,提升万寿街的人居环境,同时凝聚居民,营造和谐的街道氛围。

改变:由一间侨房的改造开始

在此过程中,热心居民不断涌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一位热心港澳同胞——关永慧(万寿街原住民)。她得知儒林街坊会有此举动,主动提供属于她先生的旧侨房,也就是万寿街23号(现儒林历史文化陈列馆)作为打造对象,供居民日常活动使用。

一开始,侨房里头非常干净,但是空荡荡,街坊会在想到底怎么布置比较好。于是,街坊会召集了万寿街的居民、儒林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社工、志愿者等一同商量策划打造计划。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决定把23号打造成“儒林历史文化陈列馆”,主打宣传儒林文化,挖掘街坊的童年回忆,引起街坊的共鸣。说干就干,大家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挖掘和收集旧物,比如70、80年代的玩具、日常用品、家具等等,有的负责清洁收集回来的物品,有的负责整理摆放物品,有的负责思考如何补充空白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陈列馆有了一点想象中的样子,大家都很开心。在这个打造的过程中,万寿街的居民们看在眼里,有的加入到打造大队伍里面来,有的居民主动提供收集旧物的渠道,并慷慨地把自家的旧物捐赠出来。


完善:跨界团队的通力合作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难题,大家收集回来的物品太多太杂乱了,如何摆放才是合理呢?而且此时,关永慧女士把陈列馆相邻的隔壁25号空地,也献出来给大家打造,大家高兴之余,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儒林街坊会组建了万寿街活化工作坊,成员包括街坊会志愿骨干、儒林社区志愿服务队骨干、万寿街居民、社工、九江镇玄憬龙博物馆馆长谭任铭先生。工作坊成员商讨如何设计陈列馆展览以及学习空间建设技巧,并在学习后把方法技巧运用到陈列馆当中去。

如今的陈列馆物品摆放有致,物品有说明包括名称及所属主人,门口右边的墙壁还添加了万寿街演变历史的元素,一楼和二楼合理摆放,各有风格。一楼作为展示旧时居民居住所用的物品,二楼则是还原旧时居民生活的场景,空间显得有特色且不拥挤,整体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那25号空地呢?它的改造也是浓缩了大家的含辛茹苦呀!首先大家要把杂草去掉,铺上水泥,这水泥也是社区党委链接的资源,给街坊会省了不少钱。水泥铺设只是第一步,大家在谭馆长的指导下,利用周边资源,回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青砖、瓦片、不同种类的植物、石头、泥土、石磨、铁架、塑料瓶等等,在植物选取、种植方面还得到了沙口雅趣轩花场老板的专业指导。此时已经是2020年的7、8月,正值炎热的夏天,大家每次工作时都是汗流浃背,25号空地就像是大家的宝宝,在大家含辛茹苦的孕育下慢慢长大起来。

在万寿街这个蜕变的过程中,离不开居民、志愿者、街坊会、社区党委、博物馆馆长、花场、社工等等各方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打造工作得到了南海区、九江镇的认可,并在过程中大家先后通过以儒林街坊会、儒林社区等不同的名义获得过区级、镇级资金的赞助和专业支持,包括南海区义工联资助5000元(2019年),南海区政法委资助7000元(2020年),九江镇社工委(现九江镇综治办)资助5000元(2020年)。

延伸:社区自治的魅力延展

公共空间多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打造了儒林历史文化陈列馆,越来越多万寿街原居民关注万寿街的美化。其中香港同胞麦海雄先生主动联系街坊会,把他的祖屋万寿街18号公益交由儒林社区、儒林街坊会活化改造。现已改造成为侨胞之家,供居民活动、学习等使用。

而今年即2021年年底,另一旧街巷——丝行巷,又有一家老侨房(丝行巷18号)将投入改造,造福居民。

公共环境美起来了。万寿街相比两年前,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居民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主动保持街道的清洁;陈列馆、书舍的开放,使得居民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家在这个空间里找回了自己珍贵美好的回忆。

街坊骨干成长起来了。儒林街坊会志愿者骨干蒋姨表示,参与万寿街改造的整个过程,令自己学习到了不少,跟街坊们一起干活,虽然辛苦,但是乐趣很多,勾起了自己很多童年回忆。记得有一次,有其他镇的志愿队伍过来参观学习万寿街的活化经验,儒林社区推荐自己做陈列馆的讲解员,自己真的很紧张,因为自己从小就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也很不习惯,到了讲解的时候紧张的磕磕巴巴。后来,讲解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己也越讲越流畅,到现在已经比以前大胆很多了,而且很有成就感,真的很感谢社区和街坊会给这些机会我成长。


未来发展规划起来了。万寿街的活动阵地得来不易,后续的维护显得格外重要,在社区、街坊会、志愿者、居民等各个主体共同商议下,制定了场地使用和沟通制度,分工到人,落实到位,保证场地历久常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021年,儒林街坊会再次获得九江镇综治办举办的微创投项目资金资助,以点带面横向发展,把万寿街活化经验带到石马街、万福街,开拓活化一番,造福更多居民,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儒林街坊会成立于2017年9月7日,是由热心人士、企业家、社区居民、志愿者等自愿组成的联合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志愿团体。街坊会旨在服务本辖区居民,发动并组织热心人士,搭建社会和谐的平台,守望相助,充分发挥自觉管理、居民自治的核心理念,增加本辖区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

社区治理如何创新

才能汇聚治理资源

激发居民参与

营造美好生活

这里有《社区治理方法论》

有88个案例

社区治理实务派著作

超好评!快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