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一个“隐形的杀手”,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并发症,死亡风高钾血症可诱发心律失常(arrhythmia),增加患者的危险。 规律的间歇性血液透析仍会导致血钾水平的异常波动,部分患者在透析前可能存在高钾血症,发生腹部抽筋、感觉异常、疲劳乏力等神经肌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等。同时,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因骤降的血钾水平极易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透析前高钾血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密切相关。国外学者Kovesdy等发现,透析前血钾水平为4.6~5.3 mmol/L的MHD患者生存率最高。 透析间期高钾血症是MHD患者的急重症,同时亦是导致MHD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报道,即使相对较轻的高钾血症也会增加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高钾血症是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着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而增加,国外学者Weinberg等研究发现:当eGFR<30 ml/(min·1.73 m2)时,高钾血症发生率为6.9%。 降低MH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风险的基本策略是减少钾的摄入和增加钾的排泄,根据高钾血症发生的机制,治疗措施主要为: (1)限制食物和药物中钾的摄入; (2)应用药物来对抗K+对心肌的毒副作用,如葡萄糖酸钙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稳定细胞膜的作用,但不会使血清K+浓度降低; (3)促进K+的排泄,排泄途径包括向细胞内转移途径和向体外排泄途径。如葡萄糖+胰岛素、碳酸氢钠、β2受体激动剂均可以促进K+向细胞内发生转移;而向体外排泄又包括肾脏、胃肠道两种途径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增加透析频率是降低MHD患者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方案。然而,频繁的透析会增加ESRD患者的经济压力、焦虑程度和身体疲劳感等。 正常机体状况下,约90%的K+通过尿液排泄,仅有10%通过胃肠道排泄,因此,在维持钾稳态中肾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CKD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肾小管疾病导致肾脏远曲小管钾稳态维持失衡,eGFR下降,致使K+通过尿液排泄能力显著下降,针对这类高钾血症的患者主要应用药物促进K+通过胃肠道排泄。 ![]() 环硅酸锆钠环硅酸锆钠(sodium zirconium cyclosilicate,SZC)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阳离子交换剂,化学式为Na~1.5H~0.5ZrSi3O9·n H2O,在胃肠道通过氢、钠离子选择性捕获、交换钾离子,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内,且不仅仅局限于结肠的交换的新型口服降钾药物,环硅酸锆钠散是一种无味口服粉末,与水混合形成悬浮液(不溶于水),口服后既不吸收也不代谢。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与食物一起服用。通过粪便的排泄率是摄入的99%。降钾能力是SPS的9.3倍,同时其特殊的不对称七元环结构使它的孔径与成分对K+的亲和力和离子选择性更强,约是SPS的125倍。它通过氢和钠交换钾和铵,从而增加K+的排泄。 【机理】体外试验显示,因其具有三维晶格结构,由锆、硅和氧组成,排列成阳离子结合孔,可以优先捕获钾离子。同时,阳离子结合孔阻止了镁、钙和钠等较小离子的结合,使环硅酸锆钠对钾离子保持较高亲和力。 环硅酸锆钠在胃肠道内结合钾离子以增加粪便中钾的排泄,降低胃肠道内游离钾的浓度,从而降低血钾水平。血钾降至正常范围后,肠道、血液两侧钾离子浓度恢复平衡。 2018年5月,美国FDA宣布批准阿斯利康公司的环硅酸锆钠散用于成人高钾血症的治疗。 2019年1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环硅酸锆钠散用于治疗成人高钾血症。于2020年4月10日在我国获得上市许可。 2020年初,FDA和欧盟委员会分别在美国和欧盟地区批准其说明书更新,纳入针对接受长期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高钾血症治疗剂量方案。 2020年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肯定了SZC在高钾血症患者中的应用,同时也指明了使用剂量及方法,降钾治疗推荐起始剂量为10 g,3次/d,持续48 h,在达到正常血清K+水平后,长期维持治疗建议起始5 g/d,按需上调至10 g/d或下调至5 g/隔日1次。 ![]() 临床应用列举两个国外研究: Packham等纳入753例高钾血症患者,将其分为环硅酸锆钠不同剂量组及安慰剂组,分别给予1.25、2.5、5及10 g的环硅酸锆钠或安慰剂,观察48 h血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48 h后,接受2.5 g环硅酸锆钠患者组的平均血钾水平从基线时的5.3 mmol/L下降到4.9 mmol/L,服用5和10 g环硅酸锆钠患者血钾水平分别下降到4.7和4.5 mmol/L。与安慰剂组(血钾水平>5.0 mmol/L)相比,除1.25 g组外,环硅酸锆钠其他各剂量组的血钾水平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该结果提示2.5、5和10g环硅酸锆钠均能在48 h内显著降低血钾水平。 Spinowitz等在全球范围选取751例血钾水平>5.1 mmol/L的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eGFR<60 ml∙(min∙1.73m2)-1占74%,接受RAAS抑制剂治疗者占65%。所有患者均服用环硅酸锆钠,一日3次,每次10 g,持续24~72 h,直到血钾水平降至3.5~5.0 mmol/L。结果显示,746例(99%)患者达到正常血钾水平,并进入12个月的维持期,维持期间一日服用1次5 g环硅酸锆钠。在第3~12个月,平均血钾水平为4.7 mmol/L;88%和99%的参与者平均血钾水平分别达到5.1和5.5 mmol/L。达到正常血钾后,在无RAAS抑制剂大量变化的情况下,一日1次的环硅酸锆钠可维持正常血钾水平12个月。提示环硅酸锆钠可较好地控制血钾水平。 环硅酸锆钠安全性李婧等研究发现:
总的来说,环硅酸锆钠的安全性较好,且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能很好地耐受。 聚苯乙烯磺酸盐阳离子交换树脂SPS及其衍生物CPS是降钾治疗的常用药物,距今已有长达60年的使用历史。 1.聚苯乙烯磺酸钠(SPS):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对电解质具有调节作用的树脂,其反应性磺酸基团可以将Na+与K+进行交换,从而有效降低K+浓度。但由于胃肠道内不同部位的离子浓度不同,使结肠(作用于结肠远端)成为Na+-K+交换的唯一有利场所。
![]() 2.聚苯乙烯磺酸钙(CPS):于2010年5月在中国批准上市。CPS为SPS的衍生物,它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K+浓度,它通过Ca2+而非Na+对K+进行交换,从而避免增加钠负荷。
与聚苯乙烯磺酸钠相比,环硅酸锆钠对钾离子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可稳定降低血钾浓度,且安全性也有所提高。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环硅酸锆钠疗效较好,耐受性良好,可以替代聚苯乙烯磺酸钠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的高钾血症。环硅酸锆钠还对味道、质地和外观进行了优化,起效时间短(1 h),其在急性高钾血症的治疗中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Patiromer于201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高钾血症。 1.Patiromer的药理机制:
2.Patiromer的临床疗效:
对于Patiromer的短期收益,Bushinsky等研究证实:Patiromer可以快速降钾。2019年Agarwal等证实Patiromer可以预防C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 3.Patiromer的不良反应:
![]() 新型降钾药物简介1.RDX7675:钾结合剂RDX7675是一种基于SPS,对其颗粒大小、形态和交联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提高结合效率、流动性和适口性,从而产生的新型聚苯乙烯磺酸盐类降钾药物,正在开发用于治疗高钾血症,现已完成动物实验及一期临床试验。
RDX7675最常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便秘、腹痛,但这些不良反应在低剂量试验组发生率低。 2.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于解痉挛、改善微循环、镇痛等。
小 结选择性阳离子交换剂环硅酸锆钠作为一种治疗成人高钾血症的新型药物,可以有效稳定降低血钾水平,起效快,且不良反应较少。SZC降钾能力是SPS的9.3倍,对K+离子选择性约是SPS的125倍,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降钾至正常水平,对于慢性高钾血症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因此SZC既可以应用于CKD高钾血症患者中快速降钾,同时在长期维持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是高钾血症治疗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 参考文献: [1]童成林,黄益麒.环硅酸锆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疗效[J].江苏医药,2021,47(09):899-902. [2]李婧,张娜.环硅酸锆钠治疗高钾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21,42(08):695-698. [3]毕靖茹,王艺璇,周广宇,吴晨,郭硕杰,郑盼盼.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21,10(03):162-165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