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课堂教学行为观察的五个基本维度

 凌宗伟 2021-10-28

 要:所有的社会研究均始于观察、终于观察。教学研究自然也不例外。但教学的具体问题,尤其是教学研究,一定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虽然有规律,但运用在个人,在具体情境下的实际应对。

关键词:教学  观察  维度


法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认为一切教育学进行思考和研究的首要前提是,教育在起源上和功能上都明显是一种社会活动。与其他科学相比,教育学研究应该更紧密地依赖于社会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事情,它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育研究更多地应该借鉴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譬如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方法不外乎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数据可以用于测量教师的年龄、教育水平、学校的人数、设备、一个区域的一类学校的入学率、升学率等,是要有可能社会学研究一定会用数据来说话。但因为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有许多是不可能用数量来衡量的,这就要用到定性的方法,运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诸如相关的教学事件、个案,而不是进行数量的测量。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来说,就是所有的社会研究均始于观察终于观察。教学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从教学评价的视角来理解,课堂观察的目的就是对教与学的诊断性评价活动的关键一步。教学改善的关键在探明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找到具体原因,对教与学的改善提出针对性地改进意见。

总体而言,课堂观察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目标:a.是否符合课标与教材要求;b.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水平;c.是否可操作、可评估。

2.教学内容:a.是否指向教学目标;b.容量是否恰当,有梯度;c.重、难点是否突出,课程资源增删是否得当。

3.教学过程:a.流程是否合理;b.方法是否恰当;c.反馈与评价是否及时;d.媒体使用是否恰到好处;e.组织形式与管理是否合理到位。

4.教学效果:a.目标达成度如何b.是否有尊重差异的意识。

5.教师素质:a.教学语言如何b.教学技能熟练程度如何c.仪表与态度怎样

具体而言:

一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适 我们以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设定与陈述,当然也很少有目标达成的意识。我们的理解规范性表述的教学目标至少必须就从是否符合课标与教材要求;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水平;是否可操作、可评估三个方面权衡,换个表述就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目标至少应该包含这样三个要素“用什么、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

以小学英语(人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6 How many? Part C Story time Period 4 Counting in a race为例,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教师最初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朗读故事、表演故事,搭建文本框架,运用故事文本框架创编新故事,达到学以致用。”该目标陈述无法很好地表达“用什么、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三个基本要素,而且将多个教学目标揉在一起,很难检验该目标是否已达成。我们的建议是将这个目标分解为以下这样两个:“1. 学生能够借助文本框架图,将该故事有感情的表演出来;2. 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文本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二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 我们知道教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介,这当中我们缺失的认知往往是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内容是没有自己的选择的,更多的倾向于对教材内容的照单全搬,讲教材内容一层不变地搬运给学生,要更好地帮助师生达成教学目标,课堂观察就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所“教”的内容是否指向教学目标;容量是否恰当,有梯度重、难点是否突出,课程资源增删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具的使用。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目标推进的,它需要根据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学习,说到底是学生的事,如前所说不同的学生在“应知应会”到实际的“已知已会”上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如此,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如提高、降低、改变等。前提是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有充分的预判。以初中数学“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工程问题)”教学为例,我们可以从学生“面对与例题相同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面对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面对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情境,能判断两种不同的方法是否正确、面对与例题不同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了解例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一个算式创造不同的数学问题(故事)情境”等方面考虑不同的教学起点,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当然,也有许多情况是我们事先难以预料的。

三看教学过程方法、反馈评价等是否合理 如前所述,对教学流程的观察主要看流程是否合理;流程推进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是否及时;教学媒体或者技术的使用是否恰到好处积极组织形式与管理是否合理到位等。在我们看到的一堂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话题Do you like pears?的教学中,L教师教学设计为: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使用水果创造了真实情景,虽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但难以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和高涨的情绪,所以学习四个新词时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呈现方法。教学grape单词,通过音形义呈现,结合有背景音乐的chant,学生兴致高昂;教学watermelon,通过单个西瓜到多个西瓜,学生数数并学习watermelons,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学strawberry单词,除了以上方法,又呈现了blueberry, blackberry等水果的学习,不仅发现规律,还认识了生活中其他水果,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

但是L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产出了超出教师提前预设的词汇,如有的学生会说“pineapple”,有的会说“mango”,由于这些词汇超出了教师课前预设,因此L教师选择了忽视的态度。我们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如果预设与产出不一致时,要随机应变,发挥教育机智,而不能不顾实际死守教案的预设。

关于反馈与评价,早年刘百川先生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哪里?他的建议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边去。我们的理解是,当教师走到学生身边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听清楚学生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姿态语言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与反馈,乃至提醒。但是我们主张走到学生身边去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认知是,只有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去不单单是走到某个学生身边去,而是希望老师们在课堂上尽最大可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而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以及时的提醒与指导帮助,试想课堂上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如何可以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呢?当然,所谓走到学生身边去,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那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切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支持与鼓励。

四看教学效果是否理想 对一堂课的观察的重点之一就是一堂课下来,教与学是否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这当中更需要观察不同类型与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的“学”是否有进步,也就是教师的“教”是否有尊重差异的意识。

下面是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钱东彬老师的教学片段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0课《肥皂泡》课后习题要求: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课前谈话时不经意地问:谁是吹肥皂泡的高手?能把本领传授给老师吗?征得学生同意后,用手机把学生不完整、不精细的吹法录下来备用。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用多种方法弄懂了不理解的地方后,进入到学习吹肥皂泡的环节。老师佯装愚笨:读了这么多,我真想亲自吹出肥皂泡!但是,我好像还没学会。请同学们自读第3自然段,研究冰心奶奶是怎么吹出好看的肥皂泡的,然后把我教会。行吗?并提出苛刻要求:老师记忆力差,请难事简说,抓关键步骤,理先后顺序。一生站起来讲述,其他老师凝神倾听,随时准备竞争上岗。无奈此生讲得准确、清晰。教师于是再提要求:老师理解力差,有些动作不太懂怎么做。能否为我演示?可以采取普通模式——同桌配合,也可以选用地狱模式——自说自画。又请一生演示,其余老师专事挑刺之职,对理解不同的动作(如和弄”“)进行重演,区分动作的力度、幅度等。第三步,愚笨的学生试吹,却各种失败,好不容易成功,一扇就破灭了。老师请同学们细读第三自然段,查找原因。大家七嘴八舌,指出要慢慢地吹起吹成网球大小就要轻轻地一提一提不是,是要轻快的果断分离,还要轻轻地扇,并且要……热心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深,发现吹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此时回看前面教学环节中对泡泡绚丽但脆弱的认识,生发出吹好不容易,但吹成很满足。玩泡泡的乐趣之一就送进学生心里了。带着这种小确幸的心情读课文,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此时教师又适时播放了课前谈话时小老师的音频,请大家思考,小老师的说法和冰心的写法有什么区别。孩子们静思后表示,冰心的用词更精确、顺序更合理、介绍更细致。至此预设目标全部达成。 

《肥皂泡》课后习题指向信息的提取、分析、梳理、组织和再现(不排除创造性表述)。教学中有意运用了费曼原理。立足三年级学生学情,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讲述的质量,二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归结到一点,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如何进行。基于此进行了活动设计。老师退后,要义是:装不懂流程、装不明技术动作、装不注意操作细节。指向讲述肥皂泡吹法的关键要素。学生向前,核心是:认真读书,争当老师;专注倾听,争着挑刺;寻找原因,争着指正。最后用,将学生原初的表述与作家的表达进行比较,得出步骤完整、动作准确、细节精微的收获。

五看教与学双方的行为 为什么首先观察的是教与学的行为?我以为约翰·M·格的这个观点很到位:“一个简单的教学行为,其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精神生活中最有效和有意义的法则”。具体观察哪些行为?《教育督导学:一种发展视角》中的这张图可以参考:

从教师教的视角,观察者必须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聚焦在本堂课、本章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上;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换个角度讲是不是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能力一堂课的基本的流程与框架是否合理与完整,与本单元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是不是在一个完整的架构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是不是相对稳定的;在实际的教学推演进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怎样,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反馈与评价背后的教学认知与教学主张        

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理论层面涉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效益观。操作层面涉及到课堂上教师的策略、方法、流程、模式。学科层面则可能透露教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目标、性质、任务、特点、以及质量标准的理解。而在以上这些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具体教师的教学素养是通过他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将教学行为的观察放在第一位的缘故。 

第三,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 指教师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预先进行科学的 计划 、合理地安排,制定出整体教学运行方案的过程。《如何用设计思维创意教学》的作者认为,“虽然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不恰当或不用心的备课是授课失败的第一主因。”“备课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过分,当然,过分详细的教学计划会让教学任务过于艰巨。并且,如果某位教师走进教室,心里想着'我已经把教学计划熟记于心了’,那么这是不够的,而且专业上来看也是不负责任的。虽然教学计划并非万能的,但是在授课之前写下授课的关键要素能帮助整理思维,可以用作未来备课的参考、创建协作文档,还可以反映个人对于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决心……高质量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所以如果不好好规划,放任教学,就会导致付出很多却得不到预期结果的风险,这并不能怪学生!越多地思考教学计划,就越能够将其付之实施,也就越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我以为这当中要重点观察的是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合适、对学生而言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选择;教学任务是否具体、明确而可操作,任务与任务之间是否具有恰当的梯度;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不是丰富、多样的,具体组织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灵活学学生的训练针对性如何、有效性又如何这些训练对学生而言有没有选择的余地等等。

第四,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教学的宗旨简单来学就是指导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益学生的学具体帮助、引导、启发,通过正面效应激励学生。必须注意要聚焦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行动控制学生在竞争性任务中可能面临的挫折与风险,还要减少步骤的数量或复杂性。

第五,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 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我看来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目标的达成度上。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估的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对照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准确及时的合适的因人因事而宜的反馈与评价。

下面引用的ATI课堂评估任务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知识——对内容的掌握——不仅明白且要深入理解(思考一下,比如,了解如何回答一个线性方程与理解何时为什么可能会用到这个知识之间的差别);

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并分辨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对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表现技巧——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展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接受评估的行为(例如:弹奏乐器、大声朗读、运用第二语言,游泳或跳舞)本身(不是结果性产品);

作品——通过创造有形产品展示出来的能力,也就是被评估的产品本身(如论文、学期试卷、科学模型、艺术创作以及展品)。

课堂观察的程序

尽管教学观察的点是相当丰富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去读一点教学观察与教学评价和测量方面的专业论著,这里不作赘述。但我以为无论是从具体学校、具体学科来看,观察的视角不外乎教与学两个方面,每一次观察有每一次的目标,每个目标下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点”。而这些不是要建立在课堂观察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的。从研究的立场出发,至少每一次的观察是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程序的课堂观察前,要明确的分工:被观察者、观察者,要明了观察的目标与任务: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用那些观察工具,观察者各自的视角及任务是什么,以及被观察者对这次观察的目标与任务的知晓度的了解。观察中对观察者而言,要聚焦目标、选择位置、做好记录。对被观察者而言同样需要聚焦任务。观察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反思、分析与评价了。对观察者而言一定要弄清楚依据什么,有什么建设性建议,同时还要有对自己观察的反思。对观察者而言,则要给其陈述的机会,包括他的理解、动机以及反思等。

当我在这里谈论课堂观察的几个基本问题这一话题时,想到了法国教育家雅克·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中的一段文字“我们每个人都围绕真理描出自己的抛物线。没有哪两条是相同的。而正因此,讲解人给我们的革命带来的危险。'人的概念所画出的各种轨道很少互相切断,只有一些交点。而他们描出的线一旦重合,就一定会产生扰乱,这会废止自由,从而废止源于自由的智力运用。学生会感到这条他刚被引入的路径是,他凭自己无法走过的,他会忘掉那个智力空间里,本来有千百条小径开放给他的意志。’”这轨道的重合就是钝化,即便是苏格拉底也是如此,雅克·朗西埃认为苏格拉底的方法“尽管十分近似于普遍教育法,却是最有害的一种钝化”苏格拉底也是如此,何况我等?我要说的是,教学的具体问题,尤其是教学研究,一定是因人因事而宜的,虽然有规律,但运用在个人,在具体的情景下的实际应对。

注:本文中的小学英语案例均由集美大学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海燕提供,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由钱东彬老师提供。在此深表谢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