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前的世界性大战略——唐朝对吐蕃的国际包围政策(上)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1984年,在陕西西部一座不起眼的小县城泾阳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墓碑,名为《杨良瑶神道碑》,是唐代一名不见于史传记载的宦官之墓碑。可是在二十一年后,这方墓碑的碑文被全文公布,揭开了一段前人未闻的历史。这方墓碑的主人杨良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派遣下西洋的使节,比郑和早了数百年,他出使目的地是远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格达。而在这次出使的背后,是大唐王朝策划的一个几乎牵动起当时已知世界的大战略。那么,大唐是出于什么战略目的而不惜远道遣使前往大食呢?这个战略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大背景?一切的一切,要从大唐的西部边陲说起。

引子:西陲敌国——吐蕃的兴起及对唐的侵逼

公元618年,其时掌控隋长安朝廷的唐王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登上帝位,把他的封国号作为新王朝的名号——唐,大唐帝国在纷乱不断的隋朝废墟之上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在长安数千里以外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一位年轻人登上了“赞普”之位,他是吐蕃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其名为弃宗弄赞,当然,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松赞干布。

史载这位年轻的君主“性骁武,多英略”,在他的领导之下,原本只盘踞在山南地区的小国吐蕃吞并了羊同(藏文史书称为“象雄”,在今西藏阿里地区)、苏毗(今藏北和青海西南一带)等青藏高原上的其它部族,迅速壮大起来,领土也扩展到与之前从未接触的唐毗邻。而此时的大唐皇帝已经是唐太宗,当时的唐帝国消灭了东突厥,也臣服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党项部落。弃宗弄赞试图与这位新的强邻建立起关系,他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遣使入唐求婚,但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

弃宗弄赞(松赞干布)

当时的弃宗弄赞年轻气盛,做事还比较鲁莽冲撞,他把唐拒绝求婚迁怒于在青海北部的鲜卑裔王国吐谷浑,于是发兵攻打吐谷浑,并乘胜攻破臣服于唐的党项、白兰诸羌部落,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兵锋直指唐的边镇松州城(今四川松潘),是为唐蕃的第一次冲突。唐太宗命名将侯君集、执失思力等率军五万进行反击,吐蕃军大败。攻唐的失败让弃宗弄赞意识到唐的实力不可小觑,于是重新向唐示好,于贞观十五年(公元)派遣宰相禄东赞来唐请婚。这一次,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求婚,把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弃宗弄赞,这成就了一段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佳话。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唐蕃之间进入了一段蜜月期。在这个时期,唐为吐蕃的文化发展给予了很多帮助,反过来吐蕃为唐的外交活动也提供了很多帮助。然而,到了公元649650年,两国君主唐太宗和弃宗弄赞相继去世,执掌吐蕃朝政的宰相禄东赞似乎并不想把两国之间的蜜月期持续下去,而是策划着针对唐的扩张政策。

步辇图(左二是为禄东赞)

禄东赞死后,他的噶氏家族继续执掌吐蕃朝政,他的儿子钦陵、赞婆等人公然实施对唐的扩张计划,把安西四镇(新疆塔里木盆地大部)和九曲地区(青海东南和四川西北部一带)作为扩张的目标。于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占领唐在九曲的十二个羁縻州,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攻陷安西四镇。随后又向臣服于唐的吐谷浑进军,唐高宗派遣薛仁贵率军反击,结果在青海湖南边的大非川惨败,是为历史上有名的大非川之战。唐军在大非川的战败无疑是激励了吐蕃扩张的信心,随之吐蕃彻底吞并了吐谷浑,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

之后,唐针对吐蕃多次展开对安西四镇的争夺,四镇在唐与吐蕃手上反复转移。最后一次转移到吐蕃手上是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在一年前武后下令从四镇撤军,吐蕃趁虚而入,重新占领四镇。而在几年前的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把四镇中的焉耆镇(今新疆焉耆)改为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于是,吐蕃的这次重返安西四镇,不仅占领了塔里木盆地大部,还扩张到了中亚的七河地区,吐蕃版图达到极盛。其后,武后为收复四镇作出了多次努力,但数次无功而返,甚至惨败,直到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才终于成功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后在四镇驻军三万,并在天山以北再设一个北庭都护府,驻军两万,大大地巩固了唐(武周)对天山南北的控制,使得吐蕃再难以介入这一地区。

但唐(周)蕃之间的冲突没有因此停止,直到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赞普死去,吐蕃太后向新复辟的李唐伸出橄榄枝,于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7年)再度向唐请婚。唐中宗答应了吐蕃的请求,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将宗室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是为唐蕃的第二次和亲。但扩张欲极强的吐蕃借助和亲试图讹诈唐一笔,贿赂唐使杨矩,示意杨奏请把九曲地区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地赐予吐蕃,但唐朝廷对此没有予以回应。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并不能主导唐蕃之间的关系,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完全掌控在最高当权者手上。吐蕃太后死后,唐蕃短暂的蜜月期再度结束,两国围绕着争议的九曲地区又开始展开冲突。此时统御大唐的是唐玄宗,唐帝国步入了它最强盛的时代。作者在上一篇文章讲过玄宗时代的大唐是威震四方、万国来朝的世界帝国。然而,这个世界帝国却仍然面临着西陲吐蕃的挑战。吐蕃从未放弃它对唐领土的野心,尤其是与之毗邻的陇右(今甘肃东部和青海河湟地区)、河西和安西四镇。在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间,吐蕃频频向这三个方向进犯,唐蕃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负,可见即使在唐朝最盛的时期,吐蕃仍然能与之一比高下,当然,这主要是在军事层面上。

到了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对吐蕃的战争取得了大胜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陇右大败吐蕃,收复了九曲地区,还把唐的边界推向青海湖以西,唐在这些新收复的土地上设置了洮河、浇河两个郡以及神策等军。同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攻破了被吐蕃占领的播仙镇(今新疆且末)。开天年间的唐蕃战争以唐方的胜利告终,可是这一胜利的成果唐并不能享受多久。

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唐蕃分别发生了两件对双方日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在唐方面,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率领麾下十五万大军向唐朝两京浩浩荡荡攻来。而在吐蕃方面,一位新的赞普即位了,名为挲悉笼腊赞,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译名——赤松德赞。在这位雄才大略的新赞普统治下,吐蕃的扩张进入到一个新的征程,吐蕃帝国进入了它的极盛时期。

挲悉笼腊赞(赤松德赞)

在唐方,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不仅让偌大的唐王朝元气大伤,唐政府还从西北边疆征调大量守军进入内陆平乱,其中就包括重点防御吐蕃的安西军和陇右军,这导致了西北边防的空虚,为吐蕃的趁虚而入创造机会。于是,吐蕃向它一直觊觎已久的陇右地区发动进攻。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攻陷廓州(今青海化隆),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陷岷州(今甘肃岷县),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陷鄯州(今青海西宁)、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宝应二年,陷渭州(今甘肃陇西)、秦州(今甘肃天水),同年改元广德后,吐蕃又陷洮州(今甘肃临潭),陇右道东部被吐蕃全部占领,也就是占领了现在甘肃东部的大部分地区。

陇右道东部的陷落意味着唐都长安失去了数重屏障,一下子变得暴露无遗。果然,在广德元年,趁着唐王朝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吐蕃大军从陇右直取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连担当起唐朝中流砥柱的大将郭子仪也退兵至秦岭,吐蕃军队顺利进入长安。因为赞普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所以吐蕃攻陷长安后,立赞普的舅舅,也就是金城公主之弟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但吐蕃在长安待了十五天就撤走了,论其原因,可能是吐蕃人不适应长安的气候,不能久居,当然也和长安周边的唐军计取长安有关。

吐蕃虽然一时退出长安,但并没有放弃对长安的觊觎。第二年,也就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将仆固怀恩叛乱,勾结吐蕃、回纥,向长安进犯。对吐蕃来讲,这当然是一个好机会。可是在第二年,亦即永泰元年,吐蕃突然向唐提出和谈,这实际上是借此刺探唐的虚实,不久之后,吐蕃就撕破了它假和平的面具,派遣二十万大军攻入关中,唐都长安再次危在旦夕。幸好此时,仆固怀恩突然死去,加上此时吐蕃军与回纥军发生了矛盾,在郭子仪的争取下,回纥军倒戈,与唐军一道夹击吐蕃,吐蕃二十万大军大败而退。

但这只是暂时解除吐蕃对长安的威胁,吐蕃对唐土的蚕食和对长安的侵逼仍在继续。由于在关中受阻,吐蕃把蚕食的重心转向河西。广德二年,吐蕃攻陷河西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陷瓜州。吐蕃也对河西的另一重镇沙州(即敦煌)发起进攻,沙州军民婴城固守,吐蕃才久攻不下。同时,吐蕃也马不停蹄地向长安方向侵扰,十年之间,数次侵扰关内道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关中西部的邠州(今陕西彬县)也是吐蕃侵扰的重灾区。甚至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吐蕃长驱直入,侵扰并州(今山西太原)。长安时时刻刻处于警备当中。直到唐德宗即位,情况才似乎有所好转。

一、国际包围政策的提出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皇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德宗即位后,把日趋严重的藩镇问题视为心腹之患,尤其是在西部边境的方镇,因为其防御吐蕃而拥有偌大的兵权,对中央构成威胁。于是,德宗尝试与吐蕃修好,一方面以削弱西北方镇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解除吐蕃的侵扰和对长安的威胁。

经过唐蕃双方几年时间的筹备,终于在建中四年(公元782年),两国派代表在清水(今甘肃天水清水县)会盟,划定两国边界,重修旧好,是为“清水之盟”。根据盟约,唐蕃两国以弹筝峡(位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清水县、同谷县(今甘肃陇南东部)、大渡河一线为界,贺兰山至大漠(今中蒙边界的戈壁沙漠)为“闲田”,即两国之间的瓯脱区。这实际上是唐方承认了吐蕃对陇右地区及剑南(今四川)西部的占领。同时,按照会盟之前的谈判协定,唐皇帝给吐蕃的书信不再称“诏”,吐蕃使臣的“”改唐廷的“”改”,这实质上是要唐公开承认两国的对等关系,这无疑是对传统华夷秩序的莫大挑战。而此时囿于国力、又面临内忧外患的唐王朝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吐蕃盛时疆域(东部边界为清水之盟所划)

但历史的教训表明,吐蕃的扩张野心是无限膨胀的,和谈只是他们暂时缓冲的手段,与吐蕃和谈不会换来永远的和平,在玄宗朝,这已经是屡试不爽的了。果然,清水之盟不久,在同年的十一月,唐朝爆发了泾原兵变,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落魄的德宗向“盟友”吐蕃求助,吐蕃以出兵为由索要天山南北的安西和北庭,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和内陆隔绝,成为孤岛,但仍然坚守。叛乱平定后,吐蕃以唐拒绝割让安西北庭为借口再次向唐发动进攻,唐的西部州县再次陷入动荡不宁之中,长安也时时面临着危险。

几年之后的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双方再次回到谈判桌前,这次是吐蕃提出会盟,会盟地点在平凉。唐方派遣将军浑为代表,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前往平凉。然而,吐蕃不讲武德,还没开始会盟,就派兵袭击浑的军营。浑等人一开始还全然不知,正准备换上礼服参加盟会,当吐蕃军闯入军帐,杀了一名副官,他们才恍然大悟,可为时已晚。浑在混乱中逃脱,仅以身免,其他副官,包括副使崔汉衡都被吐蕃虏去,还遭受了非人的侮辱对待。这次事件是为“平凉劫盟”。

马老师痛斥吐蕃人不讲武德

吐蕃的行为令唐廷上下非常震惊,唐的决策层意识到寄希望于同吐蕃和谈是不可能的,如果要继续打仗的话,论双方实力唐处于劣势,单靠唐一方的被动防守无法解除吐蕃的威胁。此时,有一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吐蕃问题的新方案,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这将是个“不用中国之兵使吐蕃自困”的良策,这个人就是李泌。

李泌,字长源,族望辽东李氏,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之后。李泌从小天赋异禀,是个绝世神童。九岁就受唐玄宗召见,与宰相张说坐而论道,受到玄宗嘉奖,又与当时另一宰相张九龄成为忘年交,九龄称他为“小友”。天宝年间,青年李泌成为太子李亨的属官,然而年少成名的过人经历,加上初入仕途,当年的李泌年轻气盛,作诗讥讽当朝宰相杨国忠,因此受到了排挤,被逐出朝廷。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曾为李亨僚属、此时隐居山林的李泌应召回到李亨身边,以一介布衣之身为肃宗平定安史叛乱出谋划策,在当时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安史之乱平定后,因为李泌功劳卓著,加上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受到历任当权者的嫉妒和排斥,三度被排挤出朝廷。

影视剧中的李泌

到了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发生了泾原兵变,德宗征召李泌到朝廷。当时德宗向吐蕃求援,吐蕃以唐割让安西北庭作为条件而出兵,身处困境的德宗无奈答应。叛乱平定后,德宗正要实现诺言,李泌劝阻:“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李泌指出安西北庭对唐的战略重要性,它不仅控制西域各国,更重要的是起到牵制吐蕃的作用,分吐蕃之势,使其无法全力东扩,一旦安西北庭失去,长安将岌岌可危。德宗听从了李泌的建议,拒绝了吐蕃的要求。李泌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大局观。

“平凉劫盟”事件发生后,在一次与德宗关于边防问题的讨论中,其时已升至宰相的李泌表示“臣能不用中国之兵使吐蕃自困”。此时,在李泌心中,已经构想了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也就是联结北边的回纥、西边的大食、南边的南诏,对吐蕃构成包围态势,分散吐蕃的精力。然而,当时德宗仍然未解当年回纥对他的侮辱之恨,所以李泌还不敢向德宗提呈他的计划。

直到几个月后,回纥可汗请求与唐和亲,李泌借此机会劝说德宗为大局着想放下旧恨,接着述说他的战略构想:“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李泌认为,回纥是最重要的争取对象,应该把它放在战略包围圈的第一位,和回纥联合,吐蕃就不敢轻易侵犯唐。其次是南诏,把南诏拉拢过来等于是断了吐蕃的左膀右臂,对吐蕃形成很大的牵制。最后的一环是大食,对于大食的情况,李泌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知道大食是个“地几半天下”的大国,且与唐关系友好,和吐蕃又存在矛盾,联合大食可以在西边牵制吐蕃。

这显示了李泌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宏大的战略观。这是一个巨大的国际性战略,它牵动起了当时除了唐蕃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世界强国,回纥、大食、南诏,再加上发起者唐帝国,形成对吐蕃的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个圈层的范围东到亚洲大陆东海岸,西到西亚和北非,北到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南到云南和中南半岛,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唐人认知范围内的世界,说是个世界性的大战略并不为过。这样宏大的战略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只在唐朝有,从中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的世界性以及唐代政治家开阔的世界眼光。

那么,这个宏大的战略计划,是否有实施下去呢?它又是怎么实施的呢?让我们一一道来吧。

二、隐忍与和亲——北连回纥

在李泌布局的这个战略包围圈中,回纥是最重要的一环。回纥是草原大国,武力强盛,和吐蕃有直接和激烈的冲突,尤其是争夺安西北庭地区。然而,联合回纥也是件很棘手的事,因为唐和回纥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利益纠葛同时也有冲突和矛盾。

回纥本是漠北铁勒的一个部落联盟。铁勒不是一个民族,而是隋唐人对除突厥以外的其他突厥语部族的统称。回纥最早也不是一个民族,“回纥”突厥语之意为“联盟”,是个部落联盟,由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九部组成,所以又叫九姓回纥、九姓乌古斯。在八世纪初,回纥臣属于后突厥汗国,由于突厥逐渐衰落,加上回纥对突厥统治的不满以及取而代之的野心,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受突厥统治的另外两部葛逻禄和拔悉密,共同反抗突厥。天宝四载,斩杀突厥白眉可汗,骨力裴罗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一代统治者,自称可汗,建立起“东极室韦(今大兴安岭地区及内蒙古呼伦贝尔一带),西金山(即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即今天中蒙之间的戈壁沙漠)”的回纥汗国。

吐鲁番石窟的回纥供养人像

回纥汗国建立后,与唐建立友好的关系,可汗骨力裴罗受唐册封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向回纥“征兵”,实际上是请求援助。当时怀仁可汗已死,子磨延啜即位,是为葛勒可汗。葛勒可汗经过掂量,认为出兵助唐比助安史叛军更有好处,不仅在帮唐收复两京能大捞一笔,还会得到唐朝廷的丰厚赏赐,于是答应了唐的请求,派遣太子叶护率领四千骑兵入唐。回纥援军入唐后,果然得到了唐廷和朔方军的优厚款待,叶护与唐皇储广平王结为兄弟,接着助唐收复了包括两京在内的大片失地。在收复东京洛阳时,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掠夺了大量财物。战争结束后又受到唐廷的大量赏赐,“赐锦绣缯彩金银器皿”。不仅如此,回纥还进一步要求唐廷下嫁公主,唐肃宗求回纥心切,竟下嫁自己的亲生女儿宁国公主予以葛勒可汗。这是唐朝皇帝第一次把亲女作为和亲公主,可见当时的唐王朝已非昔日可比。和亲使臣到达鄂尔浑河畔的可汗衙帐时,可汗对唐使的态度十分傲慢,“可汗胡帽赭袍坐帐中,仪卫光严,引瑀立帐外”,并要求使臣李参拜,“见国君,礼无不拜”,可知当时回纥已与唐公然分庭抗礼。不久之后,葛勒可汗死,回纥大臣强迫宁国公主服从回纥的风俗殉葬,虽然宁国公主据理力争,最后保住了性命,但还是不得不服从回纥的葬俗,用刀子划破脸面哭丧。这反映了此时的唐王朝已失去了文成公主时期令异邦移风易俗的威慑力,也反映了回纥对唐的傲慢。

葛勒可汗死后,子移地健即位,是为牟羽可汗。当时唐肃宗也刚去世,代宗新即位。而其时的安史魁首“大燕皇帝”已是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史朝义引诱回纥派兵助他:“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入收府库,其富不赀。”牟羽可汗大喜,亲率大军入唐。唐廷上下大惊,派遣了牟羽可汗的岳父仆固怀恩前去劝说,才策反了牟羽。既然是可汗亲自来助唐平乱,唐廷当然要意思意思一下,于是派皇储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前去可汗军帐慰问。傲慢的牟羽可汗责备李适为何不在帐前舞蹈,称其不讲礼节:“唐天子与登里可汗约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侄有礼数,何得不舞蹈?”雍王的陪同使臣药子昂据理力争:“元帅即唐太子也,太子即储君也,岂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前舞蹈。”结果四个陪同使臣被回纥鞭打一百下,其中还有两人因此而死。相比起之前对和亲使节和宁国公主的傲慢态度,这次回纥是公然对唐进行侮辱和示威,而唐廷对此却只能忍气吞声。这造成了日后唐德宗对回纥的痛恨,也导致了国际包围政策迟迟难以实施。

牟羽可汗麾下的回纥军再次帮唐廷收复了再度沦陷的东京洛阳,平定了安史叛乱,并对洛阳进行比前一次更大的掠夺,“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公然烧杀淫掠。当时有位名叫戎昱的文人,写了一首名为《苦哉行》的诗,记录了回纥军在洛阳屠杀百姓、掠夺妇女的残暴行径。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第二年,仆固怀恩又发动了叛乱,回纥再次应叛军之邀攻唐,但在郭子仪的争取下,回纥再度倒戈,又一次成为助唐平乱的大功臣。于是,回纥仗着多次助唐平乱有功,更为恣行暴虐,全然不把唐廷放在眼里。在长安的回纥使节和商人竟光天化日之下在闹市上杀人、抢夺女子、殴打官员,公然劫狱,甚至攻打皇城。在边境上,回纥与唐进行绢马贸易,“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以老弱病的劣质马卖给唐,却出高价买唐的优质丝织品,白居易的《阴山道》诗有云:“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这完全是对唐的敲诈勒索。而面对回纥的此等行径,唐廷却始终选择隐忍。

可牟羽可汗仍然不满足,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大举入侵,直取太原,虽然被唐代州都督张光晟击退,但牟羽仍未放弃入侵唐土的野心,他继续等待下一次入侵的机会。当时回纥境内有大量的九姓胡,即粟特人,作者在上一篇文章说过,粟特人是商业民族,善于理财和外交,所以深得回纥统治者的重用。不少学者认为,牟羽可汗皈依摩尼教就是为了拉拢粟特人,以便粟特人更好地为他服务。回纥与唐开展绢马贸易以及入侵唐土都是听从粟特谋臣的建议。在第二年,唐代宗去世,德宗即位,牟羽可汗认为再度入侵的时机已到,遂准备着第二次南下攻唐。宰相顿莫贺达干试图劝阻,牟羽不听。于是顿莫贺达干纠合回纥境内的反粟特力量,杀死了牟羽可汗,并诛杀牟羽亲信的两千名粟特人。顿莫贺达干即位成为新可汗,是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

回纥摩尼教画册中的牟羽可汗皈依摩尼教场景

顿莫贺即位后,试图调整与唐的关系,与唐交好。但是值此之时,突然发生发生了一件令双方不愉快的事情。曾经击退过牟羽入侵、其时任振武军(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军使的张光晟在边境上诛杀了一队偷偷贩卖妇女的回纥使团,德宗素来痛恨回纥,打算借此事与回纥断交。但顿莫贺想与唐改善关系,表示不对此时进行报复,但是绢马贸易的马价得提升,以作为赔偿。之后,顿莫贺仍努力进一步改善双方关系,于三年之后,即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遣使入唐请求和亲。

可德宗对当初回纥侮辱他之事仍念念不忘,意图拒绝回纥的请求。而此时“平凉劫盟”事件发生不久,李泌希望他的国际包围构想尽快实施,相比起大食和南诏,回纥是这个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最难联动的一环,因为回纥始终是德宗的心结。可李泌除了是个杰出的战略家,还是个优秀的演说家,他对德宗循循善诱,一步步解开他的心结,最后喻以大义,让其明白孰轻孰重。“今回纥可汗杀牟羽,其国人有再复京城之勋,夫何罪乎!吐蕃幸国之灾,陷河、陇数千里之地又引兵入京城,使先帝蒙尘于陕,此乃百代必报之仇,况其赞普至今尚存”。李泌说,当初侮辱德宗的是牟羽可汗,而现在的可汗杀了牟羽,也相当于为德宗报仇,再加上回纥数次助唐平乱,有拯救社稷之功,虽然贪得无厌,但比起吐蕃对大唐江山的直接威胁并不算什么。吐蕃占领了唐的大量领土,还攻占京城,对唐的危害迫在眉睫,而且当初蚕食唐土、攻占唐都的赞普至今仍是一人,此仇必报。为大局着想,为大唐江山安危着想,应该放下私怨,联合回纥,共抗吐蕃。最终,在李泌的数次劝谏之下,德宗终于放下前嫌,答应回纥的和亲请求,与回纥结盟。但此次和亲和肃宗时期一样,德宗把自己的亲女咸安公主下嫁给回纥。

当时,回纥与吐蕃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在一年前的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由于陇右和河西地区都落入吐蕃手中,远在天山南北的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安西(辖塔里木盆地大部)、北庭(辖天山以北地区)与内陆隔绝,成为孤岛,孤立无援,于是在这一年,镇守该地的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节度留后郭昕遣使借道回纥来到长安。本来这是唐朝边将向唐廷报告战事和请求援助的行动,结果回纥从中察觉到有利可图,遂介入到天山南北的事务中,试图与吐蕃争夺该地,而德宗答应与回纥交好无疑是中了它的下怀。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咸安公主到达回纥,德宗册封可汗顿莫贺达干为长寿天亲可汗,回纥的汉文名改为回鹘,两国结成了名义上的父子关系,可汗还向德宗承诺:“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回鹘确实也没有食言,在此期间回鹘进入到北庭“援助”唐,当然,它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野心。当时北庭既然与唐朝廷隔绝,距离回鹘又比较近,所以回鹘以助唐为名控制北庭,向北庭征求无度,“凡生事之资,必强取之”。北庭境内有沙陀、葛逻禄、白服突厥等附属唐的突厥部落,因为不堪回鹘的搜刮掠夺,加上吐蕃的利诱,纷纷叛唐降附吐蕃。唐鹘联军与吐蕃在北庭的战事陷入了泥潭,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受到吐蕃与突厥各部联军的猛烈围攻。

北庭故城

于是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回鹘派遣大相颉干迦斯前往救助北庭。但颉干迦斯在第二年,亦即贞元六年到达北庭后,与吐蕃交战仍是不利。由于北庭城被围日久,加上北庭城官民本身就对回鹘的盘剥不满,遂开城投降吐蕃。时任北庭节度使的杨袭古只好率领残军南撤,退到当时还在坚守的西州。唐军和回鹘军都已死伤大半,加上天亲可汗刚去世,颉干迦斯率军返回可汗衙帐。但此时回鹘对吐蕃作战可不是为了援助唐那么简单,它的真实居心是趁机占领唐属西域地区。所以杨袭古带领部队驻扎西州,对回鹘来说是个绊脚石。于是颉干迦斯假意邀请杨袭古与他一同到回鹘衙帐,把他骗到衙帐后杀掉。

杨袭古虽死,但西州仍在苦苦坚守了几年,直到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才被吐蕃攻陷。可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记载判断,吐蕃没有永久占有西州,不久又被唐收复了。唐又坚守了西州近十年,到大概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再度易手,而这次攻陷西州的不是吐蕃,而是唐的“盟友”回鹘。这在汉文史书没有记载,而是见于一份吐鲁番发现的回鹘文文献,它记载了在803年回鹘可汗曾来西州视察,可知在此年甚至之前,回鹘就占领了西州。北庭和安西也是如此,由于西域与内陆隔绝,唐代官方失去了对安西北庭后续状况的记载,当代学者如日本的森安孝夫等人根据考古出土的零散文献推断,回鹘和吐蕃之间存在一场为时数年的对安西北庭的争夺战。《九姓回鹘可汗碑》就记载了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即位成为可汗的颉干迦斯(即怀信可汗)再次率军攻打北庭,把北庭从吐蕃手上夺过来。碑文还记载了可汗攻打围攻龟兹(今新疆库车)的吐蕃军队,在龟兹附近的于术围歼吐蕃军,“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勘,遂筑京观,败没余烬”。战争的最终结果算是回鹘获胜,吐蕃退出了北庭和塔里木盆地北部,但仍占据着塔里木盆地南部。两国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天山以北的北庭和塔里木盆地北沿的西州、焉耆、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属回鹘,塔里木南沿的于闐(今新疆和田)以及播仙(今新疆且末)、石城(今新疆若羌)属吐蕃。回鹘“助唐”的目的算是达成了。

鹘壁画

再回来看回鹘与唐的关系。自结盟以后,唐廷以和亲和绢马贸易维持着与回鹘的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的保持是靠唐朝付出大量的财力甚至以牺牲皇帝亲女为代价的。当时唐朝廷中的不少士大夫都对此表示不满,白居易和元稹都曾作《阴山道》诗痛诉回鹘的贪得无厌和唐廷的劳民伤财。唐宪宗元和年间,咸安公主去世,回鹘再次要求唐廷下嫁公主。宪宗或许出于对爱女的疼爱,也出于和亲对财政支出的大量消耗,拒绝了回鹘的和亲请求。结果回鹘可汗率军至边境以威胁,不久之后,穆宗即位,才答应了回鹘的请求。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把皇妹太和公主嫁与回鹘可汗,为了防止吐蕃破坏和亲,回鹘当时还从已经占领的安西和北庭各出一万骑兵护送太和公主。

回鹘公主

但是,此时的回鹘已走向末路,政变频繁更迭,还面临这一个北方的新强邻——黠戛斯黠戛斯在唐前期又被称作坚昆、结骨,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在今天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哈卡斯共和国一带。在回纥汗国初期,曾一度被回纥征服,“回鹘授其君长阿热官为毗伽顿颉斤”。随着回鹘渐渐衰落,黠戛斯也组建一个与唐类似的国际包围战略,而这个战略针对的不是吐蕃,而是回鹘,“常与大食、吐蕃、葛禄相依杖”,尤其与回鹘的夙敌吐蕃有着较频繁的使节往来,吐蕃使节常常通过同盟的葛逻禄到达黠戛斯。之后黠戛斯的首领阿热又自称可汗,趁着回鹘政变之机,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直取回鹘衙帐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杀死回鹘可汗,把衙帐城烧成废墟,回鹘汗国灭亡。

回鹘汗国的覆亡,并不意味着唐与回鹘的同盟关系就此消失。虽然回鹘汗国灭亡后,回鹘有一部分离散势力与唐发生冲突,但在之后不久,吐蕃陷入了分裂与混战之中,散布在甘州、西州等地的回鹘部落,与脱离吐蕃归附唐朝的敦煌人张议潮联合,共击吐蕃。唐懿宗年间,在北庭的回鹘首领仆固俊斩杀溃逃至西州的吐蕃军阀尚恐热,消灭了最后一支威胁唐的吐蕃势力,并把首级送到长安。之后,随着吐蕃威胁的解除,以及回鹘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甚至各部还陷入彼此的战争之中,而唐境内也爆发了一系列动摇其根基的军民起事,唐和回鹘的同盟这才在无声之中解散。(未完待续)

作者 大唐资王李谦 芝兰学社【中国组副组长】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硕士

相关文章

双雄争锋——怛逻斯之战前后的中亚局势及其影响 (上)

双雄争锋——怛逻斯之战前后的中亚局势及其影响 (下)

雪域雄狮——吐蕃王朝的军事政治体制 以大非川之战为例

撒马尔罕的蝴蝶——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与粟特集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