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VecentMa 2021-11-02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囏阨。”郑玄注:“乡里,乡所居也。”

里:通裹,拥有。乡里连在一起才是居所

仁:人形后边有一相等符号,会意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美:如上一章所解释,外在打扮美。

择:察看(谁是)罪人。

不处仁:不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焉得知:怎么能知道真相,增加智慧。

孔子说, (性善性恶先不谈)要养成人人平等、尊重事实的价值观很重要。管理上不平等、不客观。怎么能发现问题的真相?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没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

约:用绳捆绑、约束。

处约:从事约束别人的管理类工作

乐:畅快、遂意

处乐:从事使人畅快遂意的管理类工作

仁者: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

安仁:发自本心的追求平等、客观

知者:知晓道理、方法的人

利仁:利用平等、客观的方法进行管理

孔子说,没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不能长久的从事约束别人的工作,也不能长久从事服务别人工作(时间长了一定会滋生腐败)。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会发自本心的追求平等、客观。懂得管理方法和技巧的人会利用平等、客观的方法进行管理。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能好人:能够使众人亲爱和睦。

能恶人:能够监察人的过失。

恶:亚心,不正之心需要纠正。

孔子说,只有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才能使众人亲爱和睦。才能纠正不正之心。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无恶:没有不正之心。

孔子说:能够志向去追求平等、客观,就没有不正之心。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贫:没钱

贱:没地位

去:逃离陷阱

造次:与从容不迫相对

颠簸:与一切正常相对

孔子说,升官发财人人都想要,不是正常的途径得到的官位和财路不能要。没钱没地位人人都想远离(心不正向对着贫贱),不是正常的途径得到远离贫贱的机会,不能要这样机会。管理候选人丢掉了平等与客观的价值观,这不就形成了不正之心吗?所以管理候选人每时每刻都要平等、客观,紧急的事情要平等客观,不正常的事也要平等客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没有见过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会对没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产生偏见。

好仁者: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论有心又论有迹)

无以尚之:再好不过了

恶不仁者:心不朝向不公平不客观的人。(论有心)

其为仁矣:这样就公平客观了吗?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只是不想获得不平等不客观的名声罢了(论心)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能时时刻刻尽力做到平等客观吗?(论迹)

我未见力不足者:我还没见过尽力尽到力气不足的人(论迹)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可能有吧,我是没见过。(论迹)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会对别人产生偏见。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人,这样的人好的不能再好了。而存着心思远离不平等不客观,这样的就能平等客观吗?只是不想获得不平等不客观的名声罢了。能时时刻刻尽力做到平等客观吗?我还没见过尽力尽到力气不足的人。可能有吧,我是没见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过:无心的作恶行为。

党:人以党分,物以类聚。

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近思录》

观:查勘

斯知仁矣:这样就能知晓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了。

孔子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查勘各种类型的过失,能知晓拥有平等客观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朝:早上

闻:领悟;

道:事物的原理

夕:晚上

死:1丧失性命、2死守、坚持到底

可:值得肯定

朝闻道夕死:与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朝思暮想三个成语一起品味。

朝三暮四: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事实:

1、猴子想不明白桃子一共只有7个。

2、猴子只看到第一次给的桃子是4个。

猴子就是大部分群众。所以:

1、大部分群众想不出自己一共有哪些利益(得道失道,生死大事)。

2、大部分群众只看见自己眼前利益的得失。

孔子说,想明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时刻坚持,这样的行为值得肯定。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士农工商的士。

志于道:志向在于知悉事物的原理。

耻:看不起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食物。《汉书·王莽传上》:“恶衣恶食,陋车驽马。”

未:不够、不能

足:(看问题)全面透彻。

与议:和他商议。

孔子说,士大夫志向在于知悉事物的原理,实际行动却看不起穷人。这样的待人方式必然导致分析问题时不能全面客观,和他商议的结果必然不能全面透彻。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管理候选人

之于天下也:对于天下间的事情

适:可,是

莫:不可,非

义:公正合宜的举动(仁在于心,义在于迹)

比:亲近

孔子说,管理候选人对待天下间事物,不能用数理进行是非判断,而要用公正合宜的举动去亲近了解它。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

怀:关注

孔子说,管理候选人关注的是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社会群众则关注的是怎么能增加土地,获得实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君子着重仁义,群众着重利益。

孔子说,把眼光放在利益上,盯着利益做事情。能招致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这有何难,不难

孔子说,能用礼仪制度管理国家吗?这有何难?不能用礼仪制度管理国家,要礼仪制度有什么用呢?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别怕没位置,要怕没技能;不怕没人赏识,就怕没真本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正直不偏倚

恕: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孔子说,我的学问其实就是个“一”。曾子说,知道了。孔子离开后,其他弟子问曾子:“这个一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学问就是对自己来说要正直客观不偏倚,对别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追求

孔子说,君子追求平等公正客观,小人追求利益。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能干的人

孔子说,看见做事情能干的人要想我怎么能赶上他,看见做事情差劲的人要想我是否也可能犯类似的错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