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棕香永远

 陶冶视野 2021-11-05

往期阅读精选:

生娃一二三

孙老逗

儿童节里的思索

为中国大妈说几句话

摄影  大宋皇宫

摄影  花之女王——郁金香

摄影  无尽风光在扬州

视频   刘备招亲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公号,如果喜欢,请点上边蓝字陶冶视野加关注。别忘了点文章下面的在看,谢谢帮助转发的朋友

棕香永远
作者 陶冶
      又是端午了,这是儿时起就伴随的传统节日。
      晨练回来,自行车把上挂着一塑料袋纸制的彩葫芦,嘴里轻哼着耳麦里播放的《赛龙舟》进了园区。园区绿化带里得艾草一大束,一分为二,彩葫芦也是一分为二,两个一分为二当然是要与女儿家分享的。这并非是物质的分配,而是传承意义上的精神分享。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烟云,端午节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传承于华夏文明。
      在北方,端午节吃粽子、手腕脚腕戴五彩线、门前插艾蒿、挂彩葫芦、是盛行的习俗,童年时就深深地镌刻在了记忆里。
      童心,总是充满了好奇、向往与憧憬,对每个节日都会掰着指头盼望着,在物质贫乏的童年里对节日的感觉,第一惦记的是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比如“元宵节”可以吃到元宵,“端午节”可以吃到粽子,“中秋节”可以吃到月饼,因而我们稚嫩的童心里形成的便是“元宵节”、“粽子节”、“月饼节”。那时只有到了节令才能吃到标志着节日特质的好吃的,这才是孩子们期盼的第一件大事。

      我最早的端午节印象是,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屋地上摆着三个大盆一个小盆,一个大盆里是泡在水中的糯米,确切地说里面掺了些小黄米,那时是凭粮食供应证供应,糯米是紧俏的粮食品种,只有过端午节时才每人供应半市斤;另一个盆里是在水中泡柔软了的干粽叶(苇叶)与干马莲,第三个大盆里放着半盆清水,小盆里装的是红枣。母亲坐在盛糯米的大盆边的小凳上,将三片粽叶错开用双手一拢,便拢成一个锥形的桶,然后用右手将饱含水分的糯米捞出,放进左手捏着的锥形粽叶桶里,还要捡两个红枣放里,然后左折、右折,再扯来一根马莲缠绕几匝,一个长着四个角的糯米红枣粽子便如魔术般地被母亲放在旁边的清水盆里。
      我蹲在母亲身边,小手里执一片粽叶,学着母亲将粽叶拢成锥形,放进一小把米,可是,说什么也做不成母亲包的那样粽子,急得我直跺小脚。母亲笑着说:“别急”,便手把手地教我完成了一个小粽子的制作。可我自己终是没有独立地包好一个像样的粽子,尽管是几十年了,我仍是忘不掉端午节前与母亲学包粽子的场景。那时家里人口多,母亲要包好大一盆粽子,母亲的粽子包得松紧适度,煮熟了又粘有劲道,口感好极了。
      端午的早上母亲将两大盘粽子端上桌,还有一小碗白糖,可以随便吃,不限量。煮鸡蛋一人只能分得一个,哪个会舍得在桌上吃,要揣在自己的衣服兜里,白天与小朋友玩时吃,免得在小伙伴吃鸡蛋时的尴尬。
      那时我们管五彩线都叫花线,小伙伴们一块玩,腕上没系花线像是很没面子。我记不得母亲是哪天将五彩线系在我小手腕上的,只记得过了五月初五要把花线摘下来仍在雨后的积水坑里。我曾和小伙伴说过,花线仍在水里会变成小花蛇,而且说得非常真切,“去年我把花线扔在水里,就变成一条小花蛇游走了。”我弄不清这是我童年的幻觉还是听别人讲的童话。
      后来的端午节在记忆中便失去了印象。是啊,连春节都是革命化的,何况端午了,当然跳不出“四旧”、“封资修”圈子。
      不过,我记得在乡下时母亲为我们包的大黄米粽子,那便是我今生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粽子。
      辽北那座小村距省城仅三百多公里,可那个年代里的印象是无比遥远。城乡的落差、地域的落差,还有人生见识与经历的落差,让常年累月封闭在田垄里劳作的村民不识粽子为何物,他们的端午节过得比我儿时的记忆还要简单。村民穷,日子苦,最大的愿望是陈粮能接上新粮,不饿肚子。端午节,煮几个鸡蛋或鸭蛋,晚饭煮锅黄米饭或烙几张黄米面饼就算做过节了,只有极少几家有人在公社或镇上工作吃商品粮的或许会包顿饺子,节就过去了。
      当时那个地域里吃顿黄米饭就是改善生活,大黄米是那方水土的特产,是成熟的糜子脱粒去壳而成,是不错的粘食品原料。当地习俗:腊月下旬家家都要碾好多黄米面包豆包,当然是包好多,冻起来在正月里吃。只是糜子产量低,受上面限制,允许少种就是为老百姓过年蒸豆包而网开一面了,而这便是乡亲们一年到头分得的唯一一种细粮。

      当然,生活在那样相对闭塞的环境里,过端午节是买不到粽叶的,我家也是一样没有粽子吃。
      那一年母亲又包粽子了,是姐姐回家过年时带回的粽叶,马莲当地就有,大黄米是生产队分的。母亲又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包好了一大盆粽子,端午的早上母亲让我给几家相处较好的乡亲家各送了几个粽子。朴实的乡亲都说好吃,糯糯的,满口的清香,大赞母亲手巧,他们头一次知道大黄米还可以包粽子吃,母亲包的粽子是他们初识的美食。
      前些年我去乡下探望乡亲,他们还都念着母亲的好,还提到了吃过母亲包的粽子。母亲在世时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母亲为人慈悲好强,走了那么多年仍然让乡亲们念想。
      后来不再搞政治运动了,艰难的日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每逢端午节必有粽子吃,有姐姐包的、有妻子包的、有亲家包的,还有哥哥从南方寄来的肉或咸蛋黄的礼品粽子,可所有的粽子里再也吃不出母爱的那种清香与温情。
      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内容已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