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子生物试剂龙头诺唯赞专题报告:立足底层技术,发展多元业务

 晴耕雨读天 2021-11-06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徐佳熹,孙媛媛

1. 国内分子生物试剂行业龙头,创始团队行业经验丰富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公司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了生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的研发,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公司现有 200 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 1,000 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拥有 500 多个终端产品。生物试剂客户涵盖 1,000 多所科研院校、700 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700 多家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及 200 多家制药企业及CRO 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终端客户覆盖了 2,200 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接近 700 家。公司目前共拥有 40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23 项,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67 项。

文章图片1

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为 36,000 万股,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普通股 4,001万股,占发行完成后总股本的比例为 10%。本次发行前,主要股东为诺唯赞投资(44.97%)、国寿成达(8.60%)、杨奇(6.06%)、曹林(5.94%)、诺泰投资(4.45%)。

诺唯赞投资间接通过博英维投资(4.01%)和唯赞投资(3.54%)实际控制公司52.53%的股份表决权。曹林和段颖(2.16%)为夫妻关系,间接通过诺唯赞投资,二人合计控制公司 60.63%的股份表决权。另外,曹林、段颖还与公司股东张力军(0.77%)、唐波(0.28%)、徐晓昱(1.18%)、曹生标(1.63%)约定就公司和诺唯赞投资的经营、管理、控制及相关所有事项均与曹林保持一致立场及意见。综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曹林和段颖,合计控制公司 64.49%的股份表决权。

文章图片2

2. 业务不断拓展,生物试剂、体外诊断、生物医药三大板块多元驱动

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质的研发生产技术属于生物科技最上游端,研发周期长,国内企业进入时间较短,长期被进口企业垄断。诺唯赞成立之初即聚焦于该领域,经过 8 年技术迭代,建立了围绕功能性蛋白质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酶、抗原、抗体的开发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共通性,公司首先具备了自主可控的关键原料研发能力,随后根据下游领域的实际应用,先后进入了生物试剂、体外诊断和生物医药业务领域,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文章图片3

2012 年设立时,由于对科研机构的产品需求较为熟悉,公司主要针对科研机构开发适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 PCR 系列、 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等基础科研试剂;2014 年,随着高通量测序市场开始快速增长,公司基于科研试剂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蛋白质的定向改造与进化技术,开发了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测序系列生物试剂;

2016 年,公司基于抗原、抗体的开发与制备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量子点修饰偶联技术,开发了量子点免疫荧光检测产品线,进入 POCT 诊断试剂领域,此外,公司在研发基因测序系列试剂过程中,积累了单细胞逆转录及转录组扩增技术,并基于此建立了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开发出了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兔单克隆抗体,大幅提升了公司 POCT 诊断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18 年,公司基于前期积累的 PCR 产品开发能力,开始为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 PCR 系列生物试剂,用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生产;

2019 年,公司通过研发量子点荧光材料积累了丰富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经验,并结合酶的定向改造与抗体开发等技术,成功开发了 Bio-assay 系列试剂,可应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高通量抗体筛选和体外药效学评价等;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原料和试剂的生产技术,开发了新冠核酸检测酶原料、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基于开发Bio-assay 系列生物试剂积累的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公司为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提供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及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产品。

文章图片4

公司是一家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工作包括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和下游产品应用研发两个部分, 分别由基础科学研究院和各事业部研发中心负责。

基础科学研究院以分子生物学、 酶学、 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研究领域涵盖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 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等,并形成了相关核心技术平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针对不同的下游产品类型,公司设立三大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体外诊断事业部和生物医药事业部,并在各事业部内部设立了研发中心,其职责为依据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基础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核心原料和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应用级的研发,具体包括负责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更新,保证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负责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实施本部门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了解市场行情和需求,配合市场与销售部门进行市场开拓;配合生产、质量部门,保证在售产品稳定生产和产品的供应与推广等。其中,体外诊断事业部在深圳设立了体外诊断仪器研发中心,从事 POCT 诊断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并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与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配于公司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

文章图片5

2.1.1 生物试剂行业前景广阔,进口替代空间充足

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生物科研试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中,约 10%-15%用于生物科研试剂的投入,用户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

从全球来看,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的整体规模在 2015 年达到 128 亿美元,并以 8.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175 亿美元,预计于 2024 年达到 246 亿美元,2019-2024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1%。相比国外,我国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72 亿元以 17.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年的136亿元,增速远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预计于 2024 年达到 260 亿元,2019-2024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8%。

文章图片6

按生物科研试剂的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核酸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三大类别,公司生物科研试剂属于分子类。2019 年,我国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50.9%,是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类别。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在 2015 年为 39亿元,并以 1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69 亿元,预计于 2024 年将达到 124 亿元,2019-2024 年期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3%。

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2020 年,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公司占有约 4.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赛默飞、凯杰、宝生物、BioRad 四个国外企业合计占据超过 40%的市场份额,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文章图片7

公司自成立之初即专注于生物试剂业务,通过自主开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对高端酶定向进化,现已完成 200 多种酶的改造。每一种酶包括上百种基因工程突变体,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在酶的催化活性、半衰期、稳定性、耐热性和抗干扰等方面获得提升,以适应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公司的生物试剂种类较多,根据下游应用可大致分为诊断生物试剂、高通量测序生物试剂和科研生物试剂三大应用场景,并覆盖了国内行业内的主流客户。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公司选择不同的基因工程突变体作为原料开发生物试剂,现已开发出超过 500 种生物试剂,形成了 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基因测序系列、Bio-assay 系列、提取纯化系列、基因编辑系列和细胞/蛋白系列等多个产品系列。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主要属于分子类试剂,方法学为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主要构成为各类酶、抗体和由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超纯水组成的缓冲液等,不同生物试剂产品构成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酶的种类、用量以及缓冲液的配方等。

文章图片8

2.2 POCT 业务发展迅速,关键原料自主可控

2.2.1 POCT 市场快速增长

体外诊断,即 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使用体外诊断试剂、仪器等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与校验,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及遗传疾病检测的过程。根据检测原理或应用场景,体外诊断市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细分领域:血液体液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和即时诊断(POCT)。(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在全球范围内,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较早、新技术更迭速度较快,由于市场增长较快、资本回报率较高,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进入这一市场,并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使得体外诊断行业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快速发展。进入 2000 年以后,由于各国开始对医疗保险进行控费,小厂商因不具备相应的成本优势被收购,体外诊断行业迎来整合期。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484 亿美元增长到2019 年的 602 亿美元。到 2024 年,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840亿美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

文章图片9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并实现技术突破。自 2005 年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国内体外诊断企业在技术、产品、设备领域均取得突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66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864亿元,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从 2015 年的 11.9%增长到 2019 年的 13.9%。未来,预计体外诊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到 2024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957 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8%,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达到 15.9%。

POCT 也称为“即时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2015-2019 年,我国 POCT 市场规模从 43 亿元增长至 11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7.0%;预计202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90 亿元,2019-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0.9%,年均复合增长率均高于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年均复合增长率,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

文章图片10

2020 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POCT 进一步展现了其优势所在,在出入境、机场、火车站、基层医疗单位等场景得以广泛应用,操作的简易性节约了医疗资源、提高了检测效率,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新冠检测的需求亦推动了 POCT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2.2.2 公司有稀缺指标方法学的研发能力,搭配自主研发仪器实现快速投放

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生产 POCT 诊断试剂,包括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等,共有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自体免疫、肾功能、慢病管理和呼吸道 8 个系列产品及配套质控品。基于体外诊断产品关键原料—酶、抗原、抗体—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公司可以自主开发稀缺指标检测试剂,如特发性膜性肾病指标(anti-PLA2R)、胃癌早筛指标(G17)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鼠或兔单克隆抗体技术,使得公司具有开发超敏检测指标的能力,在疾病早期即可实现有效检测,如超敏心肌肌钙蛋白 I(hs-cTnI)、超敏心肌肌钙蛋白 T(hs-cTnT)等;量子点高分子化学材料的应用使得公司能够实现系列多指标联检,可实现一个样本一次性同时检测多 个 指 标 , 显 著 提 高 了 检 测 效 率 和 临 床 使 用 便 捷 程 度 , 如 心 梗 三 项(hs-cTnT/CK-MB/MYO)、炎症二项(PCT/IL-6)和胃功能三项(G-17/PGI/PG II)等。

此外,为充分发挥体外诊断试剂的性能,公司子公司诺唯赞医疗在深圳设立了仪器研发分公司,建立了 POCT 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团队,并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配公司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

公司已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67 项,终端客户覆盖了 2,200 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接近 700 家,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已对外投放 2478 台 POCT 诊断仪器。

文章图片11

2.3 进军生物医药业务,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基于公司酶、抗原、抗体的共性技术平台的延展性,公司具备研发多种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产品的能力,也具备为疫苗研发企业提供生物样本分析服务和工艺开发、酶原料的能力。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业务主要集中在抗体开发,临床 CRO 和疫苗原料三个方面。

1)在抗体开发领域,公司拥有基于单 B 细胞的抗体筛选技术,可快速分选除记忆性 B 细胞,并在体外克隆和重组表达,并快速筛选出目标抗体,进行成药性分析。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筛选周期短、 通量高,多样性强,以小鼠单抗为例,与经典的杂交瘤技术相比,筛选周期可从 2-3 个月缩短到 2 周以内,且一只小鼠一次性即可筛到上百株不同的阳性克隆,提高了筛选通量和获得有效抗体的概率。公司正在进行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已完成抗体筛选、体外活性评价和成药性研究,并已与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签订合同,后续进行 License-out。

文章图片12

2)在疫苗临床 CRO 服务方面,公司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疫苗研发、生产企业提供临床试验中的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与用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生物试剂。相关临床 CRO 能为公司进入客户的疫苗生产供应链提供较早的切入点,对后续疫苗原料业务有较大的协同作用。

3)在疫苗原料方面,酶作为 mRNA 疫苗生产的关键原料和重要成本组成部分,预计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基于酶的定向进化与改造平台,能为 mRNA 疫苗研发企业提供质粒线性化、体外转录过程中的关键酶原料,为公司未来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弹性。

3. 竞争优势:先进疫苗研发创新技术构成公司竞争壁垒

3.1 业务延展性优势

公司技术平台通用性强,业务延展性高,可在多个领域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基于在酶、抗原、抗体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及自身高效的研发体系,能够快速、高效、规模化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由于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公司可以选择的研发方向较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客户及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且对于不同细分领域的研发能够互相促进、迭代。基于自身的业务延展性优势,公司已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并已拥有 500 多个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

3.2 技术与人才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研发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现有产品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5,300.45 万元、6,229.66 万元和 12,553.34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03%、23.21%和 8.02%。在人才储备方面,公司拥有一支超过 400 人的研发团队,其中 50%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在专利方面,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共拥有 40项专利,其中 23 项为发明专利。同时,公司目前拥有 20,000 平方米左右的研发基地,并正在建设新的研发基地,为研发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

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拥有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建立了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多技术平台组合形成了多个生物试剂产品系列与 POCT 诊断试剂产品系列,更好地满足了下游客户需求。依靠丰富的技术平台、高效的研发效率和充足的研发人员储备,报告期内,公司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均超过 50 种,推动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通过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迭代,公司已实现在多个细分领域接近或达到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推进进口替代。

文章图片13

3.3 自主可控的核心原料研发和生产优势

酶、抗原、抗体等活性蛋白底层技术研发周期长,基础设施投入高,开发涉及的交叉学科多,技术壁垒较高。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与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实现了公司生物试剂产品与体外诊断产品核心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公司自主开发的 200 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上万种酶突变体库和 1,000 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是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生物试剂原料方面,公司基于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对特定酶实现定向进化,现已完成 200 多种酶的改造。每一种酶包括上百种基因工程突变体,基因工程突变体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在酶的催化活性、半衰期、稳定性、耐热性和抗干扰等性能上获得提升。公司生产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中,酶是决定生物试剂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原材料。目前为止,除生产提取纯化系列和细胞/蛋白系列生物试剂产品所使用的关键原材料涉及对外采购取得以外,公司生产其他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所使用的关键原材料均为自产。

在 POCT 诊断试剂原料方面,公司依托自主掌握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能力,形成了1,000 余种高性能抗原、抗体等关键原料的技术储备,并且可以开发关键原料供应有限的稀缺检测指标,以及在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关键原料的自产有利于公司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可迅速开发相关原料及对应产品,把握市场机遇;同时,亦有利于保障公司的供应链安全,不对供应商形成依赖。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实现了 PCR 系列、qPCR 系列生物试剂的大规模生产,为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大量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关键原料。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包括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与荧光 PCR 核酸检测试剂。其中,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所用关键原料抗体、抗原自产比例较高,保持在 95%以上;针对荧光 PCR 核酸检测试剂,原材料中所用酶均由发行人自产,其余原辅料及耗材由发行人外购取得。(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4 多种蛋白质表达系统及规模化生产优

在蛋白质制备领域,工业化放大生产的壁垒远高于实验室级别的表达,需保证在工业化制备的过程中不损失蛋白质原有的活性和纯度。公司已建成覆盖蛋白质的分子设计、改造、重组表达、高密度发酵、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线,并拥有大肠杆菌、酵母、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等多种蛋白质表达系统,用于酶、抗原及抗体的重组表达制备,目前已保藏表达宿主 40 余种、特有质粒百余种,以应对各类产品的制备需求,形成了规模化、多系统的重组蛋白制备平台。

经过多年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公司实现了聚合酶、逆转录酶、连接酶等上百种分子生物学酶原料的规模化量产。同时,利用昆虫、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公司开发了上百种体外诊断用抗原、抗体原料。

基于对载体和工程细胞株的改造,公司单位生产效率获得提升,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同时,充足的产能储备保障了公司可快速应对各类突发需求,为公司业务拓展建立坚实的基础。2020 年,公司累计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生产企业提供了超过3 亿人份的 PCR 系列及 qPCR 系列生物试剂,用于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的生产。

4. 财务分析

收入分析

2018-2020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7,080.47 万元、26,838.01 万元及 156,445.43 万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 96%,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试剂及 POCT 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POCT 诊断仪器的收入金额及占比均较小。公司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 NGS测序服务及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2020 年,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 11.8 亿元,约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 76%。

生物试剂方面,2018-2019 年,公司生物试剂销售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为销量逐步扩大;2020 年,公司生物试剂销售收入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作为新冠检测试剂原料的 PCR 系列、qPCR 系列和逆转录系列销售金额增幅较大,主要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生物试剂作为新冠检测试剂的研发及生产的原料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对应产品收入大幅增长。

POCT 诊断试剂方面,2018-2019 年,POCT 诊断试剂的销量及销售收入金额均较小,但增长率较高;2020 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新增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和荧光 PCR核酸检测试剂业务,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20 年,公司来自新冠检测试剂盒的销售收入为 51,866.94 万元,占 POCT 诊断试剂销售收入的 92.59%。POCT 诊断仪器方面,公司采用以免费投放为主、销售为辅的模式,销量及销售收入金额均较小。在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市场需求快速下降的情况下,公司在继续保持分子诊断试剂原料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已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着力发展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原料以及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新冠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等业务。

文章图片14

毛利率分析

2018-2020 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84.78%、84.78%及 91.55%。按产品来看,公司生物试剂毛利率稳定上升,分别为89.15%、90.73%和95.53%;POCT诊断试剂毛利率上升较快,分别为-7.76%、39.84%和 84.88%;对于 POCT 诊断仪器,公司采用以免费投放为主、销售为辅的模式,销量及销售收入金额均较小,毛利率易发生波动,但对经营业绩不存在重大影响。

销售费用分析

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 6,463.83 万元、9,658.37 万元及 18,772.60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37.84%、35.99%及 12.00%,主要由职工薪酬、市场拓展及宣传费构成。2018-2019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系: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尚处于培育期,收入规模较小,销售费用率较高;2020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主要原因为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导致销售费用率显著下降,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

文章图片15

管理费用分析

2018-2020 年,公司管理费用分别为 2,603.62 万元、4,571.63 万元及 9,177.89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15.24%、17.03%及 5.87%,主要由职工薪酬、咨询服务费、股份支付等构成。2018-2019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系: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尚处于培育期,收入规模较小,销售费用率相对较高;2020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主要原因为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导致管理费用率显著下降,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

研发费用分析

2018-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5,300.45 万元、6,229.66 万元及 12,553.34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31.03%、23.21%及 8.02%,主要由职工薪酬、直接投入费构成。2018-2019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系: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处于培育期,研发投入较大,收入规模较小,研发费用率较高;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主要原因为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导致费用率显著下降,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

财务费用分析

2018-2020 年,公司财务费用分别为 30.56 万元、21.82 万元及 442.6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0.18%、0.08%及 0.28%,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较小。

6. 盈利预测

核心假设:

1)生物试剂:

科研生物试剂:公司在科研生物试剂发展多年,不断拓展科研和工业客户,随着客户群体数量和应用场景的增加,该部分收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假设2021-2023 增速分别为 70%、50%、40%。

诊断生物试剂:公司诊断生物试剂在 2020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公司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以及作为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原料的生物试剂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增加,公司推测新冠相关业务收入约为 6.7 亿元。随着全球疫情形势放缓,预计该部分业务中的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原料部分在未来两年将有所下降,假设新冠相关生物试剂 2021-2023 增速分别为-2.5%、-30%、-50%;考虑公司非新冠诊断生物试剂部分业务有较快增长,对诊断生物试剂业务整体有一定贡献,假设非新冠冠诊断生物试剂 2021-2023 增速分别为 70%、50%、40%,则整体诊断生物试剂假设增速为 7.36%、-16.75%、-18.18%。

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公司服务国内多家高通量测序企业,随着高通量测序行业快速发展,公司提供的相关生物试剂也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假设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 2021-2023 增速分别为 50%、50%、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