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瑷珲旧闻 | 漫谈东北酸菜

 乐水无涯 2021-11-06
图片
漫谈东北酸菜

“翠花,上酸菜!”早年因这样一句歌词,让全中国人民把东北和酸菜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一说起东北就会想到酸菜,一提起酸菜也会想到东北。虽然我国酸菜的制作技法广为流传,不同地区各有特色,但是酸菜之于东北,不仅是一种家常的食材,不仅是过去冬季餐桌上主要的蔬菜,更是东北人舌尖上的故乡,是灵魂深处家的味道!

酸菜历史悠久,属于腌藏菜的一种,是古人为了延长蔬菜储存时间偶然中发现的美味,是运用智慧不断总结生活经验和摸索实践的产物。酸菜早期地位颇高,是古代王室食用和祭祀的重要食物,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为周王室掌管腌菜的“醢(肉酱)人”和“醯(醋)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是掌管用名为“豆”的食、礼器所盛酱类食物的职官,设“奄(宦官)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奴)四十人”;醯人“掌共五齐、七菹,凡醯物”,是掌管酸菜以及醋制品的职官,设“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其中还记载了王室食用、祭祀和待客的“七菹”,分别是以“韭、菁(芜菁,东北俗称卜留克)、茆、葵(一种古老的蔬菜,现多野生)、芹、菭、笋”所腌制的七种酸菜。《金史·志·礼》中也记载了祭祀有菜菹。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小雅·信南山》“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记述了先民曾以腌菜祭祀祖先;《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记述了人们将美味的食物存储起来过冬时食用。菹,《说文》释义“酢菜也”,“酢”同“醋”,也就是酸菜。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是这样描述“菹”的:“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所说的便是保存蔬菜防止腐烂的腌藏之法。

《齐民要术》中记有关于“菘”的两种腌制方法,“菘”就是白菜,一为咸菹法:“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着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菹色仍青,以水洗去咸汁,煮为茹,与生菜不殊”;一为汤菹法:“菘菜佳,收好菜,择讫,即于热汤中炸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出,经宿生之,然后汤炸。炸讫,冷水中濯之,盐、醋中。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败”。其中的咸菹法与现在东北酸菜腌制方法相似度较高。

东北酸菜以白菜腌制。《黑龙江外记》记载:“瑷珲流人开园种菜产有菘(白菜)”,《黑河地区志》记载:“清代民用菜有两类,一类为野生菜,一类为种植菜,有白菜等”,清朝时期,瑷珲白菜种植普遍,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寒期漫长的岁月,为了延长白菜食用期限,人们便将白菜腌制成酸菜,《黑河地区志》记有“冬季有渍酸菜习惯”的饮食习俗 。秋收后、上冻前,先挑选个头大、菜心紧实的大白菜在室外晒几天去除水分,腌制方式分生腌和熟腌两种,生腌是先去除老叶、烂叶,切掉底部凸出的根,将菜一层层码进备好的缸里,码一层菜撒一层盐,快到缸口时在最上面的白菜上压上大石块,最后将水倒进缸里浸腌,慢慢发酵;熟腌是把拾掇好的大白菜逐个用开水烫一遍,晾凉后再一层菜一层盐的码进缸里,最后压石加水,比生腌制作成熟的周期会短一些。

《黑龙江志稿》记载:“若包陷,若饽饽,皆有肉(猪肉),杂以酸菜”,“江省入冬以来,居家者多食火锅,汤之内皆佐酸菜,又为北方之特品”,气味酸香,口感爽脆,提味解腻的酸菜,以其独特的风味早已成为东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经久不衰!


主编 / 初丹  副主 / 王秋姗  责编 / 李洋
 撰稿 / 初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