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下)

 henguha8uguf0k 2021-11-07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何子淮先生治疗月经病的十法十方。

06
化湿调冲法

适应症:月经愆期,量少色不鲜,形体肥胖,胸闷,肢倦懒言,晨起有痰,带多色黄,舌苔薄腻,脉象弦滑。

本证多见于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月经稀少,闭经及无排卵型月经。

方药:生山楂、米仁、姜半夏、茯苓、青皮、陈皮、椒目、官桂、赤小豆、泽泻、泽兰、苍术、白术、大腹皮、生姜皮。

痰稠咯不畅,加用浮海石、蛤壳;带下多,加扁豆花、白槿皮、川萆薢、鸡冠花。

案例:刘XX,学生。

初潮17岁,经量不多,近几年来,形体渐胖,月经2~3月一行,色淡黄,量少,下腹胀满,痰稠粘不易咯出(胸透无肺部疾患),舌苔腻滑,痰湿壅阻,胞络闭塞。

治宜燥湿利水、化痰调冲。

生山楂、米仁、赤小豆各30克,泽泻、泽兰、大腹皮、川芎、小胡麻各9克,官桂、椒目各3克,青皮、陈皮、生姜皮各4.5克。

湿阻血海,营卫不得宣通,经来稀少,甚则经闭,证由过食肥甘,水谷精气,气化失常而致。

本法根据家传经验,采取化湿利水,重用山楂消滞导积,促进水谷气化,通利胞络,使经水按时而下。

本证治疗较为棘手,非短期所能转愈。

所用方药,2~3月中不必更换,滋腻食物及寒冷甜涩之品也宜避免。

平日着重化湿调冲,行经期辅以养血活血通利之品,一般经过4~6月治疗后,可望体重减轻,月经周期缩短,经量色泽也趋正常。

07
益气调冲法

适应症:经行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淋漓拖日难净,甚至断后3~5天复见少许,或量多如崩。面色不华,气短,自汗,下腹作坠,胃纳不振,舌淡,脉细软。

方药:炒党参、炙黄芪、炙甘草、升麻炭、焦冬术、远志炭、淮山药、肉果炭、赤石脂、补骨脂。

案例:王XX,40岁,工人。

胎产多次,元气虚陷,平日小腹重坠,且有脱肛,经期先后不定,量多拖日,经中西医药物治疗,经量有所减少,但仍拖延十余日,倦怠无力,面色少华,纳食不香,大便溏薄,劳累时经来转多,阴挺下坠明显,脉细,舌胖有齿痕。

治宜益气调冲,摄血归经。

炙黄芪24克,炒党参、炒白芍、焦白术、补骨脂各15克,升麻炭、肉果炭各9克,赤石脂12克,仙鹤草30克,远志炭4.5克,炙甘草6克。

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劳伤冲任之说。出血量多而时久,则气血衰象明显,故以补益气血为治则,仿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意,重用参芪炙草直补气血,升麻助诸药提升阳气,远志引血归经,加用补脾固涩之品,使已损之气血得以补复。

本法应用每多获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故见效后还应细问病史,详审病情,顾求根本,以堵后患。

08
补养调冲法

适应症:禀赋不足,气血亏损,形体瘦弱,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头昏腰酸,倦怠无力,月经稀少,腹无胀痛,舌胖大,脉虚细,重按无力。

多见于卵巢功能不足或暴崩、多产、产后出血过多引起的贫血、脑垂体后叶机能减退症等。

方药:巴戟天、苁蓉、仙灵脾、菟丝子、紫河车、覆盆子、熟地、补骨脂、枸杞子、当归、白芍、黄精、炙甘草。

案例:陈XX,34岁,工人。

三年前月经逐渐延期,量少色淡,二天即净,大便溏薄,服营养之品,便次增多,消瘦,易倦,病起于四年前,产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舌胖苔薄,脉沉细。

元阳已虚,脾胃生化无源,先拟健脾和胃,以充化源。

炒党参、焦冬术、茯苓各15克,炒扁豆、炒谷麦芽各12克,淮山药24克,砂仁3克,陈皮4.5克,炙甘草6克,红枣七枚。

服五剂,便转干,纳食增,原法续进5剂,月经准期来潮,量仍不多,原方加养血药辅助,经三个月调理,胃肠功能恢复,体重增加,但月经量仍少,再投补养调冲。

巴戟天、补骨脂各9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5克,党参、当归、炒白芍、炒白术各12克,炙甘草5克。经过半年治疗,诸症痊愈,体形转健。

妇科补法应用,范围颇广,诸如补心脾,补肝肾,补气血等皆是,临床当仔细辨证,妥切用方,方能恰到好处。

本法以强调滋肾水、补元阳为主,补肾生精以化气血,适用于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元气亏损之月经病症。

巴戟天、覆盆子、仙灵脾等补肾阳药,据现代药理分析,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配合熟地、当归、白芍等养血补血药物,以鼓舞经水按时而下。

该病例体质较虚,元阳不能温煦脏腑,治宜补肾为主,但脾胃运化难以称职,投厚味之品,如入陷阱。

宗李东垣“土旺以生万物”之说,胃气旺、元气有依能振。故先从调理脾胃着手,俾脾健能运,后天有本,气血自能振作,再投滋补厚味,自无凝膈之弊。

此外,由心脾不足的月经稀少,属单纯性贫血(无器质性病变者),临床采用黑归脾汤加重熟地、当归用量,以运中土而生血,效果亦颇满意。    

09
化瘀调冲法

适应症:经来腹痛,量时少时多,淋漓不断,色紫黯夹块,块下痛缓,舌边紫黯,脉沉弦或弦涩。

多见于崩漏,痛经之有瘀阻者,如膜样月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等。

方药:

痛经,用失笑散、制没药、当归、川芎、广木香、制香附、赤白芍、血竭、五灵脂、艾叶;

崩漏,用血竭、制军、大小蓟、血余炭、马齿苋、檵木花、藕节。

案例一:颜XX,33岁,工人。

经行小腹剧痛,经量增多已七、八年。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用丙酸睾丸酮、胎盘组织液及中药治疗未见好转。

经行前夕,下腹部先感胀痛,经期痛甚,持续2~3天,注射杜冷丁方能缓解,经量多,色紫黯,伴有血块,舌边有紫点,苔薄,脉弦数。适值行经前夕,收入住院观察。

先拟化瘀行滞:血竭末(吞)1.5克,制军炭6克,制没药、赤白芍各9克,延胡、当归各12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艾叶、月季花、生甘草各4.5克。

服5剂,经水来潮,上方去月季花,加炒川芎4.5克,续服4剂,经痛明显减轻,仅在经行第1天少腹疼痛20分钟,能忍受,量也减少。

净后出院,带回清热解郁、佐扶正药物5剂调理,次月经行,再住院观察治疗,原方服6剂,仅有轻微痛感,经量正常。

净后出院,带回补养药5剂,以调理善后。停药后半年,随访痛经未复发,月经正常。

案例二:陶xx,17岁,学生。

转经已20余日,量时多时少,色鲜红伴血块,无腹痛、腰酸,便秘、舌红,脉细弦。

血热挟瘀,治宜清凉血热,佐以化瘀生新。

处方:炒白芍、桑叶、墨旱莲,铁苋菜各15克,藕节炭、仙鹤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茜草炭、小蓟炭、丹皮炭各9克,服4剂,经量未减,小腹隐痛。

脉舌如前,改方重用血竭化瘀生新,配合清热解郁为治,血竭末4.5克,赤白芍、莲房;

小蓟炭,地榆炭、制军炭、贯众炭各9克,马齿苋、仙鹤草各30克,生甘草8克,服5剂,血块阵下,经量随减而净,腰酸倦怠无力,再配合扶正佐清热解郁药调理,以资巩固。

活血化瘀为中医治则中攻法之一,以血竭为主,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药,多用于外伤科疾病,应用于妇科临床,古籍也有记载。

如《医宗金鉴》的夺命散,用血竭配没药为末,吞服治疗胞衣不下;《丹溪心法》以血竭配滑石、没药,醋糊为丸吞服,或血竭配五灵脂为末,“消产后血块极好”。

临床实践,血竭配合活血化瘀药治疗血热瘀阻型妇科疾患,对炎症性的疗效较高。

可用于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流产或人流”后感染,子宫内膜炎引起的腹痛及月经过多,淋漓不断等。

10
清邪调冲法

适应症:经期杂感,或畏寒身热,或泛恶呕吐、腹泻,或腰酸腹胀,尿频急刺痛,月经或少或多。

方药:

感冒风寒,月经量少,宜温散疏解调冲:桂枝、荆芥、羌活、川朴、川芎、苏叶、生姜、通草等;

感冒偏热者,月经量多,以解毒清热调冲:银花炭、桑叶、甘菊炭、黄芩炭、丹皮、连翘、竹茹、荷叶炭等;

伴肠胃炎:藿香、佩兰、保和丸、广木香、白芍、蔻仁、川朴、甘草等;

伴尿路感染:蒲公英、车前草、川柏、瞿麦、泽兰、泽泻、凤尾草、通天草、淡竹叶、通草、甘草等。

案例一:叶XX,28岁,工人。

既往月经正常,本届经转第二天外出洗澡感冒,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月经随停,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宜温散疏解。

桂枝、荆芥、蔓荆子、川芎、苏叶、通草各4.5克,当归9克,小茴香2.4克,炮姜1.5克。上方服2剂得微汗,身热畏寒除,经水随下。

案例二:张XX,33岁。

经转第三天量多色红,伴小血块,小便刺痛频数,尿量极少,腰酸坠,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利,佐以凉血调冲。

蒲公英、车前草、玉米须各30克,生地、丹皮、生甘草各9克,淡竹叶16克,瞿麦12克,荷叶、川柏、黄芩炭各4.5克。

服2剂。尿频尿痛已除,月经净,续拟原方出入,以求巩固。

经期外感致月经不调,治宜去邪调冲两顾。临床根据月经量多量少随证加减,以去邪而不妨碍经水流畅为原则,灵活论治。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各家女科述评》,何子淮著,浙江省科学技术研究所出版,198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