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探寻重症监护室的日常,生死关头应该如何救人或自救?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1-11-08

重症监护室,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CU。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的人,往往生命垂危、命悬一线。从1952年在丹麦诞生到现在,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

  

 本书作者马特·摩根是英国威尔士大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卡迪夫大学荣誉高级研究员,曾在英国和大洋洲的多家大型医院工作。本书将带我们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里面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手段,以及医生们在争分必秒间要面对的艰难抉择。

一、重症监护室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世界上第一个重症监护室建立于1952年的丹麦哥本哈根。当时,一名叫比约恩·易卜生的的麻醉科大夫,为挽救罹患脊髓灰质炎的12岁小女孩薇薇的生命,对她实行了紧急气管切开手术,将她的气管与一个充气袋相连,然后又为薇薇建立了一个安全卫生的临时病房,并召集了一群医学生,每天不间断地为她挤压充气袋。

  

从那时开始,重症监护室逐渐成为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重症监护室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并有着目前人类医学最先进的器械、药物与治疗方法。

二、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工作法则

重症监护室的工作争分夺秒。为了避免在高压环境下犯错,重症监护室形成了一套法则,从不同的方面规避个人可能犯下的错误,从而避免重症监护室灾难性的失灵。

1. 使用“清单”:执行清单上的步骤,会为大脑搭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弥补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缺陷。

  

2. “机组资源管理”(CRM):这套来自于航空行业的管理法则能调动团队中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团队的协调配合,以保持最大的安全和效率。

3. 慢思考:医护人员时刻要警惕“快思考”、也就是基于直觉的判断,要强迫自己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与“挽救生命”息息相关的伦理问题

1. 该不该救有罪的人?

有人认为,那些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人,属于咎由自取;何况,重症监护室的医疗资源是非常昂贵的,不应该浪费在有罪的人身上。

作者的观点是:应该救,必须救。

因为首先,那些人未必真的有罪。而且,即便病人真的十恶不赦,作为医生也要去挽救他的生命。因为医生不是法官,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医疗资源的配置,应该考虑的是那些影响成功率的要素,而不是对病人人生选择的价值评判。

  

2. 什么时候停止抢救?

从原则上来说,这取决于病人本人的意愿。如果病人在充分的知情后表达了有效的同意,那医生会遵从病人的意见。即使他在完全可以获救的情况下表示要放弃治疗,医生也只能从命,。

但是,病人的“同意”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首先,病人必须明白医护人员为什么要实施相关的医疗手段,并清楚其中存在的风险;其次,病人能独立地考量和权衡这一风险;最后,病人必须能够将自己的决定反馈给医生。

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绝大部分都处在极端的虚弱状态中,甚至昏迷不醒,无法做出独立、清醒、有效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一般会尊重病人直系家属的意见。但这并不是因为家属是决策者,而是因为他们更可能知道病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四、如何面对死亡?

现如今,全球每年有3000万病人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其中2400万人能存活下来。这个令人鼓舞的事实的反面是,即使在今天,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也会有五分之一走向死亡。

然而这些死去的病人并不会被忘记。正是他们改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管是宣判病人死亡,还是向亲属通告死讯,都是重症监护室医生的例行工作。重症监护医学并不只是奇妙花哨的设备,也不总是关于惊心动魄的拯救过程,甚至不只是与医学有关。它也包括给哀恸的家属倒一杯茶,与他们一同追忆死者生前的往昔,承认生命的可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