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学新意——孙克书法艺术品鉴

 泊木沐 2021-11-08

孙克,1935年生于天津市。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等职。

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及美术史论、美术评论工作,兼擅书法。自幼习书,苦无名师而不得要领,然心实慕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潜心研究书法,以古人为师。读书、临碑帖四十年,逡巡于书学门庭至今,未敢称登堂。临书自褚遂良《孟法师碑》始,取其平正,由此及于唐人诸碑,多所浏览。1964年始专力于北碑,临《郑文公》二十余年。旁及《张玄墓志》《泰山金石峪》《瘗鹤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临《书谱》至今。喜宋人书,临米芾帖,观苏黄巨迹。倾心明遗民诸老,敬服傅山书艺与人格。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主要专业报刊《孙克美术论文集》,收入论文八十余篇,四十万字。并有《黄秋园艺术评论文集》《巨匠集黄宾虹》等编著。

白居易诗 138x69cm

书写的体悟

文/孙克

吾年届八旬,从描红开始,用毛笔书写已经七十余年,认真临帖习字,是从六十年代始,距今也有五十余年,进步缓慢,毕竟资质不够,勤奋不足。这些年边写、边学、边想,不时的有些感触,碎片式的思考体悟,或随手记下来,或随即淡忘了。近来时常有人约我写点书法的事情,只好写一点。仍然是体悟与感想式的碎片而已。

程颢诗句 138x69cm

1953年考进中央美院附中学画,至今算来63个年头,自己画画也看着别人画画,深深感到学画辛苦,成材难。然而,比起书法来,似乎学画还要容易些,把画画当做一门手艺看,有个三年五载的功夫,山水花鸟能像模像样,好歹混个画家名头。但是,成为有些修养的书家,显然几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因为书法的文化内蕴远远超过间架点划那些外观形态那种属于手艺的形而下的外象。然而,这些年来,“书法艺术”大行其道,似乎只要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家,亦且审美判断标准混乱,“反传统”乃至“反艺术”的思潮不断泛滥,“丑书”公然流行,挑战中华文化最悠久、最独特从而也是最完美的艺术品类。

程颖诗一首 138x69cm

当然,我作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术理论界坚决抵制“反传统”“全盘西化”的一方成员,也懂得书法界这种“反传统”思潮的来源,不过是捡拾西方现代主义早已过时的牙慧而已,但是,这种书法的“反传统”把戏,一时之间甚嚣尘上,似有“劣币驱逐好币”的势头。不过,这种风气注定不会长久,在国外无同种艺术的参照,国内有无可动摇的传统以及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注定会无果而终。我曾设想,任何人自幼习学书法,肯定从颜、柳、欧、赵为范本,奠定基础养成规范,谁会用“丑书”来教育儿童?总之,书法这种抽象的审美规范,源自民族文化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丑书、丑类岂能得逞?

汉乐府诗一首 138x69cm

我不赞成以西方现代艺术的模式“改造”书法,不等于谨守古人绳墨,不思进取。问题在于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具有其独特性(不是造型艺术),它要受文字内容的“捆绑”,不可分离,同时,它的审美抽象性及其标准的形成,历史沿革传承有序,脉络分明,形成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维护宝爱,而最好的保护就是排除干扰,努力学习、继承发展。

常建诗一首 69x138cm

学习书法还要从楷书起手。书法讲究规范,筑牢根基。学画学书,都要有牢固的基础,譬如盖房子,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建不起高楼。楷书就是书法的基础,楷书讲究结构间架的均衡、对称、协调,用笔的力度厚重而不浊滞、轻灵而不浮滑。行草的笔性虽然和楷书有异,但力度的要求还是相同的。以草书为例,虽然孙过庭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但点画是基础,不可忽略。观今人写草书多作狂草,大圈小圈信笔由之,全然不知节制。

杜甫《春夜喜雨》69x138cm

学习书法过程,有感于三个层次,要逐渐解决。第一个层次或称习书的初级阶段,即要把字写好,就是每个字的结构合理,先要平正舒展,中宫端严,“中宫”者,即如故宫之中轴线也,中轴节奏确立,则两厢侧翼可以任意摆布矣。临帖当然以唐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眞卿)为主,今人教学以临欧为多,因为欧体端庄儒雅,较易讨好,但气局不大难以为继。观宋以后大家,多以颜体奠基,盖颜书气势磅礡,笔力雄厚,宽松舒展,大开大合,后人学之并不影响自由发展。

金农诗句 69x138cm

习书的第二个层次,我认为要解决笔力笔法的运用问题。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学书之人皆知落笔有力为佳,但现代人自幼使用硬笔如铅笔钢笔,习惯直笔划线,笔在纸上直来直去,我习书多年,起初未得明师指点,即临写魏碑,不懂笔法变化白白空费了时光。而传统书法用笔则跳腾变化,讲究执笔方法,肩、肘、腕、指各有所用。更注重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注意笔锋的提、按、转、折,期间参以笔速的掌握。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线条的内涵质量。总结历代书法的历史,几乎是线条发展的历史。自唐宋而明清,无非是以线条追求书写的情感、情绪的自由表达,并且通过人生的体验和学问修养的深实、书写经验的积累,最终达到书法人生的自我确立。我们说,写出书家他“自己”,就够了。一个书家临仿二王、颜柳、米芾,即使乱真,也不过是匠人而已。

李白诗句 69x138cm

书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关于“气”的问题。“气”是个很深奥微妙的概念,这里只就书写的技术角度来谈。习书的人都知道下笔有“骨”和“肉”的关系,譬如人体,骨肉相存不可偏颇,但还有“气”的存在,“气”犹如呼吸吐纳,更联系到血脉流动,无“气”则无精神,不能存活。书写成行,字与字间相互贯联,凭借书写的经验和习惯,达到同气相连的程度,书者称之为“行气”,进而通篇之“气”完满贯通,则得神采。所以,“骨”、“肉”、“气“——“神”,在书写中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做个好书家,既是勤奋熟练的技艺行为,更要努力读书,提高修养,人品高洁,器宇轩昂,其书法方能得“神”。

以上一些感想,拉杂写来,未得要领,贻笑方家。

2016年11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