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章,河内司马

 哪儿托新知社 2021-11-11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01、司马的氏族渊源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一种家国情怀,家比国重要。所谓的家天下,家事永远比天下事重要,天子死社稷,天下是帝王的天下,君王殉国是本分,国人的本分是活下来,让家族延续。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伟大的家族从黄帝时代就存在,然后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其传统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比国家和朝代还要悠远。当然这个家,不是现在说的三口之家,是家族,是传承,读书人出来做官首先要秉承的是家族的荣耀,是有着光宗耀祖的负担的。既如此,司马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司马懿身后的司马家族。

司马这个姓出于姬姓,其渊源的说法比较多,其中一个是来源于官职。早在商朝就有了司马这个官职,当时主要就是掌管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战马。到了周,司马这个官职就更是上升为为国家最重要的三司(司空、司马、司徒)之一,成果国家顶级官僚之一。在周宣王的时期,司马家族的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伯官至司马,职掌全国军队,并且参政辅国,可谓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因讨伐反叛的徐国有功,周宣王感念其对于周王朝的不朽功绩,特许其以官职为姓,以后就有了司马这个姓。我们知道能够得到天子赐姓那可是天大的荣耀,是足以让后世子孙吹牛的,因此司马家族以出领兵大将进入了世家的行列。

后来司马家族不断的散叶开花,在有周一朝人丁兴旺。在春秋时代宋国、楚国、晋国等诸侯国中都有司马的后人,成为那个时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家族。到了战国时期,司马家出了一个牛人,司马卬。司马卬先是在赵国为将,秦灭六国后辗转成为项羽手下的悍将,跟随项羽参加了轰轰烈烈反秦的战争。

后来就是刘邦过武关,率先进入了关中,接受了末代秦王子婴的投降,曾经烜赫一时的秦帝国轰然灭亡。楚霸王项羽率领天下诸侯进入长安之后,自称为西楚霸王,随即展开戏下分封。司马卬由于其平定了河内郡,被封为殷王,成为与刘邦平级的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完成打土豪分田地之后,楚人项羽选择放弃千古帝都长安,选择定都彭城。虽然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杀了刘邦,但是始终对这样的枭雄不太放心,让刘邦去茫茫秦岭之南的南郑当汉中王。同时,将关中之地三分,任命秦朝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为三秦之主。在项羽看来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三个秦朝手下败将互相制约,另一方面也能让这些秦人看着另一个楚人刘邦,而且刘邦一个楚人在秦地毫无根基,自是毫无后顾之忧。在做了这样自认为滴水不漏的安排之后,项羽开开心心的回到彭城衣锦还乡了。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之下也很听话的去了大山深处的南郑,似乎一切都在按照项羽的预期发展。并且刘邦一到南郑就下令烧了栈道,做出了再也无意染指关中,只想当一个偏居一隅的草头王了此一生的姿态。

项羽前脚走,刘邦后脚就出来有所动作了。

同年,也就是汉元年(公元206年)的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宝鸡陈仓杀回关中,与项羽彻底撕破脸。

刘邦的五十万大军要过黄河去和定都彭城的项羽撕逼,要借道司马卬的封地朝歌,就是那个寄托了商国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首都,但此时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了,根本抵挡不了刘邦大军。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半辈子造就了司马卬深入骨髓的现实主义情怀,想着刘邦五十万大军,气吞万里如虎,大败项羽易如反掌。立刻就加入刘邦正义的讨伐项羽的大军,并且作为急先锋冲在准备痛殴老领导的第一线。可是没有想到,五十六万大军竟然打不过项羽的三万江东子弟兵,并且因为冲的太靠前,成为唯一一个阵亡的诸侯王,因此也就没能看到后来刘邦的绝地大反击。由于殷王司马卬的运气太不好,导致后来在汉朝初年没能分一杯羹,司马家族默默无闻的在河内郡度过了无人问津的三百年。

02、两汉司马家

虽然在汉朝没能封侯,但是经过司马家族不懈的努力,到了东汉年间的时候,终于又出了一位名将,征西将军司马钧。

话说刘邦在遭遇了人生九死一生的几番沉浮之后终于灭掉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对手项羽之后,开创了一直到现在还在对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还在施加深远影响的大汉帝国。虽然内部威胁消除了,但匈奴来了,成为汉朝初年的最大的生存威胁。万般无奈之下,汉朝开创了与匈奴的和亲制度,并且在汉文帝、汉景帝连续两朝的韬光养晦,积攒了能够和匈奴掐一架的足够的实力。汉武帝和他的小伙伴们将匈奴虐的找不到北,曾经烜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仰慕于大汉王朝爆棚的武力值,内附汉朝,并配合汉朝将北匈奴赶出了漠北草原。无家可归的北匈奴继续向北迁移,一直迁徙到沌河、多瑙河流域。这时候,北匈奴又产生了一位新的英雄阿提拉,匈奴人在新一代匈奴王阿提拉的带领下以俄罗斯草原为起点攻打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将罗马帝国灭国,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北匈奴的后人在欧洲建国,其后人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匈牙利的首都中心广场现在还有阿提拉横刀跃马的雕塑,成为匈奴人曾经拥有的卓绝武功的纪念。

把北匈奴在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按下不表。在汉朝平灭了匈奴的威胁之后,外部的麻烦就是羌人了,也许是因为除掉匈奴汉朝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这个麻烦伴随有汉一朝,从西汉一直到东汉都没有根除。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司马家族终于混出点儿人样的征西将军司马钧,他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羌人作战。但是说到这个征西将军就尴尬了,因为司马钧对羌作战一直是败多胜少,但就是能够一路带病提拔,一直坐到了方面军的最高长官。原因很简单,史书上有记载,司马钧攀上了当朝最粗的大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但史书并没有说司马钧是通过什么获得邓鸷的力保。皇太后的亲哥哥对这个常败将军青睐有加,昧着良心一再提拔重用。但是上面有人你自己也要差不多一点儿,总是让人给你擦屁股不是长久之计。

终于,在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作为主帅的司马钧居然因为拒绝救援陷入重围的友军,被羌人连续击破,友军被击溃不说,自己率领的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征西将军司马钧几乎是单枪匹马跑了回来,朝廷大为震动。对于这个不靠谱的猪队友,邓鸷不想再替这个绣花枕头擦屁股了,治罪下狱。下了狱你就不再是征西将军,你只是个阶下囚了,可司马钧世家子弟的臭毛病犯了,竟然受不了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尽。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太光彩的一生,但是由于征西将军的个人魅力,使得其在朝廷中的人缘非常好,它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司马家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可能是由于老爸窝囊将军的名头太响,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毅然决然的放弃为将的家族传统,坚定的做一名文官。当然,这也可能是东汉时期的大环境使然。在汉武帝两年征战耗费大量国力,决定停止扩张之后,尤其是在西汉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国策之后,武将渐渐式微,文官势力慢慢壮大。文官比做武将整天打打杀杀的有前途在世家之中形成共识,而且做文官安全系数高,只要学会隐忍不做出头鸟再学点儿翻云覆雨手,步步青云不是梦,总不至于吃了败仗全族人都跟着倒霉。司马量吸取了老爸的教训,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以一门将种为荣,而是以经学著世为道,弃武从文。

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量,这个改变家族发展轨迹的人,官至豫章太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了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的时候,已是以博古通今风流倜傥的大文士面目示人了,官至颍川太守。家训也从热血洒疆场变成了诗书传家远。虽然从官职上看,司马俊跟他老爸一样都是太守,但是这两个太守的含金量就大不一样了。颍川此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在历史上人杰地灵出国的人才数不胜数,最厉害的要数三皇五帝之一的大禹,后来有吕不韦、韩非子、张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到了三国时期荀彧、郭嘉、徐庶这样的大名仕都是颍川人,可以说颍川就是当时的牛人集散地。而且东汉之时,颍川是除了首都洛阳之外最为繁华富庶之地,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司马俊这个颍川太守和他老爸豫章太守之间的差距,差不多就是丽江市长和上海市长的差距。而且,颍川更有当时天下的顶级豪门的荀氏和陈氏,司马俊继承了其父的个人魅力再加上其饱读诗书,任颍川太守期间与两大家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通过儿女婚姻使其关系更为密切,也为司马家族的后来人积攒了人脉。

03、曹操的贵人

经过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多年的经营和奋斗,司马家族已跻身东汉一流豪门的行列。

有了这么会做人的老爸,他儿子仕途不一帆风顺就太不像话了。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也就是司马懿的爹,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开颍川,入京做了尚书右丞,大概相当于部长助理。东汉时期没有高考,做官是要有人举荐的,也就是举孝廉制度。也就是在尚书右丞这个职位上,司马防推荐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北京西城区派出所所长),使这个年轻人第一次走上了仕途。这是一个改变司马家族命运乃至东汉王朝命运的举荐,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搅动天下的枭雄曹操。

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父亲曹松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腾是曾经做过大长秋的如假包换的牛逼太监。曹腾死后,曹松继承了曹腾废亭侯的爵位,并且官至当朝太尉,也就是东汉的国防部长。据说曹操是汉朝开国名臣曹参的后人,但是据陈寿的考证,作为宦官养子的后人,曹操的出身实在是可疑。不过虽然曹操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但是由于曹操同学过于耿直的性格,使其的从政生涯并不顺利。后来发生了大名鼎鼎的五色大棒的事件,曹操由于秉公执法,打了当朝权贵蹇硕的亲戚。初入职场的曹操同学就捅了这么大的乱子,按说政治生涯就此就打住了,但曹操的干爷爷曹腾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长秋,也算是蹇硕的前辈了,最后调任顿丘令了事。后来又是因为秉公执法,得罪当地权贵,被调回中央,赋了一个闲职,每天看看报纸喝喝茶按点儿下班。如果不是东汉天下大乱又闹起了黄巾军,才使得曹操如虎入南山,腾空而起。《三国志》中陈寿对于曹操的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之未之奇也”。

继续说司马家的事情。

司马防三十九岁的时候,东汉大乱。大将军何进和大太监蹇硕因为内外廷的控制权和继承人的问题掐了起来,这是东汉一朝无数次重复上演的阉党与外戚之争。虽然说有东汉一朝,所谓的阉党和外戚之争每过几年就要来一次,可这次动静太大。平定了边张和韩遂的叛乱之后,大将军何进掌握天下兵马的指挥权,权势更大。汉灵帝对其不满情绪日益增大,在其授意下,蹇硕组建禁卫军,把曹操也召入禁卫军,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汉灵帝突然死去,何进害怕蹇硕突然起事,召董卓入京,本来想帮自己撑腰不成想被蹇硕先杀了,后来袁绍入宫将外戚和太监全杀了。看着宫里打成一锅粥,董卓毫不费力的进入长安城,废了少帝刘辩,立汉献帝为帝,成功地实现下山摘桃子的目的。

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忠臣义士们慷慨赴死,阴谋者们曲意逢迎拉帮结派。宦海浮沉多年的司马防,心念其家族沉沉浮浮几百年,早已郎心似铁,就这懂么看着同事们被拖出去或者斩首或者全族诛灭,昨天还一殿为臣的同事今天就成了刀下鬼,他就这么看着看着,像个观众一样看着,只要不涉及自己和身后的家族,他努力扮演好一个忠臣,不管主子是汉灵帝也罢是董卓也好。

04、古代中国的家国制度

既然说到了家族和封建制度,那就多说几句,介绍一下我们所谓的华夏文明的封建以及家国制度。

作为这个星球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从其起源一直到现在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老大帝国由于其漫长的封建时间,经常被称为封建古国。封建这个词,如果按照比较学术的说法来说,在秦朝设立郡县制的时候,封建制度就已经消亡了,因为诸侯都变成了县长,所有的权利收归中央。但按照中学历史课本里的说法,一直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才结束了五千年的封建制度。

但不管怎样,这不管两千年还是五千年的封建制度,它的起点就是周。

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周人的遗产。在周以前,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是蒙昧时代。商朝,狂放不羁自由奔放,是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而周以后就变得沉稳,也变得稳定,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是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气质的。

大约公元前1044年,在现在陕西宝鸡周原一代的周部落联合反对商的其他部落发动战争,从发兵到攻占商朝伟大首都朝歌只用了三十天的时间。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几年时间攻打一座坚城却攻打不下来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能不爬城墙就别爬城墙。再参考下当年海湾战争在已经把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打瘫的情况下,尚且用了六十五天才攻进巴格达结束战争,武王伐纣这场灭国之战堪称举世罕见。

忽然的胜利,让原来偏居渭河与泾河冲积平原的弱小的周部落一下成了天下的主人,武王姬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商朝中枢突然死亡,但是大量商朝旧贵族和同情商朝统治势力的存在,以及反商联盟的并非铁板一块,都使得各种势力在暗中起伏,一旦有擦枪走火,更大的战乱必将像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制的爆发。所以武王在周公的建议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贵族们觉得周朝只是反对倒行逆施的商纣王,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由于这样邀买人心和缓和矛盾建立统一战线的一系列举措,西周初年纷乱的局势终于慢慢平复下来。

一直到周公摄政。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由于年纪小,由周公摄政,代成王行事。这本来是一个使周王朝保持先进性和正确发展道路的利国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我们知道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大儿子,周公姬旦是三儿子,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二哥。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这就是后世一再重演的年富力强的皇叔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之间的故事,只是这一次皇叔的运气有点儿不太好。管叔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以所谓清君侧的名义,煽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眼看着作为监工的管、蔡等人自己先造反了,以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看到了机会。殷商的旧贵族势力本来就对故国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积极的响应管叔的号召,联合地处东夷部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发动了叛乱。

新生的的周国面临了自建国以来最为危机的时刻。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

周公东征,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第一年,周公挥师兵锋直指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京畿之地朝歌,沿着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再一次讨伐殷商旧部,杀武庚、灭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势平灭了始乱者。

第二年,周公率军向趁乱而起的淮夷发起了攻势,平灭东方淮夷的势力薄弱但是数量众多的小部落,“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周公决定趁着一路凯歌的势头,进一步开疆拓土,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由于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

经过三年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涯的周公,回到首都镐京,心里充满了忧患。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迎接他的并不是凯旋的欣喜,而是感到重重的危机和挑战。地处函谷关之内的镐京,虽然地势险峻雄关环伺,但是距离中原太远。一旦关外有事,根本来不及有所动作。于是在周公的亲自主持下,在商朝旧都不远的洛阳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号称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铭文中记载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这也是“中国”二字第一次见诸史实的记载。镐京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域被称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传继承人管理,而洛阳地区的第二首都被称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继承人管理。

对于执政稳定性问题,其实从西周立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那就是诸侯的分封。周天子为了控制当时人力根本无法控制的广袤的国土,依靠血缘关系的亲疏将姬姓的贵族分封到各个遥远的地方,这些地方虽然名义上属于周朝,但其实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统治。这样的分封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很好的推广了华夏的文明,同时各自向四周发展,极大的增强了周朝势力范围扩张的速度和广度。这就是所谓的邦国制度。

而邦国制度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度。

所谓封建,包括两部分含义,就是封土和建国。也就是周王将国土授予诸侯,使得诸侯得以建立所谓的邦国,但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和最终解释权都是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主权和产权都是周王的,而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然后受封的诸侯将封国作为自己的天下,将周王的这一套封土建国在自己的封国里搞一遍。也就是把邦国再分成多少份,给自己的儿子们,这就是所谓的成家。但是这个家就不能再分了,而且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其他的儿子虽然从血统上来说也是有着贵族身份老爹的儿子,但是已经不能算贵族了,只能算平民了。看到了吧,基本上就算是周天子的亲戚,三代以外也都是平民了。《三国演义》里,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在没有招兵买马成为一方割据之前,也只是个卖草鞋的小贩。

封建制度,说到底是一种秩序,他把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在这个三层的结构里最大的是天下,它的领袖和所有者是唯一的合法拥有者周天子,他的宗族是王族,他的家庭叫做王室。次一级的叫封国,封国的主人叫做国君,而且还根据与周天子的亲疏关系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爵位,统称为公候。他们的族人被称为公族,他们的家庭是公室。第三个层级被称为家,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叫做家君,也就是大夫。大夫也被称为某某氏,例如司马氏就是,他们的族人被称为氏族。

05、国家制度设计

天子的权力是封建诸侯,这就是建国。诸侯的权利是封建大夫,这就是成家。但是大夫就没有再封之权了。但是虽然是封的,但是拥有财权和治权,也就是拥有自治权。于是,大夫有权自行管理采邑,这就叫做“齐家”,诸侯不能干预。诸侯也有权利自行治理封国,这叫做“治国”,天子也不过问。大夫除了做到“齐家”,还有义务协助诸侯治国。同时,诸侯在发生动乱之时也有义务奉天子之命南征北战,这叫“平天下”。《礼记。大学》中的记载“物格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对封建制度最标准的注释。

但是有秩序就够了么?周公还为这套秩序制定了维稳的手段,那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嫡,就是正妻,正妻所生育的儿子就是嫡子,而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贵族的儿子众多,但具有法定继承人的只能有一个。与嫡相对的就是庶,庶本身就含有众多、渺小等意思。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太值钱了。嫡子的母亲是妻,只能有一个,庶子的母亲是妾,可以有多个。庶子的地位低,倒不是儿子们的错,而是因为作为他们的母亲,妾的地位低而且数量不少。而且妻妾来历不同,妻必须门当户对明媒正娶,一个字,就是要娶。妻与夫是对等的,从制度设计上来说就是平等的,因而地位尊贵,所以叫举案齐眉。而妾叫纳,相对来说就随意的多,可以买,可以抢。既然可以如此的来历不明,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果,因为妈的地位不同,使得儿子们也不平等。

第一等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叫做嫡长子。第二等是正妻的其他儿子,叫做次子。第三等是妾的所有儿子,叫做庶子。随着天子或者贵族的不断散叶开花,儿子必然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将继承权的问题提前以制度的方式明确下来,儿子们肯定会为了争土地、争家业、争财产打的你死我活。因此,周公所设计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所谓宗法制度的核心,其终极目的就是要明确秩序,因为财产可以分,但是爵位和权利是不能再分的。

在周公的制度设计中,天下为家。所以,天下、国和家是统一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回事儿。

天子是天的嫡长子,所以叫天子。诸侯们是天子的兄弟,而大夫又是诸侯的兄弟,虽然有宗法制度明确了嫡庶之分,但总归是兄弟。所以,天下都是天子一家子的人,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既然全天下的人都是一家人,那么子女是臣子和平民,父家长就是各级的君主和领主,因此他们被称作子民和君父。这样的说法,直到很晚的近代明清或者民国时代还在用,其根源就是周公所设计的宗法制度。

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大家之间就不要那么剑拔弩张,是亲戚,就似乎不好意思把脸撕破。周公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足以使得周天下永保子孙德传万年,但其实这样的制度也就在西周三百多年还比较稳定,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就已经残破不堪了。当然,这都是后话,至少在周公的时代,这样的制度设计还是很好的维持了周王室的统治。

在这个体系下,天下的家族的根都是统一的,以祖宗为线索,家庭构成家族,家族构成宗族。家族依附诸侯成为国族,国族也从属和依附于天子,这就构成了民族。这个民族在西周时代的名字叫做夏,在东周春秋时代的名字叫做华,后来这个民族就合成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的总渊源就是周天子,而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周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