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塚敬节讲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北京润雨 2021-11-11

第二十三条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

【校勘】

成本无“不可服之”之“之”字,宋本、成本、玉函“眴”字后有“此为逆也”四字,康平本此四字作旁注,今从原文中删削。康平本“烦躁”作“烦燥”,今从宋本、成本。玉函“身”字后有“体”字,“烦躁”后有“头痛”二字,“烦躁”后与“恶风”后无“者”字,无“不可服之”之“之”字,亦无“厥逆”之“逆”字。

【注释】

(159)不汗出一与“汗不出”不同。汗不出,为身体不出汗之意。不汗出,为发汗使之出汗而不出之意。所以,此处为使用麻黄汤发汗,但汗却不出之意。

(160)厥逆—指四肢厥冷程度重。

(161)筋惕肉—为肌肉惕之意。惕,指因恐惧而颤栗发抖状。瞤,为目瞤之意。筋惕肉瞤 ,指肌肉跳动和痉挛之状。

【解说】

本条举出太阳中风的重症、类似于伤寒者的证治。下一条举出伤寒之变证、类似于中风者,提示应当互相紧随其证,临机应变而施治。

那么,太阳中风证,如第二条和第四条所论述,以“脉浮缓,发热,恶风,汗出”为正证,为桂枝汤主治之证。但在这里,缓脉变为紧脉,恶风变为恶寒,身体疼痛,成为类似伤寒的状态。从以上症状判断,可以考虑类似麻黄汤证,于是给予麻黄汤,汗却不出,而出现烦躁。

本条的着眼点,在于不汗出而烦躁。

麻黄汤,本来用于表之热实证,其功用为通过发汗来发散表邪,但本条所述的场合,表之热实证剧烈,伴有里热,必须在清解里热的同时发散表邪必要使用配伍清解里热药物石膏的大青龙汤。

烦,为热烦,因热而致烦闷之意。躁,指手足频频不安扰动、痛苦的状态。烦与躁有时分别出现。有言曰,烦而致躁者治,躁而致烦者死。较之于烦,燥是一种更加险恶的症状。躁而不烦者,病重,因其已无烦之感觉。本条为烦燥、苦闷的状态。

该烦躁的有无,成为与麻黄汤的鉴别点。

在这种场合,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而烦躁者,为少阴病阳气衰亡的征候,所以不可用大青龙汤使之发汗。如果出现误治,使其服用大青龙汤,则出现手足厥冷、肌肉跳动痉挛,显现出重笃的证候。

【临床的眼】

(47)大青龙汤罕用于普通感冒,对体力充实者的流感、肺炎早期等有应用机会。

(48)治疗脑出血、脑软化症等疾病后遗症的药方中,有续命汤。该续命汤即是大青龙汤加当归、人参、川芎,干姜代生姜而组成。

(49)我曾使用大青龙汤内服治疗结膜炎炎症表现重者。

【原文】

大青龍湯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棗十枚,擘,石膏難子大,碎,绵裹

上方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诸藥,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後服。

【校勘】

成本“四十枚”作“四十个”,玉函“十枚”作“十二枚”,今从宋本、康平本。玉函“碎”后有“绵裹”二字,今从玉函。宋本、成本均于“微似汗”后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八字玉函“微似汗“作“覆令汗出”,“汗出多者”作“多者”,“后服”后有“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燥,不得眠”十六字,宋本、成本“眠”后有“也”字,宋本“遂”后有“一作逆”细注。康平本此“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也”十七字为嵌注,今将其从原文中删削。宋本、成本“鸡子大”作“如鸡子大”。玉函省略甘草、石膏以外药物的炮制。

【注释】

(162)鸡子大—如鸡卵大小。

第二十四条

【原文】

傷寒,脈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大青龍湯主之。

【校勘】

宋本、成本、玉函“主之”作“发之”。玉函“大青龙汤”前有“可与”二字,今据康平本。宋本、成本、玉函“时”后有“无少阴证者”五字,康平本为旁注,今将其从原文中删削。玉函“身”前有“其”字。

【解说】

前条举出太阳中风而其脉证类似伤寒者,本条举出伤寒而其脉证类似中风者,二者虽然表现出的症状迥异,但同为大青龙汤主治之证。

伤寒证,应当脉浮紧,诉身疼痛,但此处脉呈浮缓而身不疼痛,与太阳中风极为相似。但是,太阳中风证,无所谓身重症状。身重是一种在少阳证、阳明证均可见到的症状。但本条以“乍有轻时”一句提示此处之身重并非少阳、阳明之身重,虽有身面,但时时有瞬间忽地轻松一下的感觉,则提示其为表证之身重。

另外,该身重症状也与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四肢沉重相似。所以,这里加有“无少阴证”之旁注,以提醒注意。必须清楚的是,如果脉沉微或脉微细而身重者,则为少阴病。

那么,本条开头言伤寒,则应可以理解包含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等症状。如果出现脉象浮缓、汗出而恶风者,则非大青龙汤主治之证。

第二十五条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校勘】

康平本无“小便”前“或”字,今据宋本、成本、玉函加“或”字。宋本、成本作“少腹”,今据玉函、康平本作“小腹”。玉函“干呕发热而咳”作“咳而发热”,“喘者”作“微喘”。

【注释】

(163)表不解——指表证不解除。另,表未解,指邪气一部分入于里,值表证当解之时,却仍有表证残留之意。表不解与表解二词的运用有区别。

(164)心下有水气—一心下,指心口窝部位。心下部位有水气,并非一定于心下部位证明有振水音存在。在这里特别入此五字,则为提示干呕以下的症状与心下之水气有关联。

(165)利—指泻利。

(166)噎——指呛、噎。

(167)小腹---指下腹。与少腹意义相同。

【解说】

所谓伤寒者,是受邪于表,其影响及于里的疾病,这一点已经在第三条论及。

本条所述也是因表邪引动心下水,出现干呕以下症状的病例。所以使用具有散表邪同时也有制水功效的小青龙汤以治之。

《千金要方》中该条为发汗后表不解之证,但实际临床并没必要拘泥于发汗后。

那么,本条为伤寒而表证不解,应当明确存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痛等症状。在此处,为了提示平素既有之心下水为新感表邪所引动而引起咳嗽,首先举出干呕症状。发热,为表邪所致,干呕,因心下水之变动而发生。“或”字以下的症状,为时而出现时而不出现不定之兼证。或者有口渴,或者有泻利,或者有呛噎,或者有尿出减少、下腹膨满,或者也有喘息,兼而表现出上述症状者也仍是小青龙汤主治之证。

“噎”字,有呛、噎、诘等意思,但即使如此,也语义难通。《千金翼方》《伤寒论后条辨》中“噎”作“噫”。噫,同噯气,即现在的打嗝。噎与噫,在古文中通用,所以取噎为噯气之意亦可。

【临床的眼】

(50)大青龙汤,用于表热证而里有热者,小青龙汤,用于表热证而里有寒者,这是两个药方最大的区别。

(51)小青龙汤除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之外,还被用于治疗浮肿。因咳嗽而出现颜面浮肿等,为该方使用指征。喘息发作时,频频喷嚏而流水样鼻涕,或者出现发作时,尿意频催,这些皆为心下水气之变动,成为小青龙汤应用指征。对于喘息而出现烦躁状者,可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原文】

小青龍湯方

麻黄去节,芍药,細辛,乾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淢二升,去上沫,内诸藥,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校勘】

玉函各药物剂量为“半升”,无“去节”“炙”等字,“五味子”后有“碎”字。宋本“一升”后有“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之加减法。康平本上述文字中“熬令赤色”“炮”“去皮尖”八字为旁注,“且”字以上为嵌注,其他同宋本。成本顺序多少有不同,但其加减法比正文低一格,作为成无己之追论而收载。今据成本,将其从原文中删削。

荛花,中药名。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Meisn.的花蕾。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泻水逐饮,消坚破积之功效。主治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症瘕痃癖。

第二十六条

【原文】

傷寒,心下有水氣,就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校勘】

宋本、成本“不渴”后有“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十一字,玉函“已”后面有“而”字,“此寒去欲解也”作“此为寒去欲解”。康平本同宋本、成本有此十一字,但为旁注,今据康平本,将其从原文中删削。

【解说】

前条论述以表证为主,心下有水气的证治。本条论述以心下水气为主,表证尚残存的证治。所以省略了“表不解”等字,直接举出“心下有水气”,将表证症状的发热置于咳而微喘之后,提示该证较前条所述之证病位更深。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所致,在此基础上即使加上发热症状也并不口渴者,是因为心下水饮停滞的缘故。

在前条中,或渴是兼证,为心下水饮的动播所引发,而出现或渴、或下利、或噎等症状,与本条相同,属水饮多的场合,而无口渴症状。此为小青龙汤主治之证。另有旁注云,如果饮用小青龙汤而出现感觉口渴,这是心下水饮去除而欲解的征候。


选自大冢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