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自于“行”的“道与德”

 渐华 2021-11-13

作者:龍雲之子

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和教化,这个认知在今天已成为常识。再看看“道”和“德”二字的甲骨文,居然也是在描述一个源自于实践“行”的认识,一个源自于教化“德”的认识。

“道”和“德”造字源自于“行”。我们先看“行”的甲骨文,“行” 象形十字路,本义:道路(Road),路是人走出来的,《说文》:“行,道也”,人所走过的路为“道”。

文章图片1

“行”甲骨文

再看看“道”与“德”的造字,均与“行”字有关,俗语“道行”和“德行”,道和德与“行”本来是有紧密关系的。

文章图片2

“道”字象形“人”在“行”中,是人正在行走的“道”,或者前人走过并已经验证过可“行”之路;“德”字象形眼睛或心在“行”中,是人在用眼睛看(选择)或者在用心思考(决策)的“行”。

一条路你天天走,太熟悉了,知道哪有坑哪有石头,即使天黑眼睛看不见,也可以毫无顾虑地走,不需担心害怕;如果一条路从来没有走过,就得用眼睛多看看,用心多想想如何走了,这是常识和自然。人对“道”和“德”的最初定义,是造字者的本意。汉字造字者是真圣,是“天雨粟,鬼夜哭”感天动地之举。“知和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已经象形在这三个字的象中,后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数年的“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也不过如此而已。

《老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思想

《老子》讲所言的“德与道”,用今天的话,就是吾的“认识”和我的“实践”,是老子对人之道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1. 道,是人已经亲自走过()的路,通过实践中验证过的路,是道理或真理,是可以重复走的路。

2. 德,是人用眼睛看,心里想走的路,或者是他人教导的路,还没有亲自“行”过的路,需要经过实践验证,反复可行,就为“道”,否则不“中”。

3. 中,这条路可不可行,理论和创意中不中用,都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和检验。人的认识和实际是否相符,必须经过实践“中”的检验和证伪,这是中华最早的《实践论》和科学思想。

理论和假设是否适用,需要经过实验和实践“中”的检验和证伪;天文历法是否“正”,需要经过立杆测影之“中”来正;商品的重量多少,需要用称重的仪器“中”,才能准确计量;市场需求和厂家产能的对接,需要中介商业来打通,商品交易需要通过货币这个中介符号进行等价结算;商品的品质,需要第三方()的检测和认证;足球比赛,需要有第三方的裁判来“仲裁”;产品无形的构思和创意,需要经过CAD的科技之“中”,才能展现出来,等等。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这个“中道”啊,人对“中道”的认识本来很简单,很常识。老祖先也在一再强调“守中”啊,“允执厥中”啊,乾隆帝说:“盖道者何?中之谓也”,为何今人却把“道”玄化为不可知,是已不知“中”的本意了。无形的化石能源,借助汽车等科技工具,被人所用,这就是人改造世界的“中用”之力量。

在《老子》的认识中,有“道”,有“德”,还有“中”,无知的文人却改名为《道德经》,居然把老祖宗留下最重要的“中”完全给忽视了。中华之“中”不回归,文化复兴只会是一句空话。望同道者共为之,认可“中”的读者请转发,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知中”,才能“守中”。

有别于自然之道的“人的认识之道”

天地有道,不德,也不仁;自然界生命体有德,不仁,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过程(丛林法则),所以《老子》才说“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是在讲天地万物自然之道,可以认为是古版的《进化论》。注老解老的老粉们,却把自然之道与《老子》特讲的“人之道”混绕在一起,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五花八门的各种解读,把《老子》简单易知易行的“道”搞复杂了,造成后人思想的混乱。

《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有三个彼此相关独立而行的道,天地之道自然生生之道人之道老粉们分清了这三个不同的道,也就不会再浑然了。

天地之道为“恒”,永恒不变;

生生之道为“易”,动植物生命体的生成和进化过程,是有规律、有序的变化;

人之道为“常”,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个不断再认识的过程,如理论物理: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是“常”道,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纪”。

人从自然人进化成智人,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日出日落”白昼的规律(无形的信息),懂得了利用火(无形的能量)和石器(有形工具),从此人类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而成为万物之主宰,为“人王”。帛书《老子》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传世本《道德经》将“王”改为了“人”,《老子》本意是强调人为万物之王,即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中华先祖,认识到一年中苍龙星宿运行与谷物生长的关系,就有了驯化植物的能力,这是“乾卦”;认识到月亮晦朔周期和动物的生育关系,就有了驯化动物的能力,这是“坤卦”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有别于天地自然之道的人之道。老粉们已有《老子》认识论的共识,《老子》的5000字的确是重点讲人的认识之道,即认识论。

诸侯“王”的概念是出现在周之后,才衍生出“人上人”社会治理之狭隘“王”概念,后人认为《老子》是“帝王”之学,失去了“人王”民本的上古之意。自秦皇到汉武,到射大雕的元祖,一直到近代中国,只有毛主席是读懂了中华大道的,“六亿人民尽尧舜”,倡导科技和实践精神,就是要回归“人王”的本意,而不是什么古代有史官作史和传播的网红版“帝王”。这是中华“民本”思想之源,以“民”为尊,而不是以“人上人”为尊,文化不回归,人人追捧网红,人人争做“人上人”,消灭阶级只会是喊口号。研究党史的专家同志们,不知有没有这个认识。

西方文化中的“人认识之道”

代表西方文化本源的《圣经》,在《创世纪》中说“上帝在第六日造人”,让人协助上帝治理世间万物,有了人的工作,上帝在第七日就可以休息了。为何上帝要造人来治理万物?

只有人,才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既善于利用科技方法()来认识世界,又善于利用工具()来改造世界,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西方故事背后隐含的思想,是不是类同于《老子》所言的“人之道”?

在西方文化中朦胧呈现出东方文化的影子。由于古代西方缺乏文字传承,只能以口口相传,传来传去已不知其宗。大佬摩西不得已受神之托,借神之威,以口头故事的方式反复说教,“某某不听上帝的旨意,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以教化民众,而有西方文化。教化也是人认知的重要来源,“谎话千遍成真理”,这句话没错,是讲教化的作用和意义,品牌宣传就是成功教化的案例,先洗脑,再割韭菜。教化人的本事,儒释道三教合在一起,也不如一个西方大佬讲故事的水平,所以在全球知名品牌中少有中国品牌。

来自于教条和本本等被教化的认识,如果缺乏科学和实践之“中”的验证,一旦偏离正道,又被互联网这个高倍放大器再放大,极易造成人类社会的动乱和危机。

不知道苏美尔的泥巴板板上的象形文字,有没有类似于甲骨文“道”和“德”的象形,如果没有,西方人还是要早点回到东方找回自己文化的根。文字有形的形状,小孩子都可以轻松造出来,但其中无形的文化内涵(圣人的认识),却是常人无法造得出来的。国人中有大量穆洋的群体,其认知还停留在小孩子的水平,实践少的小朋友,真知就少,最容易被教化,一定要警醒和自知。如果想不被割韭菜,就得多实践,不要人言亦言。曾有网络公知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中国人的骨子里有实践之“中”,只信“中”,不信“教化”而已。这就是中西文化最大的差异。

2500年前的《老子》,讲“上德不德”,就是强调的人高水平的认识(上德),不是经过他人添油加醋修饰过的认识,而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认识。人言亦言,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结 束 语

回顾中华近2000年文化历史,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释道”三教,也是以教化为主,文人们还在斗嘴“出世”和“入世”之别,不到一线社会生产实践的,不作调查研究的,均是空谈,“大隐隐于市”应该是这个意思。儒家的“中庸”,释家的“中观”,道家的“守中”,皇家的“允执厥中”,都在讲“中”,但为何都偏离了“中”的本意?

笔者思虑极久,究其根源,以教化人者,宣扬的是教化,讲的都是“教化”的故事,大概是屁股决定了脑袋,骨子里就鄙视和排斥实践思想。才会有不上道的“君子不器”,乱人心志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完全不知《老子》“无形”和“有形”本意,“道”和“器”的辩证统一关系。

庆幸的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思想“实事求是”还在,人类求真务实之本,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时下“今日头条”火爆,民众喜欢,里面有大量来自民众真实生活的视频写实,越真越实,百姓就喜欢,而不是几年前昙花一现的大咖们教化人的夸夸其口。

讲个实例,头条上有个民众用火烧蚂蚁的视频,用火和药反复试验灭红火蚁效果,结果是用汽油灭蚂蚁最有效,简单可“行”,但灭蚂蚁的成本偏高,民众其实在传播灭红火蚁的“道”。这个夫子们看不上眼的“形而下”,可以肯定地说,是爱因斯坦也不懂的“道”。

“道”就在人间,就在千万民众的身边,而不是在高高在上的庙堂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