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啥不愿意学习?不是不知道学习的意义,而是另有奥秘

 静听涛声依旧 2021-11-14

如果你是老师,或者家长,面对不愿学习的孩子,你是否对孩子进行过这样的劝说:

“孩子,不学习怎么行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幸福生活。”

总之,是一些类似阐述读书学习对孩子的意义或好处的说教,但是,我估计这样的劝说效果不大,反正,我以前对那些上课就睡觉的学生进行的这类劝说,基本无果。

其实,孩子不愿学习,并非不明白学习的意义,而是另有奥秘,我们先从一个循环说起: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毁掉一个孩子分三步:

第一步:指责

第二步:包办代替

第三步:再次指责

我觉得说毁掉有点严重了,想把这句话改一下,可以说是“造就一个孩子无助的三步走。”

家长遇到孩子做错了事情,本能地是想指责——“你真是笨啊!”“这么点事儿都做不好!”“要你有啥用啊!”

这些话会从家长的嘴里脱口而出,是丝毫没有犹豫和斟酌的。

然后,家长会三下五除二地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做完,因为大人们一般都受不了孩子的磨磨蹭蹭,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弄得一团糟的局面。

因为孩子没有得到锻炼,等再做时,还是没做好,等到孩子又出问题了,家长的指责又会随之而来。

在这种“指责——包办——再指责——包办……”的循环中,孩子渐渐变得无助而无能。

这个循环的恶果,我是深有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亲历者(不好意思说是受害者)。

我在一个小山村长大,十几岁时就开始像大人一样干农活了。虽然我干起活来有把子力气,也不惜力,但是我有一个很大的弱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些重要的农具不是每家都有,为此,每当农忙时,很多农具需要到别人家去借。

我脸皮薄,每次遇到要去借别人家的农具时,我都耍赖不愿意去。这个时候,母亲就会一边数落着我“这点事都做不了”,一边就出门去借了。

下次再有这种情况,还是会重演同样的剧情。我渐渐地就越来越不愿去借东西了。一直到了成年,我觉得很多可以寻求帮助的事情,我都羞于向他人提出来,因为我害怕被拒绝。

现在想来,如果能够善于求助,很多可以让自己有更好发展的机会,或许就可以抓住了。

在这个循环中,家长第一次指责是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家长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第二次指责,就会让孩子确认自己的无能;继续指责会渐渐摧毁孩子发展这方面能力的愿望。

随之而来的,是在孩子面前竖起了阻碍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道高墙,因为孩子已经默认了这是自己生命中不可突破的短板。

“我这个人就是不善于交际,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如何如何。”孩子会在内心形成这样的根深蒂固的认识。

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因为习惯了自己的这种状态,以为这是自己不可逾越的高墙,便不再去尝试。

除非孩子长大后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在非做不可时强迫自己去做,然后,才能让这道墙轰然倒塌。

那么,家长如果想要帮助孩子摧毁这堵墙,应该怎么做呢?这里需要引进一个关键名词——自我效能感。

什么叫自我效能感,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或者,换句话说,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在人们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有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我们给孩子进行学习价值和意义的说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产生结果期望。

但是,结果期望简单事情有效,但是对复杂有难度事情的作用有限,就像一个人虽然知道做一项工作挣钱多,但是却感觉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所以还是会放弃。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这句话有些绕口,也就是说,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是否去做这一行为的决定因素。

很显然那个“指责——代替——指责”的循环,无疑是破坏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武器。

树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家长把“指责——包办代替——再指责……”变为“包容——鼓励尝试——再鼓励……”

如果孩子在尝试中失败了,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确总结原因,分清主观与客观原因,引导孩子用成长型思维(不明白可以查阅)来看待问题,防止削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再愿意学习,不是因为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而是他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太差,因为他觉得我无论怎样学习,也还是白忙活,我就不是这块学习的料。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很显然与家长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所以,让孩子愿意学习,就努力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