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4.5 分钟。
先看一个例子
我自己的习惯和上述一样,想改很多次,但是呢,没过几天就恢复了原样。这个坏习惯就是稍微一不注意,就会打开手机,刷一刷,其实看手机也没有啥事情。今天看了《习惯的力量》,试着去分析一下为什么有这个习惯,以及如何改变这个习惯。 财新总编辑王烁分享了,他一天解锁屏幕是79次。我查看了一下,我的数据,给自己订一个目标解锁次数下降到日均48次,没有什么事情的话,不要随便碰手机。 书中四步来改变习惯 一、找出惯常行为我的惯常行为是总是想打开手机去看一看。总是觉得打开手机会觉得会舒服一些。肯定是觉得做着一件事情会提升多巴胺含量,然后才去做着一件事情。 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奖赏来刺激自己去做这些行为呢? 那么这个这个习惯背后的奖励是什么呢?是无聊吗?是寻找一些确定感?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打开手机做什么呢?无非就是查看微信通知、刷抖音、刷微博、腾讯视频都很少打开,因为里面都是长内容。但是呢?抖音虽然每一个视频短,但是加一块的时间也不少的。回想去看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什么意思,确实应该减少刷手机的时间。 二、用各种奖赏进行实验
选择什么行为替代打开手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测试各种假设,确定哪种渴求驱动惯常行为。 当试了不同的奖赏之后,可以寻找规律。每次活动之后,那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一回到桌前想到的头三样东西。可以是情绪、思维或者对自己感觉的想法,要么就写下头三个想到的词。 然后设置一个15分钟的闹铃,等闹铃响了,问自己是否有打开手机的冲动。写三样东西很重要,就算毫无意义也要写,原因有二。
为什么是15分钟呢?因为测试的重点是找到渴求的奖赏是什么?如果是看书之后,还想着刷手机,那么证明获取价值感,并不是刷手机的诱因。另一个角度,如果是做完这个动作,就不想刷手机了,那么证明,这就是习惯想要满足的东西。 一旦找到惯常行为和奖赏,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暗示了。 三、将暗示隔离出来心理学家采用的同样体系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暗示:事先定好有哪几类行为需要注意,以便让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幸运的是,科学在这个方面帮了我们的忙。很多实验显示,几乎所有的习惯性暗示都可以归为以下五大类中的一类:
可以连续几天试着记录一下,
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固定的时间有刷手机的冲动。第二步的时候发现是因为想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看书来解决。这一习惯的时间大多发生在午饭之后。 四、制订计划发现这个习惯回路之后,可以围绕暗示进行设计,选择能满足所渴求的奖赏的行为,就可以改善习惯。 我们了解到习惯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你会做出的选择,然后你便不会再去想,却会日复一日地重复它。 习惯是大脑自动遵循的行为模式,就是看到暗示时会做出的惯常行为,目的是得到奖赏。为了调整这个模式,需要重新进行选择,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制定计划。 每天中午吃过饭之后,我会针对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看15分钟的书。 写在最后显然,改变某些习惯很难,但是这个框架是一个好的开端。有时候改变习惯要花很长的时间,有时候会经历反复的实验与失败。不过,一旦弄清楚了习惯背后的机理,也就是你能够分析出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时,你就有了超越习惯的力量。 ---------end--------- 长按订阅,第一时间免费收到文章更新。 右下角也是一种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