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别人赚钱

 真如观点 2021-11-15

|因你的到来而格外光彩,生达文传总有你喜欢!

■ 文|海斌

怕别人赚钱

1

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这句老话就一直说明着做为消费者永远是处于劣势的地位,即使你无尽的侃价也不见得能赚到什么便宜。就算卖家再给你打折优惠,依然是会从消费者身上赚到相应的利润的。

A和B一块去看望朋友C,A在外面超市购买了些礼品,B呢则是直接给C钱,说你需要什么你自己买吧。当然这个钱也并不比A给C买的礼品价值少,但是A就觉得B是不舍得花钱,不想让商家赚钱,这种思想让A很是看不起B。

B说并不是怕商家去赚钱,而是从最实际最根本中去考虑,说A给C买了些礼品,当然还会有其他人也会和A一样,带着礼品过去看望C。那么C可能一时间就会收到很多类同的礼品,而这些礼品又不见得C一时能够消耗掉,可能C会需要其他东西。而B不买礼品直接给成现金更加的实用,可以让C自由的调配选择,想买什么买什么,况且所给的钱并不给他们的礼品少。

对于拿礼品的人A来说那是一种面子吧,感觉上就是让人看到了实际的东西,似乎觉得你挺大方挺会来事,最起码外人看起来也会觉得这人不是空手而来的。那B呢,两手空空,手上毕竟是没有什么东西的,这样给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你是空手而来,因为他们没有看见你给C留下现金的动作,他们就会猜测你是没有诚意的。

而实际上,C可能就是更需要现金,而不是一些他可能永远都使用不到的礼品。这就像是我们在收到企业发放福利时最希望得到的是现金的情况是一样的,拿到现金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最想要的东西,而你却要直接发成物品,那这些物品是不是我所喜欢我所需要的可能你就不能确定了,你只是凭着你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去猜测,可能我会需要,其实我需要的是现金而不是礼品。因为有钱,我可以买更需要的礼品给自己。

2

从C处出来,A载着B回去,到了饭点时分,A建议到外面的饭店吃了饭再回去。B的意思是不用那么麻烦了,直接回去吃不用在外面吃,但是A呢还是抱着他的思想,说B是不舍得花那个钱,怕别人赚钱了。

说到底对于B和A的不同观念也是因为时代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不同而造就的。B成长在穷苦的年代,在那个闹饥荒的岁月里他知道节俭是他最需要的,根深蒂固的牢牢的扎根于心底,就算到了如今他有这个消费能力,但依然是选择节俭,这是由根里产生的消费观念。

而A呢,生长于新社会,那时正处于时代大发展经济上升期,所有价值都是靠消费经济来拉动。A自然花钱是不在乎,就如同现在的月光族一样,只有手里有钱就得花掉,不会存起来留起来慢慢花,就算手里没有钱,想花了也要借钱花。享受为主,因为钱是人服务,而不是钱用人来守的。

这是A和B的不同消费观念。

B在A的一在坚持下,没有说什么,因为他怕A再说出B不舍得花钱,怕别人赚了去的话。

B并不是不舍得花,而是要把钱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去。B给C的现金只会比A所买的礼品价值高,但B并没有选择和A一样去买一些礼品省下一些钱。因为B不认为都给C带去些一时用不到的东西是对C有益的,说白了,就是A看的短期效应,B考虑的是长期的效应。

3

对于别人赚不赚钱,这个压根就不是舍不舍得花钱所能左右的。只要你消费了,商家就有赚,哪怕是你消费了一块钱一毛钱,商家都会有所利润,只是你消费的少,他从你那里赚取的利润就少而已。

不管是我们做为买家,还是有时我们做为卖家,当我们在寻找需求方时,其实我们都是在被动的让利,让商家赚取我们一部分的利润。

买东西时,消费者是最终接盘承担所有层层加价后的一个人。就算最终的价格高到离谱,但是作为消费者他需要这些,就不得不选择消费,把自己所积攒的财富用于支付商家的利润,难道他不知道商家会赚他钱吗?他知道,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手里并没有他所需要的资源,只能通过第三方来获取。

当我们做卖方寻找买方时,其实我们还是消费者,买方他们还是商家。他们需要利润来维持住他们的商业活动,否则他们也不会选择做这一行,而我们也只能是尽可能的卖出高价,尽可能的多收益一些。其实再怎么合计,买方也不会傻到亏钱来收购你的商品,因为他没有利润宁可不做也不能做亏。

于商就是要言利,只是利大利小的问题。有商业活动,就有利润产生,没有不赚利润的买卖。怕别人赚钱,除非你手里根本就没有钱,不去消费,否则你一切的消费行为对方都会赚取利润,你还不得被自己气死。

怕别人赚钱,难道你就不赚别人钱了。这是不成立的命题,只有愿不愿意花钱,和愿意花多少钱,并没有真正的只进不出的守财奴。如果是这样,那么钱越多他越是痛苦越是难过,因为他得终日里思考着怎么把钱留住,一旦哪天少了分毫真跟要了他的命一样。

赚钱不容易,所以花钱才会更仔细。如果有花不完的钱,想必他也会眼眨也不眨的随便花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