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丨郑妞:《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

 ldjsld 2021-11-16
图片

《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

 

作者:郑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118.00元

ISBN:978-7-301-32439-4

作者简介

郑妞,1984年生,湖北当阳人。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发表有关上古音、音义关系、佛经音义的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各一项。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解题

第二节 有关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的概况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谐声字与上古音

第一节 “音近”与“谐声原则”

第二节 谐声系列音类求证法

第三章   牙喉音与章组字的特殊谐声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牙喉音主谐字和章组的特殊谐声

第三节 章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牙喉音与端知组字的特殊谐声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牙喉音主谐字和端知组的特殊谐声

第三节 端知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牙喉音与精庄组字的特殊谐声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牙喉音主谐字和精庄组的特殊谐声

第三节 精庄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牙喉音与帮非组字的特殊谐声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牙喉音主谐字和帮非组的特殊谐声

第三节 帮非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以母的谐声问题和上古音构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特殊谐声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同义换读

第二节 同形字

第三节 误定声符

第四节 音变构词

第五节 语流音变

第六节 读音类推

第九章 结 语

第一节 前人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从对韵部相通及声母相通材料处理的不一致性看复辅音构拟的缺陷

第三节 复辅音构拟和汉语形态之争

第四节 特殊谐声字的研究与上古音系结构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说文》声符分布表

附录二  《说文》谐声字声母相遇次数表

附录三   牙喉音和章组特殊谐声字表

附录四   牙喉音和端知组特殊谐声字表

附录五   牙喉音和精庄组特殊谐声字表

附录六   牙喉音和帮非组特殊谐声字表

附录七 《史记》补充材料

附录八 声符索引

后 记

内容简介

《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以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谐声数据库关键字段的检索和统计,在谐声系列中分析谐声关系并区分谐声层级,广泛收集了中古韵书和音义书所反映的中古音切,同时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经师音注、读若、声训、假借、异文、联绵词、同源词等内证材料,系统考察了特殊谐声字在上古时期的语音面貌,对于上古音研究中与特殊谐声字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这些特殊谐声字的产生原因很复杂,很多与规律性的历史语音演变无关,真正的特殊谐声字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的特殊谐声字其读音上古已经形成,当是单辅音,复辅音学说在解释上古汉语的内证材料、历史语音的发展演变以及音系的声韵配合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牙喉音谐声字在谐声系统中数量最多,与唇、舌、齿音都有交涉,研究其特殊谐声关系能够最大可能地揭示出特殊谐声字形成的各种原因,对探讨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争议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音韵学以文献反映出的声母通转关系为依据,以牙喉音为枢纽,衔接唇齿舌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牙喉音和唇、舌、齿音关系的紧密性和复杂性。从谐声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来看,牙喉音和唇、舌、齿音字都有交涉,现代学者对于牙喉音和章组字、唇音字的特殊谐声关系也多有讨论,其中关涉到上古音的介音系统、上古音有没有s词缀、上古音有没有复辅音等诸多上古音领域的重大问题。我们正可以通过牙喉音特殊谐声字的考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总结上古音研究应依据的原则,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创新。

(二)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各种材料,对谐声字本身的形音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这是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的基础和前提。前人对于谐声字形音义的判定,很大一部分还是取决于许慎《说文解字》,加上一些零散的后人的考释,特别是对谐声字上古声韵地位的判定,往往只从《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上推,没有有效利用上古文献中的音注、假借、异文、读若、联绵词、同源词等材料,对上古存在的异读也没有充分重视。从古文字资料来看,《说文解字》一书对于声符的解说有不少存在问题,而中古韵书并没有完全反映出谐声字的上古音读情况,谐声字从上古到中古的语音演变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文献中的音义作具体的考察。特别是其中的特殊谐声字,只有结合文献对其进行深入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出特殊读音产生的原因。

(三)前人从谐声角度研究上古声母,未曾在谐声系统下考察谐声字,也不太注重谐声层级的区分,对于特殊谐声字没有穷尽性检索和分析。虽然早年如董同龢、陆志韦的研究建立在对《说文》谐声系统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但在论述有关专题时,只是列举出了部分的特殊谐声字,没有作穷尽性地分析。通过孙玉文《谐声系列和上古音》的研究,可以看出谐声系列本身也藴含了丰富的语音信息,今人在这些方面所作的努力显然还不够。一些国外学者如雅洪托夫、蒲立本、包拟古,中国学者如周法高、李方桂、张永言等研究谐声所用的材料仍然来自董同龢、陆志韦等前人的统计,常常依据几个特殊谐声的例子就为上古构拟一套新的声母,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特殊谐声在谐声中所占的比率。李建强《来母字及相关声母字的上古音研究》对高本汉《汉文典》中来母复辅音所作的声韵调配合表就很能说明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如果构拟的声母只能和有限的韵母搭配,甚至只配一两个韵母,显然违背了古音构拟的系统性原则。谐声中不仅来母字的情形如此,其它声母的情况也类似。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立足于汉语本身的内证材料,全面收集汉代到中古的反切注音,穷尽性地统计分析谐声材料,从谐声系列的角度展开考证,充分重视上古的异读现象和谐声层级,这些方面都还留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

本书在考察特殊谐声字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例证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可以揭示出目前复辅音学说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对于后人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系统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主要内容

谐声字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近年来关于上古是否有复辅音的争论,也与如何解释特殊谐声字密切相关。本书以上古牙喉音中出现的特殊谐声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说文解字》谐声数据库,在区分谐声层级的基础上进行字段的检索,选取特殊谐声字,对与牙喉音相关的特殊谐声字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考证,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探讨了“音近”标准和谐声原则的历史变迁。通过梳理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以及淸代的注释文献,发现大多数“音近”都符合我们当下的看法,即声母和韵部都同时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少量基于韵部和谐而声母远隔的音近。清代学者认同“双声相近”和“叠韵相近”,谐声原则中也包含有“双声相谐”和“叠韵相谐”。对今人的研究,重点分析了CL-与L-以及喉牙音的音近和谐声问题,疏理了这一时期对音近和谐声原则的看法,发现从现代语言学理论所规定的音近标准和谐声原则,在复辅音构拟中被不断地修订。借鉴汉藏语、民族语的对音材料,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引入新的辅音,将中古声母的上古来源进行离析,看似从音理上解释了一些中古语音的不同分化,但却与最能反映上古语音特征的文献材料产生诸多冲突,一些为了符合谐声原则而人为规定的“音近”标准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2.考察了与牙喉音相关的特殊谐声字上古时期的语音面貌。依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四个章节分别探讨了牙喉音和章组、端知组、精庄组、帮非组中的特殊谐声字。对于每一个特殊谐声字,全面收集韵书和音义书中所记录的中古音切,同时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经师音注、读若音、假借、异文、连绵词、同源词和出土文献中的假借字等文献内证材料,充分考察了这些特殊谐声字在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面貌。研究发现除了一部分章组字和合口唇音字呈现出历史性语音演变规律外,其他组中真正属于特殊谐声字的数量实际很少,而且绝大多数的特殊谐声字其读音上古已经形成。

3.总结了特殊谐声字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同义换读、同形字、误定声符、音变构词、语流音变、读音类推六个方面讨论了特殊谐声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指出了持复辅音观念的学者在材料处理和语音构拟方面的一些不当之处,主张要充分重视语言内部证据,很多特殊谐声字的产生与系统性的历史语音演变并没有直接联系,强调“是否有效解释上古汉语内证材料”当为检验古音构拟科学性的首要标准。

4.总结了前人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复辅音构拟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前人在考察谐声字时未充分考虑谐声层级,增加了特殊谐声字的数量;对于汉语的内证材料重视不够,对谐声字本身也未有全面系统地考察;有些特殊读音的产生受之于语音系统外的因素影响,不能归于语音的系统性演变;有一些复辅音的构拟以及相应的形态说无法解释别义的异读现象;不少复辅音声母只和几个甚至一两个韵母搭配,复辅音的构拟不符合汉语音系的声韵配合规律,等等。


三 、主要观点

1.将特殊谐声字放入谐声系统来考察,发现真正属于特殊谐声字的数量并不多,不能构成构拟复辅音的依据。首先,从谐声系列、谐声层级的角度研究谐声字,可以排除一部分传统意义上认定的特殊谐声字;其次,《说文》中的谐声字融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说文》一书自汉以降辗转传抄,屡次刊定,其中很多的特殊谐声现象是由于文本本身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认定一个字是否为谐声字时要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其声符的表音功能作系统考察。

2.特殊谐声字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仅仅从历史音变的角度来为特殊谐声字构拟上古形式。经我们考察,就有同义换读、同形字、误定声符、音变构词、语流音变、读音类推等多种与系统性历史音变无关的因素,因此在利用特殊谐声字构拟上古音时,需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过程中谐声字形成的多层次性和异质性。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音,首先需要剔除掉这些因素形成的特殊谐声字,再来进行历史语音演变的探讨。

3.“音近”标准和“谐声原则”古今存在差异,复辅音构拟中秉持的“谐声原则”值得进一步讨论。传统训诂学家对于“音近”的看法和今天基于现代语言学背景的“音近”认识不尽相同,复辅音构拟中的音近标准和基于此标准形成的谐声原则也经历了多次变迁,这些变迁多与文献材料产生冲突相关,一些为了符合谐声原则而人为规定的“音近”标准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特殊谐声字不能反映复辅音的存在,其特殊读音上古已经形成,当是单辅音声母。复辅音学说对韵部相通和声母相通材料的处理没有一致性,复辅音构拟在解释上古汉语的内证材料、以意义区分的异读现象、历史语音的发展演变以及音系的声韵配合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主张这些特殊谐声字在上古当是单辅音,与中古音形成系统的对应,其读音的产生可能是受介音、元音的影响产生了历史音变,或者是发生了例外音变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