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儒林外史》中“痰”的象征意蕴

 新用户3035NtAO 2021-11-16
9秒关闭

尊敬的用户您好:

登录您的个人账号后可使用笔记、摘录、复制、收藏文献、阅读历史等功能帮助您进行深度阅读,同时也支持在线写作、投稿分析及个人知识管理。

立即登录个人账号 7天内不再显示
青年文学家2021,(21),40-41

浅析《儒林外史》中“痰”的象征意蕴

范正峰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儒林中知识分子的神情百态,作者“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揭露了功名富贵败坏世风以及对人性的异化,借“痰”字表现了儒林士子特有的两种气质,一是“痰迷心窍”,即“疯”症,二是“痰气”,即“佯狂玩世”。“痰”症的实质是儒林士子内在精神自我与外在世界的高度冲突,对功名富贵的极致追求乃至疯癫,“天”与“人”的关系彻底失衡,所谓“人”也就得了“疯”症。作者笔下之“痰”带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痰”即“痰迷心窍”

《儒林外史》中关于“痰”的描写极为丰富,儒林士子如周进、范进、严监生、鲁编修、牛布衣乃至于王太太等,无不由一“痰”字点出疯魔之本质。“气郁生痰”以致郁结在心,士子汲汲于功名富贵,以致自我与外在完全失衡,“痰”症因此而生。

周进是楔子后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他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出场,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他的心酸更是在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慧的嘲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年过半百却因未曾“进学”,被调侃为“小友”。他赖以为生的村塾先生的饭碗也因“不懂承谢”而被夺取,最后只能跟着一群商人当账房先生,这也宣告着周进“科举之路”的正式结束。然而当他在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看到“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黄评:“入手写功名富贵之毒中人如是。”科举之毒正是透过“痰”字表现了出来。更可笑的是,周进在院试的环节蹉跎半生,而众人“捐监”之后却乡试、会试、殿试一路畅达,殿试三甲,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由读书人变成了“官”。所谓“科举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范进是周进的继承者,他比周进更为落魄,“在十二月的上旬,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而参加乡试更是雪上加霜,等他回到家,家里早已无米下锅,饿了两三天。颇为戏剧的是,放榜那日,范进正在街上卖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来换米,当得知自己中举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天一、天二评:“周进之跌倒以怨,范进之颠倒以喜,王太太之跌倒以怒,合而言之曰痰。”这“痰”象征的正是儒林士子痴迷于功名富贵的心理,周进、范进对科举功名越热衷越可怜,讽刺的意味就越深刻。

而同样“一肚子痰”的王太太在本质上和周进、范进这两位“腐儒”是相得益彰的。王太太对科举功名的热衷丝毫不亚于周进与范进,她原是布政使司“衙门”胡偏头之女,十六岁便被卖到北门桥来家做小,但却一直有一个“太太”梦,她自称“太太”,也处处是“太太”的派头。“人叫他'新娘’,他就要骂,要人称呼他是'太太’”。而复嫁王三胖之后,更是把“太太”这一作风做足了,“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至于她与鲍廷玺的结合则完全是被沈大脚所骗,命运的捉弄以及王太太对功名之痴迷也是透过一“痰”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得知鲍廷玺并非举人时,她一向企盼凤冠霞帔的“太太梦”也化为泡影,“怒气攻心,大叫一声,望后便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就连苏醒之后的症状也跟范进、周进如出一辙:“大哭大喊,满地乱滚,滚散头发;一会又要扒到床顶上去,大声哭着,唱起曲子来。”气成了一个“失心疯”,医生诊断为“一肚子痰”。

周进、范进与王太太其实在身份上具有同构性,他们三人本质上都是底层人物,希冀于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他们渴望在社会当中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而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或者应该说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官位高”的社会形态中,他们被封建专制所困,“痰迷心窍”正是作者的隐喻。

鲁编修与杨执中死于“痰”症,这是作者对儒林士子更加深刻的批判。鲁编修出身于世家旧族,年近五十,却只能供职翰林,徘徊在官场的边缘,于是他将“科举之梦”寄托于女婿蘧公孙。然得知女婿不肯做举业时,更是晴天霹雳,“商量着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劝他不必,他便“着了重气”,“跌了一跤,全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郎中陈和甫切脉:“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乃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而忧愁抑郁,现出此症。”杨执中是封建士子的另一类典型,他号有“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却终与科举功名擦肩而过。迫于生活,他去为盐商做管账先生,却不肯用心料理,“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帘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东家盘账出了亏空,他又“咬文嚼字,指手画脚地不服”。于是稀里糊涂地被投入监狱,后来又懵懵懂懂地被放出来。蹲了一年半监牢,一出来竟想的是“且下乡家去照旧看书”。他看似痴迷于“读书”,实则科举功名对其之异化极为深刻。他与鲁编修都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对儒林士子之“异化”,“儒林士子”完全把科举功名当作自我价值实现的全部,闲斋老人评其为“鬼”。“杨执中老年痰火疾”,更是凸显了整个社会文化心理的病态。

“痰”字看似普通,却有其丰富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不仅是儒林士子,甚至王太太也痴迷于“功名富贵”,将其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痰”症的实质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病态,儒林士子把“做官”当作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标准,产生的结果便是自我的丧失以及内心的虚无。

二、“痰”气

在文本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了“痰”的另一方面,即“痰气”。“'痰气’,申二本作'瘟气’。”黄评:“唯有此法,'痰气’者,正佯狂玩世也。”而有“痰”气之人正是虞华轩。虞华轩的出场就与“五河县”格格不入,出身世家大族,虞家曾是赫赫扬扬的科举大家,先辈家曾出过尚书、翰林。他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子集,却始终与科举无缘。腹中草草,连拜帖都看不明白、写不明白的唐二棒槌竟中了举人,而且还当面奚落虞华轩“不曾中过”,不懂官场上的礼仪。此外,在家族中他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他出面张罗送叔祖母入节孝祠的仪式,家族人却都忙着逢迎暴发的盐商方家,无一人响应,剩下他独自面对着“冷冷清清,一个客也没有”的尴尬局面。家世衰退的悲凉,世人嘲讽的尴尬,都促使虞华轩看透了科举制度下人性的可悲。他近似“恶赖”一般地戏耍成老爹,更是将这种对抗推向了高潮。

他对社会感到绝望,但终究没有逃离科举的桎梏,他“激而为怒”,却仍然从每年苦积的银子中拨资修建元武祠;摆一次普通的家宴,却偏要拿出一对珍藏得“犹然簇新”的、“县里没有第二副”的御赐料丝灯来。他看似清醒,实则困于科举制度无法超脱。他的“佯狂玩世”体现的仍然是科举制度下的价值观。而这些,都通过一个“痰”字表现其悲凉。

“唐三痰”,他的名字就带有“痰”,这“痰”也是五河县众人的缩影。卧评:“俗语云,'吃了自己的清水白米饭,去管别人家的闲事’。如唐三痰辈,日日在县门口说长论短,究竟与自己穿衣吃饭有何益处?而白首为之而不厌耶!”科举取士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又何尝止于周进、范进等士子的“痰迷心窍”,五河县众人的“痰”症更胜一筹,“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而这一切,都借“痰”字将批判的色彩推到顶端。

三、《儒林外史》中“痰”的象征意蕴

《儒林外史》中的“痰”的描写极为丰富,寄寓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它反映了科举取士制度下整个社会以及人性的异化。士人以科举功名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唯一标准,有的“痰迷心窍”,深陷“疯”症而不自知,还有的则表现为“痰气”,令人唏嘘。“痰”主要有以下象征意蕴:

“痰”即“功名富贵”。外史以“功名富贵”为全书眼目,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取士制度下整个社会文化的病态。张文虎评:“功名富贵具甘、酸、苦、辣四味。炮制不如法,令人并失心疯;来路不正者,能杀人;服食家需用淡水浸透,去其腥秽及他味,至极淡无味,乃可入药。”科举功名乃世之“奇毒”,它以“痰”的形式寄居在儒林士子之心,而只有“顺气”,真正看破功名富贵,方能“祛痰”。

八股取士制度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异化。“为官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功名”成为社会的重要尺度,极大地助长了趋炎附势的世风,毒化了世俗人情。唐三痰即其代表。而身处其中的文人,如虞华轩只能以“佯狂玩世”之“痰气”表达对这个社会的反抗。

综上,作者选取“痰”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其实寄寓着强烈的褒贬色彩,“痰”与儒林士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儒林士子或“痰迷心窍”,或“痰气”满身。“痰”字的描写揭示了整个社会和文化的病态,即官本位社会意识下,不仅是儒林士子,甚至包括王太太这样的女性,整个社会对于“官”所代表的功名富贵的病态痴迷,而科举正是读书人获取功名富贵最理想的道路,也正是作者批判士人丑态的焦点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