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国与吾民》:吾国之镜,可观吾民

 周听陈说 2021-11-16


     继《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后,这是今年拜读的第三部林语堂的作品,愈发自我感觉与他性情相近,便忍不住想读完他的部分主要作品。读书或许就是这样,只有开始去读了,才会发现自己接下来该读什么,想读什么,而且越读越发现,自己读的书越少。

    《吾国与吾民》将中国人的性格、灵性、德行、理想、生活、社会、政治和艺术进行了很好的对比剖析,此书虽在1934年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但依旧能看到现代中国人之模样,社会之现实。读完对林老敬佩更多一点,对吾国吾民的了解更深一些。吾国之镜,可观吾民。

文明进程中的退化

01

 在第一章中,林语堂谈到了“退化”。首先他说“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的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通俗来说就是以貌取人,似乎正印证了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但尚美之道是千古之风,并不是一时之兴起,你看即使是养在深闺的杨玉环,而能因天生丽质,一朝选在君王侧成为杨贵妃。

 脸蛋好颜值高似乎是千行百业中的通行证,是公众视野中的聚光灯。但是脸好颜高并不是原罪,这反而是种与生俱来的优势(不指整容等后天努力),只始于颜值,而不去陷于才华,终于品格才最危险。“女为悦己者容”更多地应该是愉悦自己,更要注重的是丰富内容。

     社会标榜美无可厚非,但让公众知道什么才是真善美才是时下所需。尤其是对于三观未熟的青少年而言,只知小姐姐小哥哥的美眼白脸,而不闻科学家艺术家之毕生贡献,这样的只“看脸”实在很危险。盖孟子所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殊不知此美不纯是惊艳一时的外在美,更有与之一生的内在美。

      此外他还谈到了人们轻视体格上的勇武和活动,普遍怠于奋斗生活,体力出现退化。这一点,在青少年学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一个体育从业者,深刻感受到多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幸之国家不断重视体育发展和全民健康,公共体育服务也不断完善,但自身层面如果不加强对体育的认知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健康中国依旧任重道远。

02

中国人之德行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统括中国人的德行,你会选哪个?林语堂则说是“圆熟”,即不争强好胜,富有妥协精神,自足于和平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忍耐、无可无不可和老滑俏皮这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行,当然还有理性不好战的和平、不怨天尤人的知足、应付人生的幽默和满足现状的保守。

     忍耐的恶劣在于常要忍受痛苦,重要在于我们“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以一个分子的身份生活于和谐的社会关系中”。面对老板突然的指令或指责我们该委屈求全和还是揭竿而起?我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忍耐以求保全饭碗,这虽消极,但也不失为不乱大谋之选择。

      而无可无不可就是少管闲事,有如古语中所说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品性虽显冷淡,但却有“适生价值”。就拿老奶奶倒路边了该不该扶来说,出于道德本能反应和人性本善驱使本是个必做题,但是竟成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广泛讨论的话题,为何?

     诚如林语堂所说:“当个人权利有保障,人就可变成关心公益的人,而人之所以兢兢自危者,实为诽谤罪之滥施,当此等权利无保障,吾们自存的本能告诉我们,不管闲事是个人自由最好的保障”。

     林语堂说吾国人常借知足哲学消极地企求快乐,来处理幸福问题(个人欲望问题)。他说“中国人的知足则是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

     可大多数现代人往往被不知足所困,向贪婪的人性臣服,总以为邻座顾客所点的菜肴比自己的更美味,总觉得老婆别人的好...... 却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也正是别人所羡慕的。知足知不足,会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地更幸福。

中国人之心灵

03

     林语堂在谈述中国人心灵这一章有诸多不惑和不敢苟同,不惑之处说中国人的头脑近乎女性的神经结构,充满着“普通的感性”,而缺少抽象的词语。又在后来论述中有说中国人思考方法的具体性又可以用她所用的抽象词性质来表显。

     他说的“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不善分析,喜欢依赖普通感性与内省的微妙之旨”吾不敢苟同。但他说中国人的逻辑在于情理,在判断一个问题的是非,不纯粹以理论为绳尺,认为“近乎人情”是较胜于“合乎逻辑”的伟大考量确实感同身受。

04

中庸之道

     中国经典学派的目的在于培育讲情理的人,但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学理与行为。张口闭口的方法理论或之乎者也反而容易令人心生厌恶,敬而远之,另外凡事讲究对错,锱铢必较也未必是正确的。

      所以林语堂说吾国人则可以不费十分心力,下一个模棱两可的判断,立一个万应的公式:“A是对的,B未尝有错”。罗素也一语中的地说到“在艺术上,中国人竭力求精细;在生活上,中国人竭力求合情理”。   合乎情理即中国人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其重要之位置,盖其国号曰“中国”以见之。

      另外从宗教上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每一个中国人在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如果都不行,则还有佛教救济人类理性之穷,以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庸之道之体现。

     在这种意义上看,国家之阅兵,即是对外彰显综合国力之需,也是对内提升人民自信之道,追求和平不如国富民强。甚至我们个人的现实生活理想也常包含一种谦逊,追求小富即安和生活小康,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吾窃以为中庸之道在于追求一种和谐或平衡,我们享受自然也要敬畏自然,不然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追求生活品质也能甘于艰苦,不然诗和远方也索然无味;我们渴望被人爱也要学会爱别人,不然爱成索取变得理所当然;我们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不然月亮再璀璨也不值六便士。

妇女生活

05

     自古以来中国人轻视女性,从未给予妇女以应得之权利。林语堂指出孔氏学说竭力主张严格判别尊卑的社会,他主张服从,主张承认家庭权力等于国家政治上的权力,主张男子治外女子治内的分工合作,它鼓励温柔的女性型的妇女。

     但林语堂说男女的分别并不能解作从属关系,却适为两性关系的调整而使之和谐。现代社会里男女平等,但在农村里男尊女卑,女从属男的封建思想残余仍然根深蒂固,不仅男性如此,惊讶的是女性本身亦抱此观念。

      婚姻成为为女子在中国唯一不可动摇的权利,而由于享受这种权利的机会,她们会用妻子或母亲的身份,作为掌握权力的最优越的武器。而婚姻中一旦论谁强谁弱,计较得失,就很难有幸福可言。

      林语堂也说到“任何一个国家中,女人的幸福,非依赖乎她们所可能享受得社交机会之众多,却有赖乎跟他们终身做伴的男人的品质”。固然没错,但女人的幸福更多的应是自由独立之选择,及社会地位重要之认知,毕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脱离女人而独自生活。

     婚姻不同于爱情,爱情是两个人的你情我愿,你侬我侬。而婚姻在中国不算是个人的事件,而为一个家族整体的事件,一个男人不是娶了一个媳妇,而是一房媳妇。女人不仅开始照顾一个小家庭,还要开始照顾一个大家族,婆媳关系似乎是千古不灭的难题。

      林语堂说“一个女人能取悦一个男子,是一种珍贵的努力,至能取悦于另一个女人,不啻为一种英勇的行为,所惜许多是失败的。做儿子的,介乎尽孝于父母与尽爱于妻子二者之间,左右为难,从不敢大胆替妻子辩护”。话虽如此,现实也不为过,但总感觉林语堂骨子里仍是个钢铁直男,似乎认为理想女性就应洗手作羹汤,为人妻和娘,但可贵的是他在为女性地位发声,实践着这一英勇的行为。

      他说现代婚姻中男女双方以五十比五十为基本原则,生产小孩以后,实际总成为七五比二五之男性占便宜。他指出当一个男人成了大富,无事可做,日就腐化,乃不复爱其妻子,而妻子不勉居于家中,围绕着儿孙之间,在生命的另一方面领受其安慰。

      在他看来婚姻制度是以永久不完美,因为人类天性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得不让这个问题以不了了之,或许只有赖天赋之平等均权意识和父母责任心之增进,始能减少这种案件的数量。

     吾现觉得婚姻虽不只是两人之事,但最终仍是两人之事,归于一日三餐,朝夕相处,唯有夫妻同心,相互愉悦,尝遍甘苦,方可幸福,而取悦一词略显不平等之味,婆媳关系尚可,夫妻之间则不妥。

     另外女人生育小孩,鞠之育之,训之诲之,以其自己的智慧诱导之以达成人,这种任务,在开明的社会里,无论于谁都绝非为轻松的工作,它是中高贵的任务。为什么她要被视为社会经济上依赖男人呢?这是林语堂的发问,也是我的思考,这也是社会之弊病,得治。

     林语堂在这一章还谈到了恋爱和求婚,妻妾制度,缠足习俗和解放运动,也不乏精彩论断。

06

社会与政治

     林语堂在这一章开始就谈到公共精神的缺乏,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吾不全以为然,诚如此次重大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领导人亲自部署,亲临一线,看到耄耋之年的钟老和古稀已至的李院逆行而上全心战疫,看到无数英勇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也看到了许多成功人士和平民百姓也为此慷慨解囊尽心尽力......

     我们应庆幸和自豪,见证了此类有担当敢逆私情行公益的中国人具有如此强大的公共精神,他们既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小家,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也从那些隐病情不安分自私自利的小人丑陋面目中看清,缺乏公共精神的人乃此等鼠辈。

      另外林语堂也谈到了徇私舞弊对于公众是一种恶行,对于家族却是美德,殷勤礼貌成为了一种因人而异的普遍的社会特性,喜欢牵丝攀藤的衙门家都是家族制度所产生的种种社会特性。

      面情、命运和恩典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其面情尤甚,他说“面子的意义不可翻译,亦无从定义。它好像荣誉而不是荣誉,它不能用金钱购买却给予男男女女一种实质的光辉。它是空虚无际的,而却是男人家争夺的目标,又有许多妇女为它而死。它是不可目睹的,但它却是存在而展开于公众之前的,它比命运、恩典,更有势力。而比之宪法更见重视”。

     人们可因面子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也因面子产生许多江湖规矩和不良顽疾,人们受面子统治,社会又如何清朗,所以“老虎”得打,“苍蝇”得拍,扫黑除恶大快人心。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所需要者,即不为仁,亦不为心,又非为荣誉,却为单纯的赏罚,即需要勇气来枪决扫荡这班不仁不义不顾廉耻的官吏。唯一保持官吏廉洁的方法即为加以逮捕而用枪弹来警戒他们”。

文学、艺术与生活

07

     后几章林语堂讲到了吾国的文学和艺术家的生活。他认为中国文学有含有教训意味和优美悦人的两种特性,前者是“文以载道”后者是“抒情文学”。虽爱好文学,但积累尚浅,对中国的经史子集更是略知皮毛,固不敢妄加评论,需多读多思。

     对于学府制度,他认为旧式学府制度(科举制除外)较优越于现代学校,主动而不被动,自由而不程序,热爱而不功利。如果纯学术出发确实应该如此,但无论古代科举或现代学校都肩举着培育和激励国之栋梁,亦有其不可替代之价值。

     对于散文他认为优良的散文需能烘托现实生活的日常事实和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与轮廓;对于诗他认为诗画相通,犹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也认识了中国诗最有趣的一点是内心感应,豪放忧怨一读便知。对于戏剧,他认为没有受众阶级,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市井百姓。

      对于小说,他十分摧崇《红楼梦》,认为它代表中国小说之水准高度,读中国小说,需耐着性缓缓读。不论是中国文学或西洋文学都是文人学士茶余酒后的消遣品。在艺术家的生活中,他还谈及了绘画、书法和建筑等内容,待吾慢慢消化。

     最后一章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讲到“当一个人不在办理应该办理的事务时,而随自己的意兴无拘束的行动时,他的个性才显露出来”。正如独处时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我们,我们日常所看到的人们,或许不是他真实的自己。

      因为人生是残酷,政治是污浊,而商业是卑鄙的,是以依着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而下批评,往往是不公正的。正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在我们日常衣食住行中保持纯良愉快,此乃生活之艺术。幸福始终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人生是多么不确定,吾们倘知道了什么足以满足吾们,便紧紧把握住它,有如暴风雨的黑夜,慈母之紧紧抱住她的爱子。

     此书读罢,深受启迪,受益匪浅,好好消化,为吾成长。

     我不喜欢推荐书,一来自己阅读有限理解不深资历不足,不敢与之牵强,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嗜好和风格,很难与之求同。但我喜欢将自己所看所感记录于纸上,与之分享,期待和大家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