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理性和感性的分界线?

 剽悍晨读 2021-11-17
主播:吴名


这本书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理性和感性的分界线?”

焦点

生活中,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有两种人。

比如,遭到了领导的批评和指责,第一种人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怨恨。怨恨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自己没错。他们觉得有些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于是,他们会把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告诉周围的同事和家人,以求证明自己的正确。之后,他们的态度会越来越消极,抵抗情绪写在了脸上,表现在了工作里。

而另一种人则不是这样的。他们不太注意领导嘴里的难听话,而是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没做好的地方,以求下次不再应对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客观分析问题,找到自己做事流程里的漏洞,然后不断优化。

我们说,第一种人是感性的,第二种人是理性的。

大多数人的表现其实介于这两种人之间,有的偏感性,有的偏理性。

那么对个体来说,理性和感性的界线就是,问题一出来,你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什么。

你关注的是“对错”,还是“改善”?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问题”。

那么,甭管你怎么判定自己,你都是一个偏感性的人。

因为,“对错”就是感性的信号,关注客观世界的变化,才是理性的信号。

『做事

如果说反应不好捕捉,那么你还有一个了解自己的方式,就是关注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有制定计划的习惯,或者你有保持学习的习惯,但是你要知道很少有人可以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那么你的这种学习和坚持,什么时候会被打断?

比如,你是一个销售,日常拜访客户是你长期坚持的习惯。可是,有一天,你突然跟同事发生了不愉快,或者跟伴侣吵架了,这时候你突然被情绪支配了,什么工作不工作的,什么学习不学习的,都被你统统甩在了身后。

所以,在行为上,理性和感性的分界线是,你把精力用在了创造价值上,还是用在了浪费时间上。

可能你会说,这很难做到啊。

但是,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只在爱人去世后停更了,其它时间都在持续输出。他的输出习惯保持了15年。

所以,你也不能一边把时间用在了虚度上,一边抱怨世界的不公。

没事的时候,人人都在成长,拉开差距的时候,就是我们应对感性的时候。

界限

说到底,理性和感性的界限是什么?

答案不复杂,就是:你在关注自己,还是在关注外界。

总是关注自己的人,就容易感性;总是关注客观事物,关注客观规律的人,就容易理性。

关注自己的人,容易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比如,有个火锅店,你觉得味道很辣,不好吃。但事实上,它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却是附近最高的;有件衣服,你觉得颜色别扭,不好看。但实际上,它创造了单品最高销量。

这还只是在消费和娱乐上。

如果在工作上,你只是看不惯合作方的一些做法,就否定了对方的方案。结果竞争对手靠着这个方案赚得盆满钵满,把你们甩在了身后。

或者,在家庭中,你总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总是想改变对方,纠正对方,结果你不知道的是,对方的做法和想法其实更有效,更有用。你的纠正和改变,是在让对方变得越来越差。比如在做家务这件小事上,你觉得你的方法速度快,大可以给你俩的方法计时比较,而不是不停地说服对方。

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计算并迭代的,唯有情绪不能。

尤其是负面情绪,它只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本加厉地变坏,对改善关系没有一丁点好处。

总结一下,我们的眼睛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分界线。你总是看自己,你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怜、自爱、自叹、自卑等情绪;你总是看外界,你才能变得理性客观,用经验和智慧跟客观世界博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