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背《守株待兔》。 在讲守株待兔之前,再发一遍司马缸砸光,不对,是《司马光砸缸》。上次匆忙,都有错字。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传其事。 关于被救的这个小孩,作家李洱把他写在小说《应物兄》里面,这小说在2019年是得了茅盾文学奖的。 小说归小说,历史归历史,不要当真了。我个人是怀疑上官尚光这个名字的,我相信这个小孩并没有姓名留下来。 开始守株待兔吧。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韓非子》、作者:[清]顧廣圻、版本:吳氏宋.幹道本景刊、卷之十九、第315页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寓言。即使不读书,我们也是熟悉它的。——古文真是简洁有效,“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就这八个字,就拍出了一段小视频。 这守株待兔是故事里的一个故事,是拿来当证据说服对方的。这个故事自然也是编出来的,生活中不会有人等在田里等兔子跑来撞死。——但生活中真有这么笨的兔子,比如上官尚光就是一个枯树桩,相信了的人就是兔子,撞上去了。 我们熟知的很多成语故事,篇幅短小,但都是从一大篇文章里摘取出来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写作方法,其实我们都熟悉的了,在说明文中叫举例子,在记叙文里叫插叙,都是一样的。那篇流传很广的蔡成的《最感人的理想》,不也是这样吗? 讲讲韩非。为什么别人都是孔子、庄子、老子、孟子,他偏偏要叫韩非子,为什么不是韩子? 其实在以前,人们也是叫他韩子的。 但到了唐代,姓韩的,又出了一个厉害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时,人们称韩愈为韩子。这不就与那个韩子重复了吗? 为了作区分,把韩愈称韩子,把韩非称韩非子。 还要提一个问题: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等等,为什么这些故事的角色都是宋国人呢? 难道宋国人真这么笨?不可能的嘛。可这些故事,说的都是宋国人。为什么?难道他们好欺负? 请看《湖北教育》 1994-11-15 郑云峰 《 宋国人咋这笨?》。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易 ·系辞传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意思是说: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兴。他砍削木头做成耜,弯曲木头做成耒,用它们翻耕和除草都很方便,教天下百姓使用。 在山东省嘉祥县发现的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中的石筑小祠堂——武梁祠(武梁是祠主姓名),祠堂的内壁有神农氏、大禹的像,他们拿手里的就是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