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系列节目第六集。从这集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七个习惯的讲解。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这个词看第一眼可能觉得稀松平常,没有任何感觉;看第二眼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职场上曾经流行的“没有任何借口”等等三流鸡汤,让我们有点反感。因为这个词在大部分的中文语境下,意味着,你要逼自己去做你并不那么想做的事情。《七个习惯》书中所讲的“积极主动”,对于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人,同样会有压力。但如果你真正理解并接受了它,却能带给你前所未有的自由感。那么什么是积极主动呢?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刺激是指你曾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事,回应是指面对这些外部的刺激,你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会做出什么反应。比如,连绵阴雨数十天后,早上一拉窗帘,看到今天阳光明媚,心情会特别舒畅。这里的天气就是一种刺激,你的心情就是对这种刺激的回应。我们不仅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我们就笑脸相迎;别人对我们嘲讽谩骂,我们或者气冲冲地回怼,或者就憋在心里生闷气。这种刺激-回应机制快到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做出了回应,更是觉察不到这样有什么不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一来,我们的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别人,我们的人生节奏被控制在外人手里,而且很可能是一个跟我们生活基本不搭噶的路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解控的可能。这几个月以来,楼上的邻居一直在装修。每天电钻声、咚咚咚敲天花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当自己特意起了个大早,准备录视频的时候,楼上却突然传来一阵滋滋滋的电钻声,就更令人崩溃了。我是对噪声特别敏感的人,长期处于这种噪音环境,让我不胜其扰。当噪声太大,连编辑视频的声音都听不清楚时,我甚至绝望地想,在楼上装修完之前,我的视频节目可能没办法继续了。但是,转念间我想到了“积极主动”这个习惯。如果因为楼上装修太吵我就放弃了这个节目,岂不是将自己的人生主动权交给了外人?邻居装修的噪声是外部的刺激,我下意识的回应是“太吵了,我没办法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但除了放弃,我就真的没有别的回应方式了吗?一旦我开始注意到了自己的回应方式,我发现我其实是有别的选择的。邻居要装修,我被吵到了,这段时间我是他装修噪声的受害者,没错。但邻居装修的目的就是为了吵我吗?当然不是。在城市生活里,装修噪声无法避免。今天他装修吵我,明天可能就换别人装修吵他了。这么一想,我不再对邻居感到愤怒,我理解了这只是一个大家都不想却无法避免的不幸随机事件,正好随机到了自己头上。认识到了这件事里没有加害者,于是,于是,我就从“受害者”的角色里走了出来。真人拍摄比较困难,我还可以恢复早期纯电影剪辑的方式,这正是为什么最近有几集节目我完全没有露脸。如果吵到没法做视频,我可以跑出去看书写作,时间也不会荒废,而且因此还发现了附近一个环境很赞的图书馆。就这样,靠着“积极主动”这个习惯,我将自己从放弃的边缘拉了回来,过了这一关。在我自己的这段经历里,我可以分享的一点是,积极主动、切换心态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从“吵死了、烦死了”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的糟糕心境里切换出来,切到第三人称视角下来观察这个情境下的几方角色和这件事,就能找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那段距离。在很多很多情况下,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利用这段距离。因此,作者将积极主动放在了第一个位置,并将它作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这个习惯,跟阿德勒所说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外界刺激决定不了我们,过去也决定不了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无论外界环境再恶劣,我们也依然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在《被讨厌的勇气》拆书节目第三集,我讲到过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决定论认为,外界的环境、人、过去的经历,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以阿德勒为代表的目的论则认为,外界环境决定不了我们,人类具有自由选择回应方式的能力。选择决定论,让自己当一个纯粹的受害者是很舒服的,因为都是别人的错,自己不用做什么。而选择目的论,不将自己当做一个纯粹的受害者需要勇气,因为你将罪责全怪到别人身上没用,你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善自己的状况。你要改变自己的回应方式,甚至要去改变外界的刺激,是很累的。但如果你做好了准备,这样的累,却能带给你前所未有的自由。因为,只要外界刺激没有极端到让你当场挂掉的程度,你的人生的主动权,就永远在你自己手上,别人控制不了你。 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主动,给过去的经历重新赋予意义,并不是说那些伤害了你的人没有责任,也不是不允许你有负面情绪。很多朋友,当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都会自责、懊恼:我怎么又这样了!严重的甚至会自我攻击,让自己陷入新一轮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负面情绪这个问题。正如我在《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四集讲情绪管理时讲过的,愤怒情绪不是一无是处,其他的负面情绪也不是一无是处。负面情绪是人类千万年来刻进基因的第一反应。回想史前的远古蛮荒时代,负面情绪可以保护自己远离危险的生物和地形地貌,还可以在人类的语言还没有进化得很发达的时候,便捷地向采集狩猎的同伴传递讯息,它是有功效、有具体作用的!所以当出现负面情绪后,自我觉察到它的存在时,第一反应不该是懊悔和自我攻击。负面情绪不是原罪,要用理解来替代自我攻击。所谓理解,意味着既要认识到它的自然合理性,也要认识到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的自己真实需要是什么,更要认识到我们还有积极主动选择回应方式的能力。当我们理解到了这些,负面情绪也就完成了保护自己的使命,也就是时候让我们看到三棱柱除了“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之外,还有第三个面——“以后怎么做”。这才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的真正含义。这集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愿我们都能和平接纳自己的糟糕状态,在面对各种刺激时,都能获得自主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本期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系列节目第六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