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语感”而忽视“语理”,其实“语理”也很重要,语感与语理应协同发展。“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由语感到语理,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本单元七篇文章运用的不少问句来表达思想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理分析。 关于问,《现代汉语词典》对如下三个概念解释如下: 疑问句:提出问题的句子,如:“谁来了?”“你愿意不愿意?”“你是去呢还是不去?”“我们坐火车去吗?” 设问:一种修辞手法,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如:“人的正确知识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 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例如“难道我不想搞好工作?” 疑问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样,表达一种语气,而设问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用问的形式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也可以设问: 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名叫设问。这类设问,共分两类:(一)是为提醒下文而问的,我们称为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我们称为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修辞学上通常只承认这第二类激问为正式的设问。这类的设问,通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陈望道先生所用概念不同,把人们现在所说的“设问”称为“提问”,特点“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把人们现在所称的“反问”称为“激问”,特点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据此,可以建构如下: 这是高中生已有的语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本单元的一些问: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 没有直接回答,作者知道答案,是设问。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引用回答问题,是设问。 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柏拉图《人应当坚持正义》) 第一个问用“该不该”发问,不是反问,是设问;第二问是疑问;第三问是反问,意思是这话说得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三问自问自答,都是设问,这容易看出。第一问也是设问,后面都是对这个设问的回答。三个问不是并列的,第一问包括了第二、三问。 不用问句,改写为一个句子: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只能是从社会实践中来。 同志们请想一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呢?这种根本观点有没有过时,会不会过时呢?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 权威教参认为1—3问都是反问,第四问是设问。我们认为,第一、二问以“是不是”、“会不会”的形式发问,不可能是反问;作者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思考而发问,应该是设问。设问的特征是自问自答,因为文章在前面已经作了反复论证、强调,答案便省略了,但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 |
|
来自: 新用户76101Ls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