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本章老子再续上述两章之余绪,发表他的社会政治观——还淳返朴之道。 这种做法大概就是通常说的“一而再,再而三”。 老子针对前章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现象而提出治理方法,即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样人民就能获利,盗贼就能绝无,国家就能大治。 而要能够做到这点,老子认为还得有赖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上章是叙说社会的病象。本章是对于社会病象所提出的治方。” 老子鉴于“智慧出有大伪”,在这里就索性提出绝聪明弃智慧。 而为了“绝圣弃智”,就先得说说开物质利民生的“智”的害处,于是庄子代替老子说明:弓箭鸟网机关的智巧多,这天空的鸟就要被扰乱;钓饵渔网竹篓的智巧多,这水底的鱼就要被扰乱;木栅兽槛兔网的智巧多,这草泽的野兽就要被扰乱,所以,“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胠箧》)。 于是,为了治理天下,就得“绝圣弃智”。 但庄子似乎还感到这样没有直捣本体,有失笼统,于是又在《天地》篇中借子贡与灌园者的对话进一步具体化:绝圣弃智首先是绝弃“机心”。 因为人存“机心”,什么事做不出? 什么机械造不出? 什么人不好算计? 什么盗贼不会产生? 人存“机心”,即使用“仁义”治理天下,这“仁”也会被用歪,“义”也会被用邪。 真是“人存机心,鸥鸟不下”,这天下岂能不乱? 于是为了“机心”不存于胸,灌园者宁愿不用这用力少功效大的“槔”灌园,以防用机械而存机心,于是抱瓮灌园、纯白于胸,使“道”有所载、神有所定。 推而广之,为了天下淳朴安定,老子宁愿不要“智”的利处,也要将“智”的害处绝弃,于是就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这样的话。 而要做到这一切,却又得回到老子的“无为无欲”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必要的绝学(少看些无益的显学),设想人一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使鸥鸟都不下的“机心”何从生起? “机心”不存,这好智无道而导致的天下大乱又何从生起?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此章被河上公题为“还淳章”是恰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