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把尧舜禅让“记载”成舜囚尧,篡位的“历史”的相比,《竹书纪年》也颠覆了伊尹的形象:
这个片段是《竹书纪年》的编辑方式,“《尚书·咸有一德》正义”标注了此段文字的“引用出处”。这是因为西晋时期出土的战国魏国史书,被整理成《竹书纪年》13卷,后在流传中遗失。后代学者从宋代以前古籍中辑录出断语残篇,形成古本《竹书纪年》。另外,明代开始流传两卷本《竹书纪年》,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这段被“《尚书·咸有一德》正义”引用过的《竹书纪年》,柳宗元的文章也引用过,显然出自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 商汤的儿子仲壬崩逝,伊尹把本该继位的商汤的孙子太甲软禁到了桐——商汤墓的地宫,而自立为王。太甲七年,太甲偷跑出地宫,杀死伊尹。但让伊尹的两个儿子伊陟、伊奋为官,并继承了伊尹的田宅。 果真如此,那伊尹僭越的罪名是逃不掉的,正如梁宏达在节目中所说:哪还有什么君臣之义,谦谦君子啊?是赤裸裸的篡位! 本人阅读《史记·殷本纪》,所看到的司马迁笔下的伊尹的形象完全相反,曾撰文进行过评析。 《史记》中的伊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贤相,是商朝的开国元勋。 在《殷本纪》,我们看到伊尹是这样的:年轻的阿衡是身份卑微的厨子,但是一个怀揣平乱治国的才华与理想的青年。作为有莘国的女儿的媵臣到了商。并以“滋味”说王道,言王事,说服成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为救民于水火而讨伐夏桀。 成汤觉得这个厨子不简单,就委任阿衡管理国政。阿衡尽心辅佐成汤。成汤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阿衡成了开国元勋。 商汤正式封阿衡为伊尹。“伊”是阿衡的氏。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 伊尹历事五代君王,关帝太甲桐宫三年 商汤崩逝前将商托付给了伊尹。太子太丁先于汤去世。所以伊尹拥立太丁的弟弟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伊尹拥立外丙之弟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于是拥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后伊尹操碎了心:
但帝太甲却使伊尹大失所望:
伊尹无奈,成为史上最严厉的帝师,把太甲关到商汤墓的地宫,三年中伊尹主持朝政,接受诸侯朝见。 最后,伊尹过激的教育方法有效果:
这就是与《竹书纪年》不同的地方: 1.说明伊尹把太甲“放之於桐宫”的原因,是太甲失德; 2.三年中,伊尹代理国事,行帝权,接受诸侯朝拜,而不是篡位称帝。 3.三年后归政,伊尹依然称臣辅佐太甲,而不是被太甲所杀。 《殷本纪》记载:
据说,伊尹活了100岁,大概厨子出身的伊尹懂得营养养生。所以伊尹不仅是厨圣,还是营养学之祖。 《竹书纪年》与《史记》应该相信哪一个?本人依然相信司马迁的《史记》: 一、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不容置疑,本人在前文《〈竹书纪年〉颠覆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司马迁笑了》中已有论述,关于这一点,曾批评司马迁“不与圣人同是非”的班固都赞扬《史记》:
二、甲骨文研究中发现,有“大乙(成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据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关于伊尹的记载有130多处,且卜辞显示,即便相隔300余年,伊尹还得到晚商帝王尊崇。如: “辛亥不,至伊尹,有一牛”。 用牛作牺牲是帝王级祭祀规格,试想,一个因僭越而被杀的权臣怎么可能享受同帝王一样的尊崇呢?而且《竹书纪年》本身记载也很矛盾,如果帝太甲杀掉伊尹,再杀掉他的儿子,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才合乎逻辑。怎么可能让他们做官,享受伊尹的田宅,留下后患呢? 三、与《竹书纪年》同时代的韩非子大赞伊尹是“霸王之佐” 韩非子在《说疑》中,模仿奸臣的党羽的口吻,鼓动奸臣谋反所说的话:
被梁宏达与@李师弟都误会成是韩非子的观点。同是《说疑》,韩非子表达了自己对伊尹的评价:
与伊尹同列的这些人都赫赫有名:后稷就是弃,周始祖,辅佐大禹治水;皋陶,上古四圣之一,法学师祖,舜的辅臣;周公旦,周公,他与伊尹类似,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摄天子事,周成王成年后还政。 韩非子评价他们,日夜操劳,降低身份,赤胆忠心;申明法律制度,大胆进言献策,不居功自傲;为国家与君主可以破家舍命,把主上推崇得如高天泰山,把自己谦卑得像沟壑,只要主上之名誉满天下,自己甘愿低微如沟壑。有这样的臣子,即使是不贤明的君主也能做出成就,何况他们都遇到了有作为的君主呢。 所以,韩非子给伊尹们的评价是“霸王之佐”,国家与君主不可或缺的贤臣! 综上,确凿的事实都能维护司马迁《史记》的权威性。反观《竹书纪年》,产生于三家分晋的战国魏国,而出现于司马氏篡权的晋,有些耐人寻味,所记载的舜篡位、伊尹僭越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
|
来自: xianfengdui111 > 《经营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