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刘向军 在人教社2019年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编者明确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要求。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虽然来得迟了一些,而且没能够在教材中鲜明地一以贯之。 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关于提问的具体要求,编者写得很好。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P15) “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P21)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P27) “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我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P31) 当我抄录下教材上的这些话语时,我仍然为之兴奋,这实在是一些令人激动不已的学习指导。 概括起来,上面这些关于提问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就是4句话:你提问了吗?你敢提问吗?你会提问吗?你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我之所以称教材上的这些要求是激动人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伟大的教学要求,是因为这些要求是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教学中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张,其中最具革命性的就是古已有之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提问能力,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 曾经看过这样的文章,说中国的小学生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得最多的是“今天在学校里学了什么”,而美国的小学生回家后父母问得最多的是“今天在学校里提了什么问题”。这一小点区别,恰是最根本的、最大的区别。“提出问题”,四年级《语文》上册旗帜鲜明地提出的这个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正是中国学校课堂上最缺乏的。 但同时,教材也有两点遗憾。 一是这样一个教学要求在教材中出现得太迟了。鼓励儿童提问题,指导儿童提问题,应该从幼儿园托班就开始,应该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想一想我们的儿童,哪一个孩子天生不就是一个提问题的专家呢?在他们的嘴上有无限个“为什么”,但是到了小学一年级之后,到了小学三年级之后,就逐渐消失了。日常的生活在儿童的眼中固然失去了它的新鲜性,而科学的生活也没能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儿童之所以逐渐丧失了提问的能力,与我们灌输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另一个遗憾是培养“提问能力”的教学要求没能够在教材中一以贯之地反复要求。这当然是教材编排的需求,因为还有太多的学习要求需要在课本的各章节里提出,没法把“提问能力”在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里重复提及。但问题也在这里,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在学习这一个单元的时候,把“提问能力”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而过了这个单元之后就把这个无比重要的教学目标抛之脑后了,而学生在漫长的灌输式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退化了这种能力。假如可能的话,我真心希望我们所有的教科书在每一页上都鲜明地写上这样的话:你提问了吗?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思考了吗? 当然,希望教材做这样的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只有父母和老师在儿童成长的每一天、在儿童学习的每一天始终要引导激发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享受思考的乐趣,让思考牢牢地成为他们贯穿一生的最重要的习惯。甚至,我想说我们所有学科的各类所谓学习能力都可以丧失,我们只需留下“提出问题”这一条能力就足够了。提问能力,这才是一切学习的牛鼻子,所谓的“问题驱动”其动力就在于提问。不会提问,事实上就不会学习,更不可能有真正深入的思考,而创造发明更无从谈起。 今天,你提问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2021.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