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之谜:利玛窦如何传播中西方文化?

 书鸿生 2021-11-21

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内,有座明朝时期的西方人墓,他是谁呢?在封闭的封建王朝,他如何能被万历皇帝允许赐予葬在中国?他又有哪些传奇经历?

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意大利人罗明坚来到中国从事传教活动,三年后,经他介绍的利玛窦来到了澳门。自此,利玛窦刻苦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身穿中国服装,与明朝官员交往,被人亲切的称为“利先生。”

利玛窦生于意大利的一个显赫家庭,从少年时代就进入当地的耶稣会学校学习,成为一名天主教的忠实教徒,十六岁时因成绩优秀,被选送到罗马学习法律,同时仍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研究哲学和神学,他兴趣广泛,兼学诸如天文、数学、地理等多种知识。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各地传教团体急于向亚洲地区宣传福音,由此积极组织传教会赴远东传教,利玛窦就是其中一员。利玛窦先到印度的果阿里住了四年,后被负责东方教务的视察员改派到中国开辟新的传教地,当时的晚明中国很少有西方文人涉足,历经一番长时间的航行后,利玛窦终于到达被葡萄牙强占的中国澳门地区,后随罗明坚一同来到广东肇庆。此时的大明王朝非常封闭,西方传教人士此前毫无进展。

面对全新的陌生环境,利玛窦开始也一筹莫展,经一番努力后,虽然得到当地几位官员的支持,可本土的士绅百姓们却极为抵触,他们经常会突然闯进神父的住地,任意打砸东西,哄笑他们。利玛窦经过仔细思索,决定采取一种迂回策略缓和人们对他的偏见,他开始用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庸》、《诗经》、《周易》等书中选取有关“帝”的雷同之处,把基督教义巧妙的融入中国古代经籍之中,这样再经宣传,就会使中国百姓容易接受。

万历十七年,利玛窦迁居到韶州,后到南京、南昌等地传教,他与中国官员广泛接触,畅谈本国政治、天文地理,渐渐受到许多京官的的仰慕,纷纷与之交往,其中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和他交往特别密切,后来彼此成为知交,还接受了利玛窦的洗礼,加入了天主教。

为了吸引中国人的目光,利玛窦向他们公开展示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把随身带来的地图、钟表、三棱镜、自鸣钟、圣母油画像等赠送给明朝官员,以便取得更多的支持。他深知,要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大力传播,就必须要取得明朝皇帝的批准和信任。经过不懈努力,利玛窦很快在肇庆建了中国第一座教堂,取得很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后,利玛窦把亲身研究的儒家学说巧妙糅入天主教义,撰写出一本《天主实义》书籍,该书一经问世,便在官员豪绅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学士叶向高看后,认为该书“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理”,评价极高,利玛窦因此被耶稣会推举为在华首任会长。受其影响,各地教徒日益增加,从他在接受肇庆第一个教徒开始,在前后近三十年里,教徒逐渐增加至两千多名。

万历二十九年一月,他来到大明都城北京,通过支持他的官员努力举荐,获得神宗的允许,向皇帝进献《万国全图》、天主圣母像和自鸣钟等贡物。东西送入后,却遭到朝廷礼部官员的反对,他们上疏神宗,说利玛窦学说荒谬,本人还私下结交官员,应立即遣送回国。但神宗皇帝却对利玛窦送上的奇特礼物所吸引,一时爱不释手,他将圣母像和《万国全图》挂在宫内,派人特意建造一座亭子挂上自鸣钟,并对利玛窦加以厚赏,许他居住在京都宣武门内,从此,耶稣会的神父们得以在北京开始传教活动。

利玛窦在传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让落后的晚明王朝大开眼界,如他和徐光启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中,系统地介绍了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理论,同时,他还向中国人介绍天体知识、解释了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并将亲手制作的浑天仪、地球仪供人们参观,在他的帮助下,李之藻还编著了《浑盖通宪圆说》一书,成为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天文学的科学著作。

利玛窦晚年,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把自己在中国传教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他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欧洲人身份,介绍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还记录下中国的土地特产,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等,这就是后来的那本《利玛窦札记》一书,通过这部书,他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西方。由此,他可以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万历皇帝特意命人在京城拨出一块墓地安葬他,至今仍长眠于阜成门外,自他以后,大量神学人士循着他传教的脚步,把西方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水利各种学术传播到古老的中国,扩展了中国人的眼界和思维,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这片理想中的乐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