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督教四传中国

 晋见人文 2022-03-24
据史料记载,基督教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第一次是在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聂斯托利派曾传入中国,史称景教。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殃及基督教,流传了210年的景教在中原绝迹。

著名的大秦景教碑

第二次是元朝,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景教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传到中国的其实还是聂斯托利派,在中国被称之为“也里可温教”“十字教”,是色目人和部分蒙古人信奉的宗教,故而地位颇高,并取得诸多特权,但流传不广。随着元朝的灭亡,兴盛一时的也里可温教也在中国销声匿迹。

浑源永安寺也里可温教脊刹
第三次是在16世纪的明清之际,罗马公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传入中国。传教士根据我国“敬天”的传统习惯,并借鉴中国文化“至高莫若天,至大莫若主”将所崇敬的神称为“天主”,因而译为“天主教”。1582年8月(明神宗万历十年),天主教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抵达澳门。他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融合作为传教方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至明末,耶稣会中国传教区已建立了13处传教会所,全国约有教徒15万人。清初,以耶稣会会士为主体的来华传教士基本上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方针。汤若望、南怀仁、徐日升等传教士在顺治、康熙两朝赢得信任,天主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18世纪初,教徒已达30万人,并有了中国主教和神父。随后,西班牙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也纷纷进入我国,他们有人反对利玛窦的传教方针,干涉中国教徒参加“敬孔”和“祭祖”仪式,于是,出现了天主教史上的“中国礼仪之争”。1700年起,论争发展成为教皇和清朝皇帝的公开冲突,该年康熙皇帝声明,敬孔祭祖乃中国习俗,不含宗教意义。1704年,教皇坚持严禁中国信徒行中国礼仪。1715年,教皇发布《从这日起》通谕,重申不准中国教徒行中国礼仪的前禁,违者与异端同罪。1720年,康熙为维护中国主权,下令禁止外国传教士在我国传教。随后的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也继续推行禁教政策。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重申1715年禁令,令传教士设法使中国教徒顺服教皇,清廷毫不退让,严禁传教,直至1842年。在清廷禁教后的100多年间,天主教徒人数锐减。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销有关中国礼仪的一切禁令。
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马礼逊到中国,他成为第一个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1830年,美国新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至1840年,在华传教士仅20余人,30余年中所收信徒不满百人。
第四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基督教的各个派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宗教扩张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19世纪中叶,大小教案不断发生,终于酿成规模空前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后,爱国的中国教徒为了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发起了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以及其后的本土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都教会继承了这种爱国传统,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会的本土化。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徒群体规模有了较快增长,1993年以来信教的基督徒占信徒总数的73.4%。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基督教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数估计为2305万人,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处。这只是官方教会的统计数字,对此各方认为并不确切,教界认为是1个亿,学界认为是7000到8000万的数据较为合理。但信教的大多数人还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所谓的四多:农民多、文盲多、妇女多、老人多。还有就是有些邪教组织披着基督教的外衣,宣传邪教,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强力地抵制。

太原板寺山后山圣母堂

电影驴得水取景地后山圣母堂

太原板寺山后山圣母堂

太原板寺山后山圣母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