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居巢、居廉:擅用撞水撞粉法(上)

 真友书屋 2021-11-22

居巢、居廉乃是岭南画派的先驱,吴少佳在《居巢、居廉与外销画关系初探》一文中说:“居巢最先创立了'居派’,后来居廉又不断地探索发展,逐渐在清代的绘画界崭露头角,形成自己独特的派系。”

居廉的父亲为一文人,其去世较早,于是居廉依靠党兄居巢生活,故在绘画风格上,居廉多受居巢影响。关于居巢的绘画风貌所本,牛克诚在《色彩的中国绘画》中称:“居巢(1811-1865年),字梅生,号梅巢,所居名'今夕庵’。广东番禺隔山乡人。工诗擅书画。其花卉草虫尽学恽寿平、沈铨,远宗宋人笔法及元人韵致。以造化为师,其花鸟草虫俱从写生中来,极尽形态。其没骨点写,概括而不失形似,而对禽鸟等的刻画精细而不板滞。”

Image

居巢《花间蝉鸣》绢本 设色 团扇面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花卉虫草,而其所本则为恽寿平和沈铨,同时也能上追到宋人手法,这些都能说明他的总体风格是细笔一路。

恽寿平最受后世称道者,乃是他那有着独特面目的没骨法,然这种画法并非恽寿平所独创,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亦载:“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云是圣善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房卧中物,或云太宗赐文和。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黄居宷等定为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秾丽生态以定品。”

Image

居巢《人物花鸟扇册》之一 广州美术馆藏

可见没骨法的发明人乃是徐崇嗣,但恽寿平发展和完善了这种绘画方式,并对常州画派影响巨大,比如他所强调的“天外之天,水中之水,笔中之笔,墨外之墨,非高人逸品,不能得之,不能知之”,这种说法受到后世研究者极大的夸赞,并且可见没骨法最讲笔墨关系。清代张式在《画谭》中亦强调用水用墨的重要性:“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对于水墨关系,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认为,中国画所运用的笔、墨、水概括了所有绘画要点:“皴、擦、钩、斫、丝、点六字,笔之能事也,藉色墨以助其气势精神。渲、染、烘、托四字,墨色之能事也,借笔力以助其色泽丰韵。万语千言,不外乎用笔用墨用水,六字尽之矣。”

Image

居巢《人物花鸟扇册》之二 广州美术馆藏

可见没骨画乃是在用水和用墨上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法,而“骨”其实就是中国画所强调的线条。对于“墨”字,则需要探其源方可得其意。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有如下层层解释:

在《说文》中与“湛”字互为转注,而“湛”又与“沈(沉)”为古今字;是则“没”又训为“全入于水”,而引申为“尽”、“无”之义。今天的“淹没”、“埋没”中的“没”字多少还保存它“全入于水”的古义。“没”的泛义则是“一种物体消失。隐没于另一种物体之中”,这“另一种物体”并不限于水。

Image

居巢《五福图轴》广东省博物馆

可见“没骨”可以理解为将骨没于水中,而以没骨法所绘的花鸟画,牛克诚又将其分为两种式样:“没骨体花鸟有两种样式,一是工笔积色的,一是写意敷色的。在当时,我们对这两种没骨花鸟样式的归纳与总结,只能通过画史上的相关记载进行推断,因为无论是积色没骨体的徐崇嗣、赵昌,还是敷色没骨体刘常,都没有特别标型的没骨体花鸟作品流传到今天。到明代,我们终于可以看到沈周、孙龙、周之冕等人的没骨花鸟真迹。只是,这些花鸟都是敷色体的,积色体没骨花鸟至明代也还是不见真迹,这种情形从清代开始便有了变化,因为在清初就出现了一位花鸟大画家恽寿平,他在画史上的形象是与'没骨体’花鸟密不可分的。他的没骨体花鸟不但有敷色体的,也有积色体的。而他的积色体没骨花鸟,也许应该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这一样式的花鸟作品。”

当然以上所谈的没骨之法,乃是以恽寿平的绘画技法为例而总结出者,居巢对此有继承,但他又融入了自己发明的独特技法,并且将这种技法传授给居廉,后来居廉广收弟子,故居派画法成为了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方式。

Image

居廉《富贵白头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居廉的师承,牛克诚在专著中说道:“居廉(1828-1904年),字士刚,号古泉、隔山老人。居巢堂弟。自幼学画于乃兄。道光间,吴人孟丽堂(觐乙)、宋藕塘(光宝)流寓广东,教授花卉。孟氏称续陈淳一路,用笔洒落:宋氏则以宋人双勾参以恽格没骨,写生逼真。'二居’亲炙于孟、宋而于藕塘用意最深。居廉中年被东莞张敬修延请于'可园’,作画数千。晚年回乡筑'十香园’和'啸月琴楼’,潜心作画。擅画花卉、翎毛,栽花叠石,畜禽养鱼,以供写生。其花鸟笔致工整、设色妍丽。'二居’又擅用撞水、撞粉法,色、墨显得流丽生动。”

“二居”最擅长的技法被称为撞水法和撞粉法,这种技法与恽寿平的没骨法有区别,陈少丰在《居巢和居廉》中说道:“居巢(1811-1865)居廉(1828-1904),广东番禺隔山乡(即今广州市河南区瑶头,与广州美术学院隔马路东西相对)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叔伯兄弟,也是师徒。居巢在花鸟画艺术上,远师恽寿平,近法流寓两广的江苏花鸟画家宋光宝(字耦塘,长洲人)和孟觐乙(字丽堂,阳湖人),而时追随居廉画风的画家遍布于粤中、闽南和桂东各地,被称为'居派’。他们的没骨法,与常见的恽寿平等人的没骨花卉有所不同,他们作画多用熟纸熟绢,于色彩点簇之外,兼用'撞水’、'撞粉’的方法,其艺术效果近似工笔设色,却更为自然微妙,没有雕琢刻画之迹。撞水之法常用于画叶片、枝干。即于叶片枝干颜色还很湿润的时候,用净笔蘸水从叶片枝干的向光面注入,水与颜色产生调和现象,而又将颜色向光面推挤,这样的效果,撞粉与撞水的道理相同,区别在于水中调有白粉,用于画花。”

Image

居廉《红花酢浆草》绢本 设色 册页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关于何为撞水法和撞粉法,居廉的弟子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中解释说:“古人画叶有钩勒而染色的,有以浓淡笔抹去的,有以花青来钩轮廓,然后以草绿水抹匀的。师写叶,则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外不匀的水渍,干后或深或浅,正所以见叶面之凹凸毕现,撞水的奥妙在此。”

从这段描绘可以感觉出所谓撞水乃是在未干的彩色画面上注入白水,使其产生特有的深浅变化,这种变化会呈现出凹凸之色,而其呈现出的画面则有如阳光照射之叶产生的阴阳向背。

Image

居廉《蔓茎堇菜》绢本 设色 册页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关于撞粉法,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一文中解释说:“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自宋院至南田时,用粉法皆系抹粉、挞粉,点粉、钩粉而已,未尝有撞粉法也。有之则始自梅生(藕塘虽有,而其法略异,惟烘粉一法,是他独到处)。吾师继之,即以粉撞入色中使粉浮于色面,于是润泽松化而有粉光了。在一花一瓣的当中不须著意染光阴,惟以浓淡厚薄的粉的本身为光阴。此与印象派专欲再现以色为光的结果暗合,且色中每有带一点粉的成份,尤以紫黄二色含量较多。有粉则其色显而不焦,又较和谐一点。世人但知吾师昆虫之美,不知其花卉之妙,绰约便娟,低扬拂舞,欲语欲笑,笔之所至,无不如意,乃为草虫之名所掩,抑又何也?梅生写蝶翅及主力的花,在当前的三两朵,于粉未干时,常以笔将画架起,使画面略为倾斜,则粉自聚于一端(师早年亦用此法)。午后其色即表出轻松浮润,如朝露未干一般。观其写开遍了烂漫的春花,便觉得有芬芳袭人的美感,那时真会使你心灵感到好似被春风陶醉一样,灵魂儿仿佛都卖与花里去了。”

高剑父说古人在绘画技巧上并无撞粉法,从宋代院画到恽寿平,他们都是抹粉、点粉等技法,都没有用过撞粉技法。高剑父明确地说,撞粉法的发明人就是居巢(居巢号梅生),而他的老师居廉继承了这种画法,并且将其进一步严谨化。高剑父认为经过细化的撞粉法,所绘出的画作与画廊绘画的透视法有一定暗合之处。

Image

居廉《牡丹双蝶图轴》江苏省美术馆藏

但是这种技法在运用上却很难把握,高剑父对此苦思冥想,后因偶然的一件事让他掌握了撞水法的秘诀:“余十三四岁时,就开始临居师的画,于撞水一法,日夜苦思,屡经试验,尚难体会。一夜大雨滂沱,帐席尽湿。那个蚊帐是'单料本钱’无可替换的老古董,只可听其自然——老天漏湿老天干罢了。次日清晨起来,张开眼睛一望,只见帐顶上一块一块的水渍,好似王洽云山万叠的泼墨画,每块当中皆现白色,而两边则赭墨色且积成一线条,俨如写枝叶的撞水法。这张孤本帐子早经千补百结,所以水渍特别的浓厚而显著。由是顿然悟到撞水画法,立刻起来濡毫伸纸,试验试验,居然心手相应,习得秘诀,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对于撞水和撞粉之法所表现出的特殊效果,林若熹在《解读传统》中总结说:“没骨画偶尔出现的撞水撞粉,更是被居巢、居廉发挥到极致。此法是先用笔画上墨及植物颜料,在未干时撞上水及粉色(指白粉及矿物颜料),干时墨及植物颜料被水及粉色挤到边缘,由于水而浅色的色相向周边深色相过渡及粉色向植物色、墨过渡,所自然形成的立体以及自然立体组合所形成的肌理,与西画求立体重肌理的因素吻合。从以上看来,撞水撞粉法被推上历史的舞台,像是一种必然,这话不好说,不过居氏的撞水撞粉竟在工写两极巅峰间逸然出世,是对于质材的深刻认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也正是后来岭南画派发展的必然点。”

那么撞水、撞粉法与传统的没骨法有着怎样的区别呢?林若熹认为:“没骨画写生的理性及卧笔写性的感性,是对工写两极的折中与调和。而撞水撞粉却是把两类不可调和的颜色,通过'撞’的方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撞水与撞粉的质不同,表现效果也不同。”

无论是撞粉还是撞水,其实关键在于一个“撞”字,因为用水法和用粉法古人都多有探讨,唯有“撞”字乃是居巢所发明。对于如何解释这个字,以及它对岭南画派的重要影响,林若熹在《没骨风:岭南画派的现代意义》中强调说:“撞水撞粉是把两类不可调和的颜色,通过'撞’的方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撞水与撞粉的质不同,表现效果也不同。岭南画派就是从物理质材角度找到了技法拓展的空间。而现代没骨则是从审美角度来试验物理材质。我们把岭南画派看作是现代没骨的转折点,是因为岭南画派,无论是从技法到质材,抑或是审美都有划时代的变化。其技法变化的原点是岭南画派之先师居氏的撞水撞粉法。从其技法始,改变质材应用范式,从而导致审美层面的变化。这种材质应用范式,除了以上所说的把两类不同质性的原料'撞’在一起。更为不可估量的是其冲破原本只有'染’、'写’的功用,使植物颜料具有非写性,矿物颜料具有非染性,这就是现代没骨的必要支撑。颜料应用方法的改变,同样是水的原因,水的主动发挥便使撞为泼,水的被动应用就有肌理和拓印。”

其实“二居”在绘画创作方面不仅仅是努力探索新技法,他们同样喜欢观察自然,写生乃是他们创作的基本课,居廉的弟子张逸在《居古泉先生传略》中称其师:“尝谓学画,必先名利胥忘,然后由临抚入手,有所得,则宜注重写生,由不似而至似,由似而不似,一旦豁然贯通,则能脱去古人窠臼矣。”

居廉跟弟子说学习绘画首先要淡薄名利心,之后从临摹入手,渐渐掌握技法后,则要注重写生,而后将临摹功底与写生观察结合在一起,渐渐领悟古人的笔法,最终超脱这种笔法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面目。

居廉本人的学画过程也正如其所言,邓尔雅在居廉所绘的《花卉石头》上写过这样一段题记:“居古泉为吾粤名画师梅生从弟,少特鲁钝,从梅生学画,梅生以为愚靳不之教,遂刻苦自励。蓄奇花异卉、珍虫怪鸟之属,一室周旋,日夕对写,故能得其神似。”

年少的居廉因为没有开悟,虽然跟随居巢学画,却长期难以入门,以至于让居巢觉得他不是当画家的料。可能居廉听到了居巢对他所下的这种断语,于是发奋苦练,而他的学习方式就是以自然为师,他搜集了许多奇花异草以及各种活的虫鸟,整天对着它们写生,经过刻苦的练习,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师。可见,写生对绘画创作有着何等的重要性。

Image

居廉《花卉》纸本 设色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剑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一文中写道:“师写昆虫时,每将昆虫以针插腹部,或蓄诸玻璃箱,对之描写。画毕则以类似剥制的方法,以针钉于另一玻璃箱内,一如今日的昆虫标本,仍时时观摩。复于豆棚瓜架,花间草上,细察昆虫的状态。当是时也,真有'不知草虫之为我耶,抑我之为草虫也’的哲学。”这段话表达出了居廉在写生时的用心,只是这种写生方式有些残忍。

“二居”所发明的技法对岭南画派影响巨大,在清末民初时期,当地很多画家都学习他们的画法,但这些人并没有认真的在写生上下功夫,故所学得者仅是皮毛。郑春兴在其主编的《中国名画品鉴》中说:“光绪末年,广东学'居派’画法的不少。由于学之者只是临摹,终日调脂弄粉,不知师法自然,一度产生萎靡不振的画风,所以有'居毒’之说。”但他同时也称:“实则不应归咎于二居。后传居廉画法的,有高剑父、高奇峰等。二高加以发展,在近代画坛上,成为有名的'岭南画派’。”

对于这一点,黄般若在《居巢的画法》中说:“清光绪末年,广东的画家,学居派的最多,一时风气所趋,画风益萎蘼不振,故有'居毒’之称!其实这不是二居的罪,只是学画者不从大处着想,既不师法自然,又不向大名家学习,终日调脂弄粉,撞粉撞色,真是舍本逐末,那能有所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