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教学理解决定教学行为

 凌宗伟 2021-11-23

【异史氏曰】在与不少校长、教师谈学校的教学改善时,我总是会跟他们分享这样的观点,少谈乃至不谈生源质量如何。因为一所学校的生源质量至少在现阶段(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可能是如今这个状况,弄不好还可能进一步下滑)是很难改变的。从学校层面讲,对不少教师需反复强调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一点教学难度,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群体的教学起点,如此,教学才可能具备针对性,提升有效性。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其他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取决于他们的教学理解,尤其是思维方式,这些往往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一些老师的教学看上去也是有章法的,但学生实际上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对这些章法是一知半解的。

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的有效回应。教师的教学理解很大程度上促成其对学生需求的回应。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教,很少甚至几乎不关注学生是否参与其中,无论自己讲得如何投入,学生也很难有所收获。因材施教,区别要求是一种回应式教学,一种从具体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理应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有的只需要提醒,有的可能需要具体的指导,有的则更多地需要鼓励,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则更多地是要督促……

因材施教,区别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预判本班不同群体乃至个体学生对某一具体内容、概念,乃至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程度,如此,才有可能找到相适应的教学起点,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依赖于教辅资料,乃至同步作业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从应试的角度看,一定量的训练固然能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如果简单地将课前预习或当堂预习理解为对照“学案”或者同步作业做练习的话,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这样的了无生趣的“预习”中逃离学习。预习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进入新的知识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需要教师用心设计的,即便是对照“学案”与同步作业边看教材边练习,也有个怎么看,怎么练的问题需要反复权衡,从具体的学生状况出发的提出不同的要球,采取不同的形式到,否则这样的预习,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丧失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