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天生就是“多元智能”的载体,你会用吗?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第一次家长会有感中,和你分享了我的第1次家长会收获,其中包括小朋友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日常安排,在教学理念部分,园长重点介绍了多元智能及其应用。为进一步了解,我阅读了这个理论创始人的相关书籍,在此分享一下读后感。
作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教授,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20世纪80年代,他负责了哈佛大学的一个名为“零点”的项目,而“多元智能模型”就是那个项目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也因此获得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在内全球20多所一流高等学府的各种荣誉学位,并被称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随后,“多元智能“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大面积推广,特别是在教育界,包括中国的很多幼儿园,中小学等。
本文会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什么是多元智能?具体是哪些智能?它们为什么入选?
2、判断智能入选的条件是什么?
3、多元智能理论如何应用?
1  智能的种类
1.1 什么是智能?
什么是智能?这也是一个听上去都懂,仔细一想又模糊的概念。加德纳的定义包含如下3个要点:

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或者说是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
智能源于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一种本能;
智能应该被用于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创造产品。

这个定义比较清晰,首先它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而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用来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后天才发展出来的,而是天生就有的。目前主流的的说法是有8种智能,如果按照作者书中的意思,目前为止应该有8.5种,因为第9种它不是特别确信,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1.2 最初的7种智能

在最初的时候,作者了7种主要的智能,它们分别是:

①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音乐主要的构成包括音高、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音乐智能指的是人们对这些要素的感知和表达的能力。书中提到,两个月大小的婴儿,够模仿母亲所唱的儿歌当中的音高和大致的旋律轮廓,而四个月的婴儿就能够模仿这些儿歌的节奏,而这些对应的就是音乐智能。

②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身体的感知和运动方面的能力,幼儿园的园长重点提到两类:身体的大动作,比如跑跳这些,生活当中,有的人天生的身体动作就比较协调和灵活;另一类是手部的精细动作,比如我们常说的心灵手巧。

③逻辑-数学智能
(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书中举了一个微生物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的案例,他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在20世纪2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玉米不结果的问题,当大家对于观察结果还很茫然的时候,他突然顿悟了,如泉涌一般快速地写出了数学计算和推导过程,并得到了完全正确的结果,事后他感到非常的惊讶,而这个就是逻辑_数学智能的体现。

④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语言有包含四个方面:音韵,句法,语义学和语用学,音韵指的是单词的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音乐作用,句法和语义比较好理解,而语用指的是语言的用途,语言智能表达的就是对这些方面的感受性。

这种能力也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早期的咿呀学语,2岁就会了像妈妈,小狗等这些单词,不久就能够形成单词串,并构成具有意义的短语,4~5岁儿童能够学会更复杂的语言技能,而这种技能是超过了任何计算机语言程序,研究也表明,语言很有可能很早就写在我们基因当中了。

⑤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最典型的可能就是我们对三维物体的感知和想象,或者在一个陌生城市,有的人走一遍的路,很快就能建立清晰的认识地图,而有的人可能走了很多遍,还是搞不清东南西北。

⑥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指的是能够留意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擅长观察别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它比较接近于我们所接触到的情商的概念。

⑦自我认知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通常指的是向外看,与之相对应,对内觉察的智能就被称为自我认知智能,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内心的活动,了解自己感情和情绪的变化。

1.3 新增的1.5

上面的7种智能是该理论建立时就确定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建议增加新的智能项目,如幽默智能,烹调智能等,甚至他的一个学生调侃的说:“我不会承认那些我缺乏的智能”。

他开始不以为意,但是后来有一件事情触动了他,在有一次演讲结束,一个著名的进化论权威恩斯特.迈尔挑战加德纳,认为他提出的7种智能无法解释查尔斯.达尔文。

加德纳接纳该看法,并开始考虑是否存在所谓的“博物学家智能”,指的是辨认某种动物或者植物是否是一种属性当中成员的能力,延伸一下,就是能不能区分一辆汽车不是其它的汽车,一双手套之间细微的差别,这让我想起了找茬儿游戏,而且这个智能通过了加德纳对智能的判断标准,这就构成了第8种智能。

还有0.5种是什么?他在很多场合,有人建议把“精神信仰智能”加入进去,但没有加德纳关于智能的判据,但他发现一个可能的新智能,“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的一种基本倾向,比较关心类似于像"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发现眼前的一切?”等这类问题,虽然它不是我们感官系统能够察觉出来的,但作者认为它比较接近一种新的智能,但他拿不准,所以权且将其称为0.5个智能。
2 入选依据是什么?
 
2.1 8个判据

上面提到8.5个智能,不知道你是否有一种感觉,这些定义都不是特别精确,而是些经验来做的判断,而入选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作者建立了8条判据,只有当同时满足它们,才能算是一种智能,不过,从描述中会发现,与其说是判据,不如说是8种迹象:

①判据1:从大脑的损伤看潜能的独立性

如果大脑受到了特定的破坏,而导致某一个能力的缺失,那么这种能力就可能是潜在的智能。

②判据2:白痴,天才超常的儿童以及其它异常个体的存在

比如我们看到《雨人》中的那个哥哥,看上去很呆傻,但是他的记忆能力超强。

③判据3:可加以识别的核心预算或一组运算

这是作者关于智能问题中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看是否存在一种或者是多种基本信息处理的操作以及机制,它能够处理特定的信息输入,比如音乐智能当中,核心能力是对音高的敏感性,而身体智能当中一个核心就是对他人运动的模仿的能力,而这些都是与人的神经机制有关的,也是处理特定,信息的一个操作。

④判据4:有独特的发展史和可定义的一种高水平的最终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智能,应该是有一部可以辨认的发展历史,正常人和天才了都会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发展史,而且我们要重点关注这种智能所占据的地位角色或者是环境,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都要经历从初始阶段到那些只有具备非凡天才的人身上,或者是经过了特殊训练的人上才能见到的高水平的能力,比如,就像运动一样,我们能够看到那种很笨拙的,也能够看到经过长期刻意练习的高水平的表演舞者或者是运动员,而这个让我看到了,我们能够对一些智能进行刻意的练习,从而提升它的表现

⑤判据5:有一个进化史或者可塑性

 现有智能的根源, 要追溯到我们这个生物物种几百万年的历,而且如果一种特定的智能是可塑的, 那人们一定能够指出包括多种能力在内的这种智能在进化之前是什么 样子。

⑥判据6:来自实验心理学的证据。

⑦判据7:来自心理测量学的证据。

⑦判据8:对符号系统编码的敏感性。

人类的许多知识表现和交流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而我们前面提到,智能其实就是信息的一种处理能力,那么它就和符号是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一个技能它应该是对应相应的符号系统,作者也指出,有可能正是因为人类天生存在这些技能或者智能,受到环境的支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

上面这8条是作者用来判断一个智能是否能入选“多元智能”依据,我们可能发现,这8条比较难记忆,但是从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是从心理学, 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等角度去筛选,尽可能做到有依据,且各智能是解耦的。
2.2 多元智能 VS 不同领域/行业

在定义这些智能的时候,作者发现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混淆,即智能和行业领域之间的区别,举个简单例子,有音乐智能,也有音乐行业,既有逻辑-数学智能,也有逻辑、数学、科学等领域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初。比如在音乐表演当中,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不仅要具备音乐智能,还需要身体动作的高难度协调,还需要人际智能,便于和合适的经纪人进行沟通,说不定还需要一定的自我认知的智能。
3 从理论到应用

作者刚提出该理论时,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理论的贡献者,而没有考虑别人如何应用,而且也认为这不是他的工作重点,就好像他生了一个小孩,他认为,小孩后来长成什么样,或者干什么事情,他不管,但后来有一个事件触动他,让他开始反思。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他的多元智能受到世界各地的推崇,在此期间,他收到来自澳大利亚一位同事的信,信中介绍了该理论的一个负面应用,因为有人基于此理论,列出不同人种和民族各自所拥有的智能种类,以及他们所缺少的智能种类,他认为这些材料严重的曲解了他所提出的教育哲学,于是他改变了对于理论和应用之间关系的看法,亲自给出了理论的使用方法和边界,我重点从教育和职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3.1 教育应用

作者发现他的理论被运用于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教育领域,所以在书中他重申了,关于教育学方面他理解的三个重要的理念。

3.1.1 教育理念

①以个人为中心
这种理念强调要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类似于"因材施教",他认为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去了解每个小孩不同的特性,为每个小孩创造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在这过程中,他认为有三个角色非常重要:

角色1:评估专家,他要尽可能的获得孩子的信息,并以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教师,孩子的父母,以及孩子自己;
角色2:学生和课程的中间人,他应该为学生挑选相匹配的课程和最佳的教学方法,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生,他评估方法可以是不一样;
角色3:学校跟社区联系人,任务是根据学生特定的智能轮廓,向学生以及学生的父母介绍社会需要,以及社会上可供选择的行业和职业。

我理解,对于这个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用来识别不同学生的智能轮廓,从而匹配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② 教育目标优先
作者在世界各地讲学,经常碰到别人介绍"多元智能教室"或"多元智能的学校"概念,他对此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多元智能的理论的确与教育有关,但它并不是教学的目标,教育应该有它自身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肯定不是多元智能,而且目前有很多的教育目标可供选择,比如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一个文明人,掌握事实和理论,全面思维等,在加德纳看来,如果没有教育目标,任何教育手段都会非常空洞。

在他交流中,有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他所说的话,他深表认同:"我的教育目标是x,当我的学生能够做到y的时候,我将知道我实现了这个目标,这就是我计划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的概念理论假说,或者主张来帮助实现这个教育目标"。作者认为这样的表述是比较清晰的,同时也是落地的。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顶级大学各自的特色和办学目标,有的学校就是为未来培养世界领袖,有的学校是冲着诺贝尔奖去的,而有的学校就是为了通过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目标很清楚,然后做到极致,就很好。

③关键概念的多重表达
关于教育目标,作者很认同其中的一个——对于若干重点的学科,应该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的状态。怎么样才才算是达到这样状态呢?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学生能够思考评论一个科学实验,能够根据历史的先例或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分析当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一个艺术品能够揭示他的魅力和他的创作风格等等。

而如何实现对于关键重点学科的理解呢?通过对学科当中关键的概念,在深度上不断探索的方式是比较容易实现。怎么样才算是深刻的探索?我理解,作者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和触类旁通。通俗地讲,当你学会一个理论方法,要能够用来解决对应的问题,并能将其迁移到表面不同,但本质相同的问题的上。

在这一点上,多元智能如何如何发挥作用?作者建议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让学生去接触和理解关键概念,比如通过语言的、逻辑的、甚至是音乐的角度切入,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思考和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因为是多个不同切入点,可以激活神经网络不同的群集,最后这些被激活的群体能够形成连接,就能够形成持久的心理表征。

书中没提,但是我发散一下,为什么基于多元智能的不同切入点,能够激活不同群集的神经网络?因为每个智能在提出的时候,都涉及到神经科学,我推测当不同智能点切入,会反向塑造我们这些神经网络。

心理表征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在刻意练习当中学到的,它指的是对于一个词汇或者说是一个表达的词语,你怎么理解他背后一整套的信息,比如当提到苹果的时候,你能够想到它的颜色,它的味道,它的产地,它的大小等等,而这些就是心理表征,对于一个知识点掌握强弱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词汇,背后的心理表征可能千差万别。

3.1.2 哈佛“光谱” VS 斯坦福“ 比内”
在参加家长会,包括读多元智能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怎么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倾向性?作者提到两种测试方式,一种是斯坦福—比内类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第二种是"多彩光谱项目",第二个就是作者团队在“零点项目”中提出的。

他特别强调了后者比前者好,有点“王婆卖瓜”的嫌疑,对于第一种测试,书中没有详细介绍,我也没有详细看过,但是文中指出后者主要优势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调查问卷的方式去识别,而是通过设计不同的场景,通过观察场景中小孩的互动方式,来判断智能倾向,书中给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如下图,可供参考:

3.2 职业应用
3.2.1 多元智能载体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说法——人是多元智能的载体,它想说我们每个人在8个智能方面都是具备的,只不过长短不一而已。同时,我们在职业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角色,那么这不禁让人联想,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智能之间是有什么样的关系?

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对应关系,但是给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推论,比如,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在社会性的商务业,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逻辑-数学智能在以数据为基础,以办公桌为中心的职业范畴当中比较重要;身体-动觉智能,博物学智能和空间智能,它们在以客观存在的真实物体为工作对象的职业中,不可或缺。

对于从事艺术类,科学研究类等需要想象和灵感的职业,需要语言智能,逻辑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的组合。

而这些告诉我们,虽然说职业和智能不是一一对应,但是它们的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且为了更好完成职业任务,很多时候是需要多种技能的组合。那么该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的组合呢?我们从智能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两个角度考虑。

3.2.2 智能结构

什么是智能结构?如果我们把8个智能的水平画成一张蜘蛛图,就能够发现它们有长有短,从而形成智能轮廓,这就是所谓的智能结构,作者提到了两种差异显著的结构:"激光式"和"探照灯式"。所谓激光式,指的是智能结构当中拥有1~2种超乎寻常的强项,它主导这个人的感知能力和职业选择,比如逻辑-数学智能特别强,像约翰.纳什和牛顿;与之相反,探照灯式的智能结构,多种智能相对均衡,这类人倾向于频繁地获取多个渠道不同种类信息,他们更多的可能会成为博学多识,设立广泛兴趣的通才性人物。

当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专精VS广博”,和前面的“激光VS探照灯”很像,但我觉得有一点细微的不同,某项智能非常强的人(激光),他有可能在很多领域(广博)都做得非常的出色,比如冯.诺依曼,希尔伯特.西蒙等,为什么?我认为这些领域很可能和某项或少数几项都是强相关的。

3.2.3 相互作用

上面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智能结构,而不同的智能结构之间会产生相互的作用效应,从而产生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和的结果,书中给出了三种常见的作用形式:瓶颈效应,补偿效应和催化效应。

①瓶颈效应
某一种智能限制了其他智能的运作,比如语言智能差,可能会影响人际智能的发展,比如一个人能够感知别人的情绪,但是没有办法有效的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最后使得人际智能无法促进人际的发展。对于这样的短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工具去改善它,虽然不可能把它变成长板,但是能降低对优势的影响,这个观点在上次家长会上, 园长也有提到。

②补偿效益
一种智能对另外一种智能的运用起到补充作用,比如有人空间智能比较差,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很难辨识方向,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他的人际智能很强,他很容易通过向别人问路找到路线,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谚语,"鼻子底下是大路”,当然现在有了百度地图,路都不用问了。

③ 催化效应
如果你是从事文学工作,音乐智能中对节奏的感知,可能帮助你提升文字的音韵感,促进文字创作。

这些效应递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至少有三种效应影响我们的发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瓶颈效应,提升补偿效应和催化效应,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4 总结

以上就是我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①智能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源自人的生理或心理本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
②目前的智能主要有8种,它们是通过8个判据筛选出来的,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③我们每个人是天生的多元智能载体,但智能结构可能不同,为了发挥最大效果,需要扬长避短,相互配合。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欢迎交流~
这篇比较长,如果你能够看完,说明你的确很有耐心,下一篇我们将重点围绕着音乐智能来进行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