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性思维7| 你有犯“稻草人”谬误吗?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上周末,我们如期开展了全员大会,创始人在介绍公司文化时,重点强调了做人做事要诚实正直,并用"靠谱指数"来评估他对一个人的信任程度。他说和他接触过的人,他赋予的靠谱指数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百分比,有些人是100%,他完全信任;有些人是50%,这个人的话要打对折;有些人是10%,最好就不要相信他。

如果你在别人眼中“靠谱指数”高,通常也意味着你的信用比较高,这样你做事情的成本就会比较低,甚至能享受到额外的好处,比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可以让诚信的人有更多的福利。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强调靠谱指数的重要性,或者如何培养靠谱指数,而是想说,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这样可能带来一种典型的谬误——因人废言或因人信言,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2016年,特斯拉汽车出现了一起装车事故,因为使用了它的辅助驾驶功能,于是媒体开始质疑该公司的技术,为了摆脱公关危机,特斯拉公司的CEO马斯克于是讲,特斯拉这起致命车祸出在自动驾驶功能使用了1.3亿英里之后,而美国平均行车0.93亿英里就出一次死亡事故,因此特斯拉的事故概率低于平均水平。

当你听到这里,你怎么看?你是相信马斯克的说法,还是质疑他?你的依据是什么?先不管他说的对与否,如果你因为是"马斯克"说的,就相信/不信,你就犯了“因人信言/废言”的谬误,而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你应该分析他提供的证据及其逻辑的合理性,并最后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在训练批判性思维中,我们会碰到各种谬误,我们这个“批判性思维”系列中也不会一一列举,本文重点介绍我认为比较常见,也是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比较常见的,分别是因人废言/信言谬误,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以及虚假两难谬误,并重点介绍“虚假两难”谬误。

1 因人废言/信言谬误

所谓因人废言或信言,就是依据某一个人的品性,选择相信他说的话,比如我们常常听过“谁谁谁说过……,所以我应该相信……”,“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他讲的话不要信……”,典型的还有“地域歧视”,或者是“相信权威”。

2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指的是,为了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使得对方更容易被攻击。为什么叫"稻草人”,因为它比真人更容易被击败。

比如你老婆说“你今天下午带一下娃吧”,为了反驳她,你可能会说“什么?又是我带?难道我天天带娃,不用工作,不用养家了”,这就是典型的稻草人谬误。

还有一个类似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在调查问卷。假设你问你去调查人们对于同性恋结婚合法性问题,可能有30%的人支持,30%反对,还有40%无所谓,你的解读方式可能就很有讲究,你可以说“只有30%的人支持,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其合法化”,也可以说“超过70%的人支持,所以我们应该推动”。这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常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故意突出某个局部和片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3 滑坡谬误

你可能听过"马掌钉的故事",因为一个马掌钉,铁钉丢了一个马掌,因为一个马掌,国王被俘虏,进而丢失了一场战役,因为这场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所以,就是一个马掌钉导致国家灭亡,我不知道故事真伪,但是感觉逻辑很奇葩。

而这就是我们想说的“滑坡谬误”,典型的情况是“ 如果允许X发生, Y就会随之出现”,但如果事实上没有理由表明“ X会导致 Y",前述判断 就是 错误 的。X 和 Y 可能 具有 某种 相似性或相关性, 但这 并不 意味着 他们 当中 的 一个 必然会 导致 另一个。比如摩尔(B. N. Moore) 在《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中讲了一个例子:

反对“ 手枪 管制” 的 人有 时 使用 滑坡 论证:“ 如果 出台 手枪 登记的法律, 就不 可避免 会规定, 一切 持枪 皆为 非法。” 如果 没有 理由认为 第一 部 法律 会 导致 第二 部 法律, 这个 论证 就是 谬误。

现实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个博士在毕业之前特别焦虑,为什么?他的“坡道”是这样的:如果我不能顺利毕业的话,就找不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娶不了媳妇,如果娶不了媳妇,那我就只能孤零零过一生,所以就会因为是否能顺利毕业而特别焦虑。这里的问题是什么?而实际上在每个环节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可能性,而这也是另一个谬误的重要原因——虚假两难谬误。

4 虚假两难谬误

所谓"虚假两难",就是把自己置于两种极端的选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它常常有两个子类——完美主义和划界谬误。

4.1 完美主义

你是否听常常听过这样的话"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这个人过往有过很多个“做到最好”的案例,否则很有可能成为“不做的借口”,比如有你在工作中可能碰到这样的情形,做一个事情需要资源和条件,有人就会说“现在条件和资源都不够,拿不到最理想和精确的结果,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做”,如果你问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他可能说“没有了,只能这么做。”,他完美地避开了要做的事,而且还不用承担责任。

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而NVH(噪声振动)性能开发中,工程师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不想改自己的零件,经常挑战,你能不能告诉我,改了之后100%就没有问题,如果是我就改,否则我不改。

4.2 划界谬误

在《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中介绍了一个例子,在洛杉矶,有4名洛杉矶警官殴打了一个叫做罗德尼.金的男子(50多下),但是警察却被判了无罪,为什么?因为其中有一个陪审团的成员他的论证如下:

把整个乱施暴力过程拆解来看,如果打 1下不算,而如果他是被打了50多下就算是“乱施暴力”,肯定其中有个临界点导致“乱施暴力”发生,你能找到这个点吗?如果你找不到,那么整个过程就不是“乱施暴力”,听上论证逻辑挺严谨,而猛然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

书中的解释是,“乱施暴力”的表达是含糊不清的,边界很模糊,在《高维度思考》中也提到,我们现实中边界是很模糊的,人们为了理解方便,需要分出很多类,而划出很多明确的边界,但在边界处很难处理。

在我的专业中,最相关的例子莫过于“声学包”材料的使用,为了降低车内噪声,我们常常需要使用声学材料,比如你看到的顶棚这些内饰件,他们常常有消除噪声效果,而在汽车内部还有很多,在项目开发中,经常会被碰到一个挑战叫做,"你能不能证明我这一小块吸音棉的作用是多大了?如果没效果,我就去掉了",听上去很有道理,如果你不能证明它的效果,那就是没效的呀,为什么要去做呢?但如果每一块吸音棉都按这个逻辑,最后车内噪声一定大打折扣,对此,原Tesla的NVH负责人Greg Goetchius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有机会我和你分享一下。

这就好比,跑步对身体的益处,你能告诉我今天跑步,会对我的身体产生什么明显影响吗?如果没有影响,我就不跑了。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你养成每周跑的习惯,在量合适的情况下,身体状况肯定比不跑要好。
总结

我们在思维中,常常有很多谬误,本文列举了其中常见的几种:人废言/信言谬误,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以及虚假两难谬误。我发现,它们有一些共性,就是容易把事情的影响范围放大,把不无关或者是相关的事情建立必然的联系,比如前面的因人废言,那就是把这个人本身的特性和他讲的事情说的话做对应;滑坡谬误则把可能的相关关系变成必然的因果联系。

而我认为这背后是人脑的一种权衡,因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归类和标签化处理,每个问题都仔细分析,代价太高了,而很多时候“靠谱指数”高的人,他的话大概率更可信。而反向来看,这就是“品牌”和"信用"的价值,当你的信用好的时候,别人和你协作就减少了验证成本,你做事情也相对更加顺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