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梁国政 ||林区情结(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1-11-24
 主编:非   


写了一本建场初期《为了忘却的纪念》书稿,儿时朋友,也是同一时间参加林场工作,后来任班长的老江邀约几位老同志,一是借林场建场50周年纪念日之机,将书稿拿回林场请大家提些修改意见。他说,既然写的是林场,干脆就在林场召开一次小范围“审稿座谈会”;二是时置金秋风和日丽,是林区景色最美最迷人季节,此时正好,于是便定了下来。
回趟“家”不易,那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那里有四名解放军战士在征粮剿匪中,将一腔热血洒在那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像母亲乳汁抚育我们成长。先烈英勇杀敌,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无论如何都该回去重温那段艰辛历程,回味火红年代难以忘怀的岁月,更有特殊意义。
其实老江说的“纪念日”,无非是个噱头,对林场思念,重温林区生活,看看当年亲手种下幼苗已成参天大树繁茂森林,才是真正目的。
光阴似箭,自那次回去后一晃五年。受老班长邀约,建场55周年五年前原班人马再次相约。
设在高县四烈乡的林场场部所在地,经高县贾村乡分道进入,再由南向北经一道长长的沟壑,从四烈乡、宜宾县凤仪乡,直通往云南盐津县滩头乡。沟壑深浅不一,两侧山高峻峭,土地贫脊,属云贵高原系边缘和川南断头山脉系。自古以来,老百姓俗称沟壑为高县槽、许堰槽,是川、滇交界的边远山区,场部设在两条山脉的中段。
这里又曾是南方丝之路骡马分支古道,因为历史原因,繁茂森林几乎毁损殆尽。继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源奇缺,自然灾害频发,残留着刀耕火种的陋习,农户多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生活条件艰苦。
1962年冬天,由10多人组成一攴先遣队,探营选点培育马尾松幼苗,从此拉开植树造林的序幕。
一年后,新招收数十名从学校毕业不久的营林工和管理人员,并正式挂牌宣告林场成立。在老红军、宜宾造纸厂副厂长兼林场场长薛和率领下,利用农闲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组成大军开始了大面积人工造林。在房无一间的穷山沟里,借住农家柴房屋檐,组织职工干打垒自建房舍,啃红薯、吃玉米饭、喝南瓜汤。凭着艰苦创业精神,到1972年止已营造马尾林2.7万亩,林地绵延百余平方公里。在刀耕火种原始农耕,“大办钢铁”滥伐森林中,铪山峦留下的累累创伤的土地上,林业工人却种下了希望与梦想。
通往云南的南丝古道上,山峦阔野因滥伐而倒在草丛沟壑的巨树,向人们倾诉那个令人啼笑皆非年代的悲哀,使人叹为观止的,却是满山遍野挥动银锄镰刀,车水马龙人欢马叫,再次让宁静、凄凉的山沟喧嚣起来。之后,留下了一片绿荫两条翠金玉带,留下了希望,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又一次踏上坎坷的小路。山路十八弯,除了山峦小道依稀可辩残留古道痕迹,昔日碎石路已被水泥路替代。改革开放使山里发生了惊人变化,我们像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那样强烈,那样纠结,那样动情。那缕思念土情结,将我们牵回艰苦岁月,勾起对老场长和朝夕相处辞世工友无限哀思。伫立在老场长离场时种下的那棵榕树苗旁,仰望已成遮天蔽日巨伞时,不禁心潮澎湃,感概万千。
信步宽敞水泥路面,微风拂面,两旁油樟林散发出阵阵幽香。抚模着亲手种下已成伟岸的樟林,树上记录着林业工人露宿风餐、艰苦创业金色年轮,镌刻着在大山走过的每一步脚印;有着与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伍一起成长,一起走向成熟的珍贵记录。
傍晚,步入九曲长廊、四周假山突立、涓涓细流之地,漫步其间,观荷塘月色,看鱼儿追逐嬉戏,虽不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观美景,却顿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在这里,同样领略江南美景的风采。历经半个世纪前仆后继,在千年古道,在昔日穷山沟,已经建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花园。
登上风波岭远眺,秋风习习,满山遍野层林尽染。“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给林区披上了一层迷人色彩。夕阳西下候鸟飞回家园,沟壑边缘水库一抹斜阳映照,将金辉洒在湖面。纵横阡陌田野上,新楼幢幢处处笑语欢歌,大山摆脱泥石流困挠,摆脱了贫困,不再将土地完全用于种植瓜果蔬菜粮食,名贵珍稀花卉,早已落户百姓家园。
徜徉铺满松针柔软松林小径,顿觉流光泻玉百里飞翠,凉风拂面芳香四溢清新可人。林涛低声吟唱,将世界定格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这就是林场,这就是我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梁国政,宜宾市人,市作协会员。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收入《文华杯全国小说征文选》《相约北京征文精品选》《那一片云》《蜀南新闻选》《山南圣地》《从这里进西藏》《我们的保护野生动物故事》《宜宾百科全书》《宜宾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