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CT正常解剖

 茶之缘q4ay1xg4 2021-11-24

心脏位于中纵隔内,胸骨及第2~6前肋后方。心脏大体上有三个面、两个缘:心脏前面,也称胸肋面,朝向左前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相当于第2-6前肋软骨的水平;心脏后面,主要为左心房构成,朝向右后方;心脏下面,即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朝向下后方。心脏左缘,主要为左心室,心尖指向左下方;右缘,上段为右心房,下段为右心室。心脏表面:房室沟,为心房和心室的分界;房间沟,为左右心房的分界;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

心脏CT 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心脏正面

1.左心室;2.升主动脉;3.右心室;4.右心房;5.肺动脉;6.右冠状动脉

心腔及房室瓣口解剖

1.右心房:形态似四方形,分为前方的右心耳部及后方的腔静脉窦部。右心房的内壁前、后两部以肌性隆起的界嵴为界。界嵴发出梳状肌延伸至右心耳内,呈网状。右心耳呈三角形,基底部宽大。上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的右上方,无瓣膜结构;下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右下方近房间隔处,开口处前缘有一半月形瓣膜。冠状静脉窦开口位于下腔静脉与右房室口之间、房室结后方约5mm处。

心脏CT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右心房

1.右心房耳部;2.右心房静脉窦部;3.上腔静脉;4.右心室;5.动脉圆锥;6.右冠状动脉

2.右心室:似三角形或是烧瓶状。右心室腔分为三部分:流入道、流出道(圆锥部)和窦部。以室上嵴为界,将流入道和流出道隔开,因此肺动脉瓣与三尖瓣无纤维性连接。流出道(圆锥部)上界为肺动脉瓣口,下界为室上嵴,其内壁光整。右心室乳头肌大致分为三组,其中前组乳头肌最为恒定和粗大,后组及隔侧乳头肌较细小。乳头肌顶部发出腱索附着于三尖瓣游离缘。右心室测量:右心室壁厚度约为左心室的1/3,心底部较厚,心尖部较薄,平均厚度约4mm。

心脏CT 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右心室

1.右心室流入道;2.右心室小梁部;3.右心室流出道;4.右房室瓣口;5.右心房;6.上腔静脉

3.左心房:左心耳位于左心房的左上方,为原始左心房退化而成。其形态大致分为四种:菜花状、鸡翅状、风向标状和仙人掌状。左心耳狭长,基底部窄,耳缘见锯齿状切迹。心房后部有肺静脉汇入。左心房壁平均厚度约为3mm。

心脏CT 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左心房

A.白箭头示左心房耳部,黑箭头示左心房体部;B.四个白箭头分别显示四支肺静脉

4.左心室:近似圆锥状,也分为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部。室壁肌小梁较右心室细腻。左心室有前、后两组乳头肌。左心室室壁厚度约为10mm。

心脏CT 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左心室

1.左心室流入道;2.左心室小梁部;3.左心室流出道;4.前组乳头肌;5.后组乳头肌;6.二尖瓣前叶;7.左心房;8.主动脉窦部;9.右心室流出道;10.室间隔

5.室间隔:将左、右心室隔开。室间隔分为膜部和肌部。

6.房间隔:为左、右心房之间的分界,房间隔右心房面有上、下腔静脉开口,左侧近中央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窝;除下缘外,周围有增厚的嵴缘。

心脏CT 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房室间隔

1.左心室;2.右心室;3.左心房;4.右心房;5.室间隔;6.房间隔;7.肺静脉

7.房室瓣:右房室瓣为三尖瓣,左房室瓣为二尖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分别为前瓣、后瓣和隔瓣三个瓣叶,前瓣最大,位于房室口与圆锥部之间;后瓣最小,位于右后侧;隔瓣大部分附着于室间隔,但其位置低于二尖瓣的附着部。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附着于二尖瓣环上,前瓣较大,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与主动脉左冠窦和无窦的一部分形成纤维性连接;后瓣较小,位于右后方。

心脏CT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1.二尖瓣口;2.三尖瓣口

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

1.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主要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窦,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窦。通常将冠状动脉人为定义为16个节段,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综合冠状动脉优势型的各种情况,定义为18个节段。

1)右冠状动脉(RCA):将RCA分成1~4段。RCA自主动脉右冠窦发出后,走行于右房室沟,以第一、二转折处为解剖标志,分成1~3段,在房室沟与后室间沟的交叉点附近分为后降支(RCA4段)和左室后支(RCA-PLV 16段)。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窦房结支、圆锥支、锐缘支和房室结支。右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房室结、左心室膈面或后壁一部分、左心室后组乳头肌一部分。

2)左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为5段,走行于肺动脉与左心耳之间,一般长度0.5~2cm,直径3~5mm,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前降支(LAD)为6~8段,和回旋支(LCX)为11~14段),有时可见中间支(RI),在两者间发出。窦房结动脉亦可发自左主干或回旋支近段。

3)前降支:自起始部至心尖部末梢分成三段,为6~8段。沿前室间沟向前下方走行,绕过心尖至膈面,止于后室间沟的下1/3处。它的主要分支有对角支,其中较粗大的第一、二对角支为9段、10段;左圆锥支、前间隔支。血液主要供应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2/3的心肌和二尖瓣前组乳头肌。

4)回旋支:与左主干呈直角发出,走行于左侧房室沟,多数情况下终止于左室侧缘,部分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回旋支亦可到达心脏膈面十字交叉处,并发出后降支(LCX-PDA,4段)和左室后支(LCX-PLV,16段)。回旋支分成近段(11段)、第一钝缘支(12段)、回旋支中段(13段)、第二钝缘支(14段)。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的大部、左心室后乳头肌大部及部分前乳头肌。回旋支沿途发出左心房支、房间隔前支、钝缘支。

心脏CTA显示冠状动脉

1.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2.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3.右冠状动脉远段(RCA3);4.右冠状动脉-后降支(RCA-PDA4);5.左主干(LM5);6.前降支近段(LAD6);7.前将支中段(LAD7);8.前降支远段(LAD8);9.对角支(D1);10.回旋支近段(LCX11);11.第一钝缘支(OM1);12.回旋支中段(LCX13)

2.冠状动脉分布类型

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右冠状动脉于心脏膈面越过后十字交叉,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绝大多数正常人属于此型(约占88%)。

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回旋支越过后十字交叉,延续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约占5%)。

均衡型: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各自发出一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约占7%)。

3.冠状静脉:冠状静脉的血液汇至冠状静脉窦后注入右心房。冠状静脉窦位于心包斜窦下缘心脏膈面的左侧房室沟内,长2~3cm。冠状静脉窦主要收集心脏浅静脉的血液。

心脏CT 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冠状静脉

1.冠状静脉窦;2.心中静脉;3.心大静脉;4.左室后静脉

心包

心包是一个双层纤维浆膜囊结构,分为浆膜层和纤维层,包裹于心脏及起自心脏的大血管根部表面,形态似圆锥状,底部附着于膈肌的中央区域。左心房后壁除外,整个心脏及其发出的大血管根部均有心包包裹。

心包纤维层位于外层,形成一个坚韧、烧瓶状的结缔组织囊。浆膜层则分为脏、壁两层,紧贴心脏和大血管根部表面的浆膜层为脏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壁层,紧贴纤维心包内面。脏、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内含15~50ml浆液。心包上方为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和上腔静脉;下方与膈肌中心腱紧密相连;前方借胸骨心包韧带与胸骨相连;后方与纵隔内主支气管、食管、降主动脉、奇静脉相隔。

心包反折处与大血管之间形成一些隐窝,主要包括①心包上隐窝:为心包的向上延伸,沿着主动脉弓向上至第2肋骨与胸骨的交汇处水平;②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后方,其背面为上腔静脉、左心房及右肺动脉;③心包斜窦:位于两侧上、下肺静脉之间,下腔静脉左侧,左心房后面,食管及主动脉前面的腔隙;④心包前下窦:心包壁层前部和下部移行处所夹的腔,心包积液先积聚于此。

资料来源:

《中华影像医学·心血管系统卷》(第2版)

主  编:金征宇  吕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