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脆弱:一项30年心理学研究的解释

 长沙7喜 2021-11-24
图片

父母对于事件发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最终构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


文 / 伏太因
编 / 伏太因

在2020年有关部门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搜集了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 理由有父母离异、被家长批评、被同学欺负、 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成绩不理想……

每个借口都不足以成为与这个世界诀别的理由,却正是这些理由,成了压垮孩子 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们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对生命如此悲观?我们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到不堪一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图片

01  不易察觉的悲观思维

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花了30年时间、追踪了50万人,凭借大量案例作为基础,发现了父母养育过程中被忽略的秘密——

大部分在学习和生活上问题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孩子与挫折感为伴,以隐秘的、不易被察觉的“悲观思维”方式,面对学习和生活的逻辑,

而所谓的“悲观情绪”,不过是常态生活中较容易被人识别的外在情绪样态,根源在于“悲观思维”。

图片

比如小孩学习踩自行车。

刚刚学习骑车的孩子,总是一遍遍地失败、一遍遍摔倒。这时,作为养育者,妈妈的表现一般分两种:

一是看孩子总摔,妈妈心疼:

“来,休息一会儿吧,你的平衡能力真不行,我小时候也是这样。”

二是妈妈伸出手帮助孩子寻找稳定感,同时给与孩子正向肯定:

“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争取晚一点儿掉下去。”
“宝贝你太能干了,能骑两下了!”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孩子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状况,但最终会通过一遍遍的失败,获得成功体验。

而更大的价值是,孩子在一遍遍摔倒过程中,渐渐寻到不偏不倚的“稳定感”,通 过独轮车这种运动放大成长价值的动能,逐渐形成“失败—失败—最终成功”的心智体验。

图片

02  你的说话风格,比你想象的要更重要

很多父母都会在一个问题上走向误区:

是父母心疼孩子带来的父母的“感觉满意”,即情感上的愉悦更重要;

还是孩子能够独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我能行”“我表现出色”,实现“表现满意”,即实现孩子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的自我暗示更重要?

这中间的巨大差异,正是教育发生时候内在隐秘的“失之毫厘”,从而产生的外在样态上呈现的“谬之千里”

在养育过程中,想要形成孩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在于家长的解释风格。所 谓“解释风格”,说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

孩子对待事物的看法,就是儿时通 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的。父母对于事件发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最终构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

例如,没有电梯,需要爬10楼。

思维正向的妈妈会说:

“太好了,我们已经来到5楼了!”

而思维负向的妈妈会说:

“太糟了,都要累死了,只爬到5楼。”

03  写在最后

负向思维产生的悲观解释,总是自带阴雨天。

在这样的表达力,所有遇到的困境都会被解释为是永久性(永远这样)、普遍性(总是这样)、个人能力无法改变(我做不到)。

思维正向父母的孩子在面临挑战时,会用乐观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付出耐心,同时勇于尝试、采取积极行动,要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所谓的失败,不过是暂时没成功。

同样的,拥有积极思维方式的父母会在事情大功告成后,通过正确的方式强化孩子 的成功体验,从而让孩子加持更多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强调的:“对孩子的积极解释会导致其乐观,对孩子悲观的解释会导致其悲观。”

图片

这个过程不显性,不容易达成。需要持续关注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秉持正向且温暖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积极看待事物的必要性,引导孩子反击消极情绪,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

只有通过家长的长期实践,才能让其熟练内化为遭遇困境时自我赋能的套路,为孩子锤炼出受用终身的“思维武器”,习得真正的强大与乐观。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当屡屡面对无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评价时,人们会试图放弃,屈服于现状。

孩子受父母影响深远。

父母如果是个悲观主义者,对生活和自身充满了抱怨和怀疑,那么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一言一行,会渗透在每一次日常无意识的“言传身教”中,复制后成为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留下了阴霾底色,成为终身的“心理习惯”。

文章来源于心知岛,作者伏太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