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尔登湖》:从超验主义、生态伦理,剖析散文魅力

 时宝官 2021-11-27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作者自从1845年到1874年期间独居瓦尔登湖畔时候的思考和见闻。这本书共由18个章节组成,以“回归自然”这个主题贯穿全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由于当时的美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人们流行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风潮,梭罗写这本书为了将人们唤醒,从物质和欲望世界回归到自然与精神的殿堂。

《瓦尔登湖》刚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像《老人与海》一样,立刻受到追捧。但过了近一百年以后,却成为风靡全美的经典必读书籍,甚至在我国也是非常流行。2016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刚考上清华的学生邮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把《瓦尔登湖》邮寄到每个清华学子手中。在我看来,《瓦尔登湖》是一部披着散文外衣,内核却是阐述梭罗本人的超验主义和生态伦理的作品。

文章图片1

梭罗的“超验主义”主张放弃不必要的物质追求,在自然中体验存在和灵性增长

1.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又称超验论,虽然它在美国非常流行但它并非美国本土语言词汇,而是借用于康德哲学体系。超验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并且以哲学思想为底蕴。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便是超验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曾说:“世界将其身缩小成一滴露水。”这有点像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梭罗是爱默生的学生,他继承与发扬了老师爱默生的理论,但他认为人应该舍弃不必要的物质和欲望,将更精力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灵性的增长上。

文章图片2

梭罗

2.梭罗认为减少物欲,才能走进自然,增长灵性

梭罗的“超验主义”放到今天,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做“断舍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

身处文明的我们其实应该到荒蛮的边疆去生活,才能更好地了解到什么是生活必需品,和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获得这些必需品。

这两年的经验让我明白两个道理:哪怕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获取必须的食物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吃的东西可以像动物那么简单,而且还能保持健康和强壮。

我看今天的英国就像个糟老头子,明明在外旅行,却携带着大量行李,那是持家下来多年积累的玩意,他没有勇气将其烧掉,于是乎就拖着大皮箱、小皮箱、薄板箱和包裹。至少把前三种扔掉吧。

梭罗本人完完全全就是超验主义的践行者。他问朋友借了一把斧头,便独自一人去到瓦尔登湖畔砍树种房子,自己种植农作物,他拒绝接受别人送他的地毯因为觉得自己用不上。生活上,他把最少的开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详细记载了他自己前八个月的生活,一共花费了61元9角9分7厘5毫;而他又兼职净赚36元7角8分。完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类证明,我们不需要奢侈品 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依旧可以获得健康,内心充盈。正如他说:“信念和经验,让我深深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差事,而是欢快的愉悦。”

梭罗所主张的“朴素的物质生活,愉快的精神享受”正符合我们当今流行的“断舍离”观念。“断舍离”顾名思义,就是断绝不必要的东西进入自己家中;舍弃家里用不上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好让自己身心都处于自由的状态。这是一种动禅,是教会人们专断欲望,脱离执念的哲修。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从物质的欲望中抽离出来,我们才有时间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当下的幸福。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德芬说:“有时候,你不放弃一些眼前的既利益,而愿意顺从自己的内心的话,可能会失去更多更美的风景。”比如周末你放弃一直和家人计划的出去踏青,而一如既往地选择加班,那么你不仅失去了和家人相聚的美好时光,还有可能因为过度加班陪上身体健康,简直得不偿失。

文章图片3

宗白华曾在《歌德之人生启示录》中这么说到:宇宙间含有创造一切的定律与形式,这就是宇宙法则。梭罗认为:“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法则也变得简单。” 只有我们降低物质的欲望,通过走进大自然去净化我们的灵魂;当我们拥有洁净高远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宇宙法则。

梭罗的生态伦理观主认为:大自然既是“生命共同体”,又是“人类精神的医生”

生态伦理,指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的活动。它针对的是通常情况下,人们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当今生态伦理学派大师,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理论,他认为:“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即“普遍共生”或“自我实现”,人类应该让“共生现象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伦理”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而梭罗是生活在在19世纪的人。当“生态伦理”这个概念被大众普遍接受,到20世纪40年代梭罗的《瓦尔登湖》突然就火了。人们惊奇地才发现,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本描述一个人走进大自然过着“断舍离”的生活,更是一本包含了当今时代主题——生态伦理思想的书。

1.大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他曾这么写道:

有人问我对那些热衷于打猎的少年,有何看法,我也是这么回答的,我相信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很快就会厌倦打猎。度过不懂思考的童年之后,没有人会残忍地杀害任何动物,因为动物和他一样,也有生存的权利。

渔夫、猎人、樵子等生活在原野上和森林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在劳动之余对大自然的观察,要比哲学家甚至诗人更加可靠,因为后者的观察往往带着先入之见。大自然并不惮于将其自身呈现给他们。游客到了草原自然成为猎人,到了密西西比河和哥伦比亚河上游便学会了设陷阱捕兽,到了有许多瀑布的圣玛利河则变成了渔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梭罗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既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要懂得欣赏它;也要怀着开放与谦卑的心态走进大自然,因为人在大自然里可以学到很多真正有用的经验。

文章图片4

正如布莱恩特说:“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梭罗正是因为自己的超验主义行为,让他在大自然中获取了灵感,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这个观点。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广阔而平等的共同体,是一个宇宙的血缘家庭他这么描述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丘鹬发现了我,于是离开了那些幼鸟,做出歪歪扭扭的样子,试图引开我的注意力别去骚扰她的孩子。红松鼠,从最近的枝头溜下来,表现的特别亲热和好奇。

只要在森林里某些迷人的地方坐的足够久,那里所有居民都会轮流前来展示自己。

或许我们可以把在河水中的硅质视为骨骼系统,而更精细的泥土和有机物则是肌肉或者细胞组织。人不就是一堆柔软的粘土吗?人类的指尖不过是凝结的水滴。手指和脚趾是流泻到极限的身体流质。

梭罗用如此形象生动语言描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美好画面以及人与大自然一体化的关系。在他眼里的“生命共同体”是“爱的共同体”。他认为糜鼠是他的兄弟;臭鼬是一个慢吞吞性格的人;斑鸠是“我时代的人和我的邻居”;康得科的植物是“和他住在一起的居民”;甚至“星星也是我的亲密伙伴”。在梭罗看来,大自然存在的一切都是与“我”共同存在的,是没有等级和制度的。他甚至说:“大自然啊,是我们共同的母亲。”表面看上去是赞美大自然的无私与爱,实则上说大自然对所有生物的爱,犹如一位母亲爱着她亲生的孩子,一视同仁,毫无分别。

文章图片5

2.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精神医生

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因此大自然与人类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它可以治愈全人类内心的伤。当我们将自己全身心沐浴在在大自然的怀里,我们的精神将会得到提升,内心感到丰盈充实,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正如梭罗在《孤寂》这一篇散文(《瓦尔登湖》第六章)这么说:“我从大自然里回来,踏访了她的部分领土,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有时候我深切地感受到,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 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哪怕对可怜的厌世者和最忧郁的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不会为任何事情感到忧伤。

黛青塔娜曾说:“大自然的神性超越了人类的宗教。”它能带来的精神力量往往是巨大的。在《海蒂与爷爷》中,本来不能走路的富家女克拉拉在来到阿尔卑斯山后,她神奇地恢复了行走能力。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曾说:“大自然治病,医生只是助手。”

《瓦尔登湖》这篇散文不仅仅是梭罗介绍自己住在瓦尔登湖畔时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更传达出梭罗本人关于大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人类精神医生”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呼吁我们当代人:应该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要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保持自己不变的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