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读懂稻盛和夫,先要读懂王阳明

 伟天英 2021-11-27

稻盛经营学早已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稻盛和夫不仅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神',在中国更被众多企业家拥趸神话。稻盛和夫到底神在哪里呢?

如同其他企业咨询课程一样,很多企业家学习稻盛经营学,都是从一个'功利'的心态开始的,希望通过稻盛经营学的导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他们往往是通过'阿米巴'了解稻盛和夫的,什么是'阿米巴'呢?

为了拉平本文的阅读门槛,有必要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阿米巴经营'。

粗浅来说,'阿米巴'就是小组织的独立经营核算。当企业较大时,部门人员众多,企业经营成本利润核算不对普通员工透明,企业经营的整体压力不被员工了解,员工自然就会产生吃大锅饭的心态。反正这么大的公司,经营好坏与我关系不大,旱涝保收自然就让员工感觉很多事情事不关己,甚至滋生滥竽充数。

很明显,这是很多企业的问题所在,是企业人效低、内耗大的原因。而'阿米巴'采用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将大部门拆小,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织,被称为一个'阿米巴',这个'阿米巴'无论多小,都独立核算成本、费用、利润。

这样一来,每一个'阿米巴'都相当于一个小公司,既然每个'阿米巴'的成员很少,自然他们就会关注自己这个小组织的成本效益,对待'阿米巴'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全员参与经营,所有人都一条心,员工责任心自然也就提升了。

如果把公司内所有的部门都拆解成小'阿米巴',然后再把一个个小阿米巴汇总成大阿米巴,小独立核算变成大独立核算,一层一层直到整个公司,整个企业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所有员工就都从'打工人'升级成了'经营者',人效能不提高吗?

理想是这样的,理论上来说也是可行的。但是,独立核算体系并非是稻盛和夫的原创,在没有'阿米巴'之前,各种各样的独立核算管理方法也早有很多种,很多企业的落地效果也并不好。事实上,很多本着通过'阿米巴经营'来直接对企业产生直接效益提升这种'功利'心态的企业家,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铩羽而归,对稻盛经营学是否管用也产生了怀疑。问题真的出在'阿米巴'上吗?独立核算真的不管用吗?

或者说,稻盛和夫的神真的是体现在'阿米巴经营'上吗?

在我看来,与其把稻盛和夫当做一个企业家,不如把他当做一个哲学家。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面,相比西方管理学大师们,例如德鲁克、杰克韦尔奇、迈克尔波特等,并没有什么世界级的大作。真正让稻盛和夫神话的反而是他的哲学思想,而他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则一脉相承(稻盛和夫本人也是这样宣称的),尤其传承了阳明心学。因此,很多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学的企业家,同时也是王阳明的拥趸。

稻盛和夫和王阳明,两个相差几百年的人,一个日本现代企业家,一个中国明朝军事家,究竟有什么异同?

文章图片1

稻盛和夫

首先看看成就方面。稻盛和夫原本是一个技术人员,研究精密陶瓷技术。后来白手起家,创立了京东陶瓷公司(京瓷),并发展成了世界500强。这还不算什么,毕竟是老本行嘛。但后来他又创立了一家电信公司KDDI(第二电电),然后这家公司也成了世界500强。精密陶瓷和电信,风马牛不相及呀,这就让人很佩服了。而他在78岁高龄时,又被日本政府邀请拯救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日航),这又是一个与前两个公司完全不同类型的企业。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只用了短短一年就让日航扭亏为盈,利润率实现了公司创立以来的新高。这些故事被稻盛的粉丝们津津乐道,也成为了'阿米巴经营'适合'所有类型企业'的铁证。

文章图片2

王阳明

在让我们看看王阳明的成就。王阳明并不是武状元,也没有习过武。但他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解决了官府十几年无法搞定的南赣匪患叛乱。然后,他又以43天的惊人速度,把宁王朱宸濠叛乱平定。这个宁王的实力如何呢?如果说富可敌国,可能大家没啥概念。但相信大家知道清初的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花了17年才平叛。一场实力相当的较量,王阳明却只花了43天。而后,在王阳明的晚年,在严重的肺病侵害下(很有可能是肺结核转化肺癌),又远征广西,平定了广西叛乱并担任两广总督,直到被病痛折磨,在返乡途中去世。

虽然一个是经营企业,一个是领兵打仗,但这两个人的成就是不是有些相似?都是短时间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是偶然的吗?王阳明那时候可不懂什么'阿米巴经营',那他们的秘诀是什么?

稻盛和夫推崇'以心为本的经营',认为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是人心,但最可靠的也是人心。人心会变,而人性不会变。只要内求人心,沿着人心去做事,事情就会成功。

王阳明则创立了'阳明心学',心学相对理学而言,主张'心即理',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的觉悟都是由自己的心产生,就是所谓的'良知'。

由此可见,无论是稻盛和夫还是王阳明,他们都相信'心是一切的本源'。用西方哲学的观点来说,他们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既然他们都相信人心是本源,那么如何去探寻这个本源呢?这个本源究竟在哪里呢?这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来看看稻盛和夫和王阳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稻盛和夫认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成功的最核心关键,而不是能力和努力程度。能力差或者不努力,最多只会让人停滞不前,而如果人的思维方式不对,则会让人不进反退。所以,稻盛和夫说,拓展经营的一切原点首先是'提升心性',而'提升心性'总结起来就是参透一句话,即'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句话经常被错写成'作为人,何为正确?',一字之差,相差很大。何谓正确,问的是'正确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而何为正确,问的是'如何做才能正确?',是个功利的问题。'作为人,何谓正确?'的核心是搞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而不是怎么做才正确,这就是稻盛哲学中的人生观问题。

再来看王阳明呢。王阳明既然相信'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那么王阳明自然认为世界的本源就在自己的心中。我们假设人性本善,那么当人性回归自己的本源时,人就都是善的,即所谓'良知'。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恶,都是因为私欲遮蔽了自己的良知。所以,人的一生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揭开遮蔽良知的私欲,这个过程就被称为'致良知'。当'致良知'达到极致时,人就称为圣人了。所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潜力,是否能够成为圣人也不在于外求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能够彻底去除内心的私欲。

从上面稻盛和夫和王阳明的观点来看,两者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稻盛和夫的'作为人,何谓正确?',如果真的有某个答案的话,这个答案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当你不断的去除私欲,就能不断的回归良知的本源,也就不断的接近'正确'。所以,何谓正确?致良知就是正确。

'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稻盛和夫也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利他',稻盛经营学也被称为'利他的经营哲学',甚至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去做利他的事情。

'利他'的对立面就是'利己',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够达到'利他'的境界,是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困难呢?因为人难以抗拒财富、地位、名誉、美色的诱惑,这不就是私欲吗?欲望的达成能够给人巨大的满足感,而追逐欲望的过程则是痛苦的,欲望达成后则会产生更大的欲望,满足感是短暂的,焦虑感是永久的,所以,欲望是万恶之源。

稻盛和夫认为,本着利己的心态去经营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利己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成功,但不会为企业带来永久的幸福,也就是说,利己的企业有可能短暂辉煌,但不会基业长青。真正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本着利他的心态,这样的企业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成功,并且基业长青。

为什么会'不知不觉'走向成功?因为当你利他时,你就踩在了'规律'的节拍上。用稻盛和夫的话来说,这叫做'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则叫做'顺应天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用王阳明的观点来说,就是'良知'。天道不在外,而在人的心中,当你能够去除私欲遮蔽,按照良知指引做事情时,你就不自觉地踩在天道上。即便你暂时经历坎坷,但规律会把你自然地导向成功,那只是早早晚晚的事情,在天道的加持下,想不成功都不行。

'致良知'的直接表象,就是'利他'。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按照自己良知指引所做的事情,都是善事。举一个曾经举过的例子,当你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路上晕倒,你要不要去扶?你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去扶,因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这就是你内心的第一念,第一念就是'良知'。要是你真这么做了,那就是'利他'了。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扶,因为你会想'扶了可能会给自己找麻烦',这就是私欲,私欲往往出现在第二念。当你的私欲遮蔽了良知,你无法按照良知指引去遵从第一念做事,你就被私欲控制了,就成了一个利己的人。这样的话,你作为一个本性为善的人,这还可以谓之为正确吗?

所以,王阳明用'致良知'回答了稻盛和夫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和夫提出的'利他',则以'致良知'为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充分体现出了,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

既然稻盛哲学和阳明心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呢?

稻盛和夫提出'工作是最好的修炼道场',这自然就将有些'虚'的哲学逐步'实在'起来,也就是说,稻盛哲学最终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光是空想是不行的,只有结合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磨炼,才能不断地'提高心性',企业才能'拓展经营'。

无独有偶,王阳明也非常厌恶空想。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断地解释心学与枯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心学不仅要求'致良知',还要求'事上练'。只学习,不实践,是一种逃避。先学习,后实践,也不对,因为天下的知识太多,你学不过来。你真正的知识是你自己的内心,而挖掘内心良知的唯一方法则是实践,在事情上不断地磨炼自己,这就是心学的'知行合一'

很明显,无论是稻盛和夫还是王阳明,都强调实践的意义。他们强调的不是浅薄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是'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是同时进行,思考的过程必须伴随着实践的进行,实践的过程必须伴随着思考的升华。

文章图片3

稻盛哲学(红)与阳明心学(蓝)关系图

无论是把工作当作修炼道场,还是'事上练',当我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与事,就难免会让自己的心重新被私欲蒙蔽。当你看到名誉、财富、地位、美女时,你很难没有任何反应。这时候,阳明心学要求你'不动心',做到居功不傲,宠辱不惊,财色不动,就是不断地致良知。

你肯定会发现,这是很困难做到的呀。当你发现财富、名誉、美女并没有随着自己的欲望而来到自己的身边,你就会产生焦虑,烦恼。所以,稻盛和夫用六项精进的最后一条告诉你'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又一次的,王阳明用'不动心'来明确了稻盛和夫所说的'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究竟该怎么做。这依然很困难,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是人一生要不断做到的,而稻盛和夫则把'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一生所探寻的本源。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提升心性'的一生。

说了这么多,这与稻盛和夫能够成为经营之神,王阳明能够战无不胜,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无论是经营还是打仗,都是人来完成的。团队也好,军队也好,都是人的组织。稻盛和夫主张'以心为本的经营',抓住人心就是抓住了人,掌握了人心就是把最不可靠的东西变成最可靠的东西。要想抓住人心,就要首先自己先利他,再让员工利他,最终整个团队都理解了'作为人,何谓正确?',人人都能'致良知',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集体。本质已然如此,这时候再去实行'阿米巴经营',那就只是经营的'表象'了。

可想而知,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是单纯地把'阿米巴经营'当做一种管理技术,以制度化的方式去在企业实行,那么稻盛经营学并不一定比其他管理学更好用。只有理解了'阿米巴'背后的哲学理论,才有可能落地'阿米巴'。甚至可以说,如果充分理解了稻盛哲学和阳明心学,并把它渗入骨髓,无论你是用'阿米巴',还是德鲁克、韦尔奇的管理学,都能成功。所以,与其说稻盛和夫是管理学家,不如说稻盛和夫是一位哲学家。

简单地总结一下(红色是稻盛哲学,蓝色是阳明心学):

  • 要做到'以心为本的经营',首先就要理解'心即理',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作为人,何谓正确?'的答案,就是不断地'致良知'
  • 只有人先'致良知',企业才能做到'利他'
  • '利他'是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的一生就要不断地'致良知',所以人的一生都在'提升心性'的路上,企业才有可能'拓展经营'
  • 在人生的路上,'工作就是最好的修炼道场',因为'致良知'的同时要'事上练',这就是'知行合一'
  • 当我们挑战自己的欲望底线时,我们要做到'不动心',也就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 不断的做到上面这些,我们就距离'存天理,灭人欲'更近了一步,也就不断的接近'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相对于稻盛和夫和王阳明的成就,他们的神话,其实是一个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神话。他们都从来不会谈什么宏大的战略,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能够遵循自己内心本源做事,能够去除自己的欲望遮蔽,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你就踩在了天道规律的节拍上,人人就可以成为神。

这就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