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王金山||西施未必真“胸闷”(科普故事)

 望安山文学 2021-11-30
    主编:非   


春秋战国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垂涎。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然而,西施却患有“胸闷、胸痛”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长吁短叹,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大有“人见不行,鸟见不飞”之态势。
呀,好病态美哟!
此时,同乡有一位很丑的女子名叫东施,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竟赢得那么多人的怜爱和追慕,当即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唉声叹气,病恹恹地在村里走来走去,结果人见人让,人见人躲,实在躲不过去的,便不怀好意或口是心非地讪笑几声,甚至冷冷地讥刺、嘲讽、数落。
原来,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折腰以及长吁短叹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很美,去简单模仿结果反被人讥笑,也成了千古笑柄。
这就是“东施效颦”典故的来历。

 

解析

 

那么,西施当时的“胸闷、胸痛”毛病,在如今究竟指的是什么毛病?有的报刊载文说西施患的是冠心病,即心绞痛发作时,就皱眉蹙额、手捂胸口等等。
西施的“胸闷、胸痛”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吗?古代医学不发达,所以也就没有个明确诊断。至于有的报刊一口咬定西施患的是冠心病(当然不能排除),笔者觉得似乎有点武断。
冠心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即我们所说的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致心肌缺氧所引起,常突然发生,以短暂性发作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特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后方会有突发性“心痛”,可放射至左肩、上臂内侧;疼痛性质为窒息性,有严重压迫感,并有胸前紧缩感、出汗和恐惧情绪。发作时常有一定诱因,如劳累、情绪波动、受寒或饱餐后等,发作时间短暂,常为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以及速效救心丸后,疼痛迅速缓解。中医称之为“真心痛”。
然而,并非只有冠心病才能引起“胸闷、胸痛”,下列疾病也可引起“胸闷、胸痛”。如类风湿性脊柱炎、增殖性(肥大性)胸椎炎、结核性胸椎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皮炎、带状疱疹、肌炎、流行性肌痛、骨肿瘤等,这些疾病多因急性炎症侵犯神经根或因病变侵及骨膜引起“胸闷、胸痛”。其次,如肋间神经炎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局部有压痛,也可引起“胸闷、胸痛”。还有,当前斜角肌纤维组织炎而发生痉挛时,使第一肋骨抬高,而压迫臂丛神经所引起的“胸闷、胸痛”(也可称“心口痛”),当病人头向对侧强度旋转时,可使疼痛加剧。另外,心肌炎、心包炎等也可表现“胸闷、胸痛”(“心口痛”)。肺和胸膜等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心口痛”)常因咳嗽和深呼吸或运动而加剧。如胸膜炎、胸骨剑突炎、肺梗塞、原发性肺癌、纵隔肿瘤、骨髓瘤、白血病、自发性气胸、胸主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过度换气综合征、外伤等。至于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管痉挛、食管肿瘤、食管憩室等也可引起“胸闷、胸痛”(“心口痛”),且多位于胸骨后,但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重,并常伴吞咽困难。
其次,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引起“胸闷、胸痛”(“心口痛”),也有人称之为“假性心绞痛”,顾名思义,这是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一种“假性”心脏症状,多少年来,许多人对于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引起“胸闷、胸痛”,即心绞痛样发作和心律失常认识不足,以致将一些因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心胸症状按冠心病等诊治,但疗效不好。

 

现代人,胸椎紊乱引起的“胸闷、胸痛”

 

近年来,久坐一族队伍逐渐壮大,由于长期坐位工作,颈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胸椎小关节损伤。小关节受伤后,关节囊和周围组织可发生充血、水肿、积液、肥厚、粘连等病理变化。关节轻微活动时可能发生异常的滑动、错离(紊乱),甚至使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嵌入关节的缝隙中。为此,胸椎小关节错位(紊乱)的发病人数也逐渐攀升。胸椎小关节错位,也称胸椎小关节半脱位或胸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等,是指上一胸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一胸椎的上关节突所构成的椎间小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能自行复位的错移,导致关节滑膜、韧带、神经、血管等受到嵌顿挤压、牵拉等刺激,发生紊乱,并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胸闷、胸痛”。
那么,胸椎后关节错位缘何会引起“胸闷、胸痛”呢?我们知道,胸段脊髓发出12对神经,从同序胸椎下缘穿出,分成前支与后支。前支除第1胸神经参与臂丛外均不成丛,称为肋间神经,走行于肋沟内。后支进入背部,分成内侧支与外侧支,支配背部的部分肌肉及部分颈、背、腰的皮肤感觉。近年来,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若第1—5胸椎的小关节发生错位,使第1—5对肋间神经受到挤压或刺激,很容易反射性地引起“胸闷、胸痛”。
目前骨科的分类是错位在1毫米以内为错缝,在1—3毫米之间的为半脱位,错位超过3毫米称脱位。而整脊手法在脊柱病的治疗上绝大多数指的是错缝。
中医大夫用手“摸”出了“骨错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关节紊乱”,给予“整脊手法”治疗是必要的。如果能事先拍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正侧位X线片将更好。颈椎还要加拍张口位片。
这里要说明的是,脊柱解剖位置变异或小关节紊乱并非完全是一种病理现象,因为大多数椎体小关节紊乱是脊柱正常生理活动和退变引起的变化的一种“亚生理”现象,只要脊柱在正常的或仍在“亚生理”区代偿的位置时,就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所以对处于代偿状态下的关节紊乱不能认为是病理表现。如果我们盲目地将所有小关节紊乱当成病理现象来校正,很可能进一步破坏脊柱的力学平衡系统及代偿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及加重。而只有找到了椎体周围的阳性(疼痛、压痛)反应点给予正确的整脊手法治疗才有意义。手法若能做到“点、椎、症”三者相应,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整脊手法治疗必须以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找到了压痛点就等于找到了该调整的椎体及所对应的脏器部位,如此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精湛的校正手法,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往往如戏剧般地消失。愚蠢的校正手法,将使患者的“胸闷、胸痛”病状如雪上加霜。但要注意卧硬板床休息,尤其是复位后最初2~3天内更显重要,同时注意胸腰部保温,不要受凉,不要擅自做胸腰部旋转活动。另外,在施术前,一定要排除胸腰椎结核、肿瘤、脓肿、骨折等疾患,女性月经期及孕期也应慎用或禁用。较严重的心、肝、肾及糖尿病、高血压病、骨质疏松症等,均要慎用或禁用。
总之,引起“胸闷、胸痛”的原因很多,只有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疼痛时间和疼痛的影响因素、伴随症状及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变化等综合判断,才能基本上区别是一般心前区痛(“心痛”)还是心绞痛(冠心病)还是别的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至于那位古代美女西施,究竟是冠心病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胸痛”,由于历史医疗条件的局限及年代的久远,现在恐怕永远是个谜!

 

链接

 

 1—5胸椎小关节发生错位后……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胸闷、左上胸痛、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胸闷、左上胸痛、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乳房痛、打呃、气喘、胸闷、胸壁痛。
第五胸椎(T5):乳房痛、气喘、胸闷、胸壁痛。

 

小贴士

 

 按压锁骨窝祛“胸闷、胸痛”

 

我们知道,疼痛以及胸闷的直接原因是气血痹阻。通过刺激锁骨窝(两侧锁骨上方的凹陷处)可以疏通一身气血,起到理(顺)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对“胸闷、胸痛”以及颈肩胸背部疼痛有效。那么,怎么按呢?操作者端坐、眼前视,用双手拇指指甲缘,交叉按压两锁骨窝中点,压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压,以感到酸、麻、胀为度。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间隔3分钟后可重复此动作,一般3次便可缓解“胸闷、胸痛”症状。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