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书入画”、“书画同源”浅析—读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

 昵称57186717 2021-11-30

作品介绍:《秀石疏林图》,手卷,纸本水墨,纵27.5厘米,横62.8厘米。本幅右侧款识'子昂',钤'赵氏子昂'、'大雅'印,左侧'松雪斋'印存半,卷尾有子昂重题'石如飞白木如籀'七言诗,后纸有柯九思、尾素、王行等多人题跋,钤鉴藏印五十余方。曾经元柯九思,明何良俊、李日华,清梁清标、谢淞洲、罗天池、伍元蕙,民国庞元济等递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宋亡后,经程钜夫引荐入仕元,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浙江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浙江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面,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等题材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也无所不精,开创了元代文人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则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六体'皆能,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早年学宋高宗,中年后追'二王',晚年师法李邕。其书风姿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对元、明、清及近代书画理论与创作影响极大。在中国书画史上,赵孟頫也是继北宋米芾之后第二位不可逾越关键人物。


      元这个朝代很特别,它是夹在宋朝和明朝两个汉族王朝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建立后废除了两宋的科举制度和画院制度,并且对南北方采取不同的政策,把辖区各民族基本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在四种人中地位最低,文人出仕机会很少,大都转向文学艺术活动。由于赵孟頫是赵宋宗室,元朝廷为安抚江南文士,宠他以高官,使之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自知进退两难,在宦海沉浮中倾全力于诗文书画创作,对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在理论、技法、风格上都起了开辟道路、转移一代风气的作用,成为元代文人画的主要奠基人。


      朝代的更迭导致元代绘画较之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换,此时的画院已不复存在,画风由两宋的高度写实向简淡的写意发展,文人画逐渐占据画坛的主流。就画的题材而言,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画十分盛行,花鸟画中的枯木、竹石、梅兰等成为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在绘画的师承上,追求晋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强调古意,摒弃了南宋院体末流的艳俗之弊,继承和发展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画风格,不追求形似逼真,而是追求物象的内在神韵和抒发画家自身的情感。在笔墨技法上,以简逸的水墨为主,突出笔情墨趣,重视书法的趣味,'以书入画',讲求'书画同源',并将诗、书、画、印四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对明清之后的文人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正是引领着这种风尚,其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相辅相成,成为元代画坛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作为一个变革转型期的大家,赵孟頫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引晋唐法鉴,摒弃南宋院体琐细浓艳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提出'云山是我师'的口号,强调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既倡导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反对文人画的游戏态度。


三、提出'书画本来同'的观点,以书法入画,强调以书法的用笔作画和在纸上以水墨作画。使绘画作品的文人气质更浓烈,感染力及表现力增强。


四、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提倡'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题诗作跋、书法、印章成为构图的一部分,扩大了文人绘画作品的欣赏面,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得以交融。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言论不仅精确评价了苏轼、赵孟頫二人各自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也将赵孟頫所提倡的'古意'之源明确指向了北宋的文人画模式。


     《秀石疏林图》卷正是赵孟頫绘画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卷尾有著名的七言自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赵孟頫关于'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之理论最有力的体现,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下图为题七言诗放大图)






  下面我们就结合《秀石疏林图》构图、笔墨特点来解释七言自题诗和本卷作品的内涵。


    图中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中间两块拳石以'飞白'法侧锋画轮廓,显得极其洒脱灵秀,以'篆籀'中锋笔法绘树干、枯枝,线条饱满浑圆厚实,以'八法'之撇捺写丛竹,左右疏落地方'中锋运笔'点缀枯木、荆棘、杂草。书法的线条与绘画的笔墨技法两者有机融合一起,笔墨变化丰富细腻,具有深厚的层次美。整幅作品,构图紧凑简洁,纯用水墨写意表现,用笔凝练老到,画中几乎每条线、每个点都包涵着书法的用笔,浓淡、粗细、干湿、方圆、使转、疾驰,无不体现着画家的书法修养和用'写意'抒发胸中之情的文人画风范。如果说王维、苏轼、米芾等人提倡和开启了文人画的水墨写意技法,那么到了赵孟頫时,书法用笔的笔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阶段。(下图为《秀石疏林图》局部)

  此幅卷尾还有柯九思题跋,似是《秀石疏林图》命名之所据。文曰:'水精宫里人如玉,窗瞰欧波可钓鱼。秀石疏林秋色染,时将健笔试行书。'另接纸为尾素题跋:'丛篁偏映寒云色,古石猶凝翠藓痕。曾是碧澜堂上月,独临苕水忆王孙。'这些题跋诗也构成了本卷的一部分,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

  赵孟頫这种以'飞白'画法绘制的竹木兰石为题材的画作真迹,有上海博物馆藏大德六年(1302)《兰竹石图》、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为顾善夫作《竹石幽兰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枯木竹石图》以及本卷作品,另大都会博物馆藏《双松平远图》之点景石也为'飞白'法。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德三年(1299)《疏林秀石图》、《窠木竹石图》疑为伪作。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竹石幽兰图》

上海博物馆藏《兰竹石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枯木竹石图》

大都会博物馆藏《双松平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疏林秀石图》,构图与《秀石疏林图》如出一辙,甚至笔法上多有相似的细节,只是将图式由手卷改为立轴,去掉了部分画面细节,笔法繁复而多用皴擦点染,笔墨相对拘谨,本文认为台北故宫本可能是北京故宫本的摹本。(下图为二幅作品比较)

  综上所述,赵孟頫提出绘画贵有'古意','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理论主张,并在绘画实践中全力表现。纵观赵孟頫的古木竹石绘画作品,无不是绘画语言与书法笔墨的有机融合,也兼容前朝的名家风格,并在创作中融会出新。事实上,赵孟頫所提倡的'古意'、'复古'并不是一味的摹仿前人的风格,而是以北宋起始的文人画模式的传承。《秀石疏林图》卷正是对他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最有力的注脚,成为赵孟頫'以书入画'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