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之光|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青铜器

 RK588 2021-12-01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铜器的出现,
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是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青铜时代

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
在这大约1500年的历史过程中,
青铜器

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
展现了她的灿烂辉煌,
是我国历史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的祖先

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并以其制作精良、

气魄菲伟、技术高超
而著称于世。
犹以商周时期的

青铜器最具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魅力

集中表现在
其构思巧妙的形态、

富丽精致的纹饰、
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三个方面。

从考古资料来看,
中国青铜器的出现,
晚于世界上其它一些地方,
但就青铜器的

使用规模、铸造工艺、
造型艺术及种类而言,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青铜器
可以与中国古代青铜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
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世界范围内,
难有中国的青铜浇铸技术、
欧洲的雕塑技艺、
埃及的古代建筑技术
是号称世界艺术史上三大
无可超越的工艺技术。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几干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
世界任何一家大的博物馆
几乎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
这充分证明了

中国青铜器

在国际上的地位。

大观博物馆所展

青铜器均为海外回流,
基本完整地展现了
中国古代青铜的发展史
以及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之美。

——广东大观博物馆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合理合规转发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交龙垂鳞纹升鼎 春秋

图片

大观博物馆

收藏的这件
交龙垂鳞纹升鼎
通高55厘米,
最宽处达73厘米,
气势雄伟。
早年流失海外,
一直被比利时著名收藏家

吉赛尔·克劳斯珍藏。

2013年

由丁方忠、丁芳桂先生

出资抢救回国。

此鼎无盖,

窄平折沿,方唇束腰,

下腹部外鼓
下垂,平底,

三蹄形足较为粗壮。

同样形制和纹饰的
还见于

河南博物院所藏王子午升鼎、

上海博物馆所藏交龙垂鳞纹鼎、
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两件叠瓣龙纹鼎、
叶县文物管理局所藏束腰垂鳞纹升鼎

以及玫茵堂所藏叠瓣龙纹鼎

今发现的这一时期的
大型鼎制作工艺和装饰都较为简单,
如安徽博物院一级甲等文物大鼎,
仅在腹部饰一箍,
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
而这件春秋交龙垂鳞纹升鼎
通体满饰纹饰,
至鼎足部亦装饰有兽面纹,
整体装饰极为精彩。

环绕的六条立体夔龙,
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
然后焊接于身,
在细部装饰上
采用浮雕、立体雕、

分铸、卯、焊接等技术,
其铸造技术在
当时的世界范围内

属最先进的水平。


这件交龙升鼎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最容易让人想到

“楚王好细腰”的故事,
此鼎结构线条极度夸张,
轮廓线在不同的平面上,
沿着不同方向

自由地收缩或伸展
在各部位结合之间,
频繁地使用

斜形、弧形线条组合,
以求造型空间上的变化。
其造型轮廓

有“一波三折”之感。

这是东周时期楚国

所独有的一种造型形式,
故被称为“楚式”,
优美的造型、精细的工艺、

浪漫奇幻的纹饰题材,

正是楚国文化艺术的

突出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利艺术博物馆 藏

图片

河南博物馆 藏

图片

叶县文物局 藏

平顶山博物馆 展出

图片

图片

中国青铜器的分期

中国的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

最初发现的地点在
河南偃师二里头,
目前发现的青铜器

数量和种类较少,
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

乐器、工具和饰件。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

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
这一时期,

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
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
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晩期
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
并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
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
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
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
中国青铜艺术

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初期,这一转变是
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

和社会习俗所致,
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
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
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

朴实简约相得益彰。
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
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
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

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
几乎没有什么创新,
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
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


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
旧礼制的衰落

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
诸侯国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
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
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
新的器形开始出现,
器形的设计

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
式样更富于变化。
以龙纹为主的

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
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
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

装饰于青铜器上。

战国中期以后,
尽管青铜器的形式

依然丰富多彩,
但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
战国晩期的青铜器明显地
反映出衰退的趋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尊是商周时期

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为圈足,
圆腹或方腹,长颈,口径较大。

大观博物馆

所藏三羊首青铜尊的纹饰
与晩商殷墟妇好墓岀土的青铜尊及

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相似,
但其造型亦表现出

商中期的古朴风格,
应为晚商或略早时期的铸品。

来源:

本品为日本著名作家兼编剧

田中澄江(1908-2000年)女士的祖父旧藏,
从山中商会购得,
奉为家中至宝代代相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方鼎

为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
商周时期流行并多用作祭器,
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后母戊方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等。
《左传·昭公七年》:

“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
孔颖达疏引服虔曰:

“鼎三足则圆,四足则方”。

大观博物馆所藏“鄉寧父丁”方鼎,
器型浑厚凝重,华美森然。
方唇口沿,侧边双耳矗立。
腹部四壁自上
而下略有内倾,
直壁平底,下有柱足,
四足有向外微张之势,
细小的变化

形成强烈的压迫感。
腹身的四边、四壁的中轴皆有扉棱。
腹部纹饰分上下两层,
上部狭窄,

以扉棱为中心对称装饰凤鸟纹,
凤鸟的后脑处有一弯角,
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
这种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

腹部下部较阔,
以岸棱为鼻基,

装饰内卷角兽面纹
此内卷角兽面纹两角较小,
内卷程度较低,
四柱足采用明纹技法,
上为卷云纹
双目几乎与兽身等宽,
亦是商未周初风格。
下有三角纹,

内作简化的勾云纹。

腹部内壁有铭文“乡宁父丁”,

为简式祭辞。
“乡宁”这一徽记

在商晚期青铜器上偶有出现,
应为当时一个大族。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藏有乡宁圜鼎,
是同族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用途

大致可以分为:
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青铜农具
四大类

1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是奴隶主贵族用于
祭祀、宴始、朝聘、征伐及丧葬等
礼仪活动的用器,
用以代表使用者的

身份等级和权力,
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四个大的门类。

2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
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

重要装备,
铸造数量非常多,
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
但遗存至今的种类和

数量还是很多,
主要有戈、戟、矛、
钺、刀、剑、匕首、
弩机、胄等,
青铜兵器最早见于夏代晚期,
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3青铜工具:


青铜的使用

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
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
由于在生产中广泛地使用,
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
主要有斧、斤、凿、锯等。

4青铜农具:


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
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

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
是青铜原材料珍贵,
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
它不可能随便遗弃。
而且农具和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器不一样,
一般也不常作陪葬品,
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
出土实物主要有耜、铲、锛、镰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鼎的起源

可以一直追溯到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其发展的高峰时期

为商代和西周时期,
它是中国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
鼎用以“别上下,明贵贱”,
与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士大夫三鼎或一鼎”。

铜鼎的前身是

原始社会的陶鼎,

本来是日用饮食容器,

后来发展成

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

并被披上了

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商周时期

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为立国重器。

《左传》有载: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
中国青铜器以其
“特有的三足器一鼎为核心代表,
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

刻镂深重凸出”,
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
最具审美价值的

青铜艺术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铜卣

卣是中国商周时期酒器。
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器形是椭圆口,深腹,

圈足,有盖和提梁;
腹或圆或方,
也有作圆筒形、作虎食人形等等。
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

西周多圆形的卣。
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对羊头就有点假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藏品

有真有假,

再正常不过,

文物来源多种多样,

最为靠谱可信的

还是以有明确出土地的考古发掘为主。

包括常提起的曾国青铜器

为啥能够一再获得大奖?

不仅是数量众多

更为重要的是脉络清晰

且上面基本上是件件都有铭文,

这对于文物鉴定真伪、年代

以及相关关系的研究

是具有标杆性的意义的,

对于研究不同阶段的器物

都有参考价值。

所以我一直都在

强调精品有限,

也正是这个原因

使得市面上造假伪造,以假乱真

这一现象再常见不过~

文物鉴定也是门大学问,

哪怕是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所以我通常给大家呈现分享的

主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

毕竟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团队支持~

不过无论真假,

只要我分享的内容

大家喜欢就好~

长江万里青 - 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

致敬青铜|南阳市博物馆 藏 青铜器

编钟乐舞|曾侯乙编钟 复制件演奏

列鼎而食|叶家山曾国 曾侯抗的20件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