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过这本书,才发现好的反馈就是有来有往

 何处天下 2021-12-02

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是培养人,将庸才培养成将才,把将才培养成帅才。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除了示范、帮带、案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反馈。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又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困境。比如,

“对于曾经的平级,现在的下属不敢批评太狠”;

“自己也有业务压力,没有时间反馈下属”;

“对于年龄比自己大的下属,不敢做要求”;

“反馈的时候,下属反应强烈,激动反驳等”;

“自认反馈就是单方说明,提醒下属一下”;

......

以上这些困境,都可以在《反馈管理》一书中寻得答案。该书的作者是中原淳,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兼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他致力于宣传反馈文化,这本书就是他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提供了21个反馈小技巧,帮助管理者认识反馈、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团队效率大提升。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反馈的你来我往、面对不同情境的及时纠偏。

1.反馈的你来我往:事前事中事后的双向推进

反馈的目的在于告知现状并指正行动,也就说,要明确、客观地告知下属他工作的现状和差距,并帮助下属制定行动措施。这是一个明确的链条,为了保证这个链条的正常推进,达到效果,实现有效的反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事前准备:收集信息,主要是SBI(Situation、Behavior、Impact)信息,即在什么情景下、什么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一定要客观,避免先入为主。

2) 事中实施:这一步就是真实的反馈现场,如果能够采取合适的反馈顺序,就更好了。建议采取的顺序是:建立信任;阐述事实;说明问题所在;帮助下属改正;表示期待。每一步都有技巧。

比如,在建立信任阶段,这是反馈现场的开头部分。下属面对这样的场景,往往会紧张、猜疑、不信任,那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缓和下属的这些情绪,可以从闲聊开启谈话,尊重下属而不是高高在上等。

再比如,在阐述事实的阶段,尤其要注意的是“信息要不偏不倚”,要阐述事实,而不是评价事实,如果不能确定,用“好像......”的句式能给下属辩解空间。

还比如,说明问题所在的阶段,这个过程尤其需要双方的互动,而不是管理者自说自话的指责,要让下属一起来认识问题,从而真正认识到差距。

还有,帮助下属改正阶段:问题的改正,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有可能完成。所以这一步管理者的作用是引导,引导下属对问题的回顾,用what(发生了什么事)、why(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how(今后怎么办)引导行动计划。

最后,表示期待。这一步很多人会忽略,这个时刻其实是给予下属力量的关键时刻,明确表示期待,能够消除下属的孤独感,同时讨论应对再犯的具体措施。

3) 事后跟进:跟进才能保证计划落实,所以定期检查、多次反馈、即时反馈等都是需要的。

反馈是管理者和下属共同认识问题、制定计划的你来我往的行为,是贯穿事前事中事情后的双向沟通技巧。

2.面对不同情境的及时纠偏:

在机械上,反馈是提供现状信息,与要求对比,然后纠偏的过程。那么反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跑偏的情况,这个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于这些情况的纠偏就很重要。

分析这些情境,我们看到不同的下属,不同的反应成为很多管理者反馈时的困扰,比如容易激动生气的下属、居高临下的下属、自说自话的下属、粉饰太平式的下属、逃避现实式的下属、借口型下属、充耳不闻型下属、畏惧挑战的下属等。面对这些不同的下属,虽然有不同的话术技巧,但在我看来,三个通用的事项要注意。

1) 聚焦目的:像上面很多情境,其实就是打岔的情境,原因有很多,但管理者一定要聚焦目标,在缓和情绪后,一定要把话题拉回正规。

2) 尊重下属:做到耐心倾听下属,认同的部分给予肯定,个人不要有情绪,关心下属的职业规划等。

3) 实事求是:还是客观客观再客观,这不仅要求管理者自己观察,还需要多方求证,至少是三方求证,以求客观。

实际上,反馈不只是管理者和下属所需要的,也是生活、工作中的各领域普遍需要的,正像《反馈管理》一书中说的“成为社会必需的技能”。

成为合格的反馈者,也能虚心接受他人的反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目标笃定、行动果敢的人,这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