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可恩:食积的四个阶段及舌象变化

 经方人生 2021-12-04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病,与机体的正气盛衰密切相关,但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食积在小儿的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食积有关的疾病,正在日益增多。

过去小儿许多疾病的发病确与供给的营养不足有关,但这些年来,恰恰相反,营养过盛成了小儿多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说食积的存在是目前小儿多种疾病病因学的大转折。
一、小儿食积的形成
1、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
2、喂养不当与食积的关系
小儿有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和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生理特点的存在更加重了病理特点的不足。因此,这就对小儿的喂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喂养稍有不当,则容易损伤脾胃,故喂养不当是食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活幼心书》所说:“婴孩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院。”
目前,独生子女多,唯恐营养不足,因而强迫小儿多进饮食,让小儿只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食品和随便吃零食的现象很普遍。
上述情况都加重了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而促使食积的形成。想使小儿长胖,结果反而很瘦弱。
另外由于溺爱孩子和喂养知识的不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喂母奶的时间愈长愈好,而不及时添加辅食和断奶,因而有的1岁多的小儿还只吃母奶。这样日久,可使小儿脾胃自虚,当饮食稍有不慎时,则可形成乳食停积。
此外,让小儿进食后立即入睡,或者夜间还给小儿进餐不少母亲将夜间小儿的哭闹,也认为是饥饿的表现因此夜间也要喂哺小儿
喂哺后,小儿随即入睡,致使乳食停积。
正如《婴童百问》所说:“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他,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
3、护理不周与食积的关系
护理不当也是食积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胃腐熟乳食和脾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全赖阳气的温煦。
如《古今医统》在养子十法中提出:“肚无热……若冷则物不腐化….故要和暖。”因此,中阳受伤,水谷不得腐熟运化,也可形成食积。
例如寒冷天气,小儿穿着过于单薄时,或天气炎热,小儿裸体入睡,或者夏季小儿喜卧湿地玩耍时,则小儿腹部易受寒风或湿冷之气侵袭,而戕伤阳气,影响乳食的腐熟,停积不化而形成食积
二、小儿食积的表现
小儿食积的表现,可分为乳食停积于胃肠和乳食停积化热两大类症候群。
一、乳食停积
乳食停积症候的形成,主要与乳食停聚胃肠,阻滞气机有关。其表现有肚腹胀满,腹痛按压腹部则疼痛加重喜俯卧睡眠,纳呆厌食,腹痛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呈不消化状,舌苔厚腻。
其中肚腹胀满,舌苔厚腻是乳食停积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食积化热
食积日久不消,则郁而化热。
食积化热的症侯,主要表现有腹胀腹热,手足心发热,下午和夜间面颊红赤,可有低热,口渴喜伙,夜间睡卧不安,睡中头额汗出,常心烦哭闹,大便闭涩,小便如米泔样,舌质红赤。
素来脾气虚弱者,舌质可偏淡。
小儿食积化热的重要表现是小儿躁扰烦闹,睡卧不安,睡中多头额汗出手足心发热
其形成的机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胃肠有停积,气滞不畅致腹部胀满不适,引起睡卧不安,即“胃不和,卧不安”之意,一是乳食停积化热,郁热烦扰心神而致躁扰烦闹,里热上蒸,迫津外溢而致睡中头额汗出。
三、小儿食积的四个阶段
小儿食积,或称积食、积滞,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病名。
据临床实践看,小儿食积,因病程的长短不同,体质的强弱有别,以及病儿饮食的差异,临床上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从伤食后的病理演变看,划分为四个阶段较为合适。
即:食积早期、食积化热、郁热伤津、脾胃并伤四个阶段
古代医家对食积的阶段性早有概括的记载,只是对其病因病理、症候表现、施治方药未能予以详细论述。
如《古今医鉴》指出:
“小儿脾胃,本自柔脆,食之过多,损伤脾胃,脾胃既伤,则不能消化水谷,水谷不化,则停滞而发热,发热既久,则损伤元气。”指出伤食后形成食积的全过程是伤食早期、食郁化热、久则伤损元气三个阶段。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在疳证门中提出:“大人为痨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原,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皮毛憔悴眼睛艇。”又明确提出了“气血津液被熬煎”的阶段,与笔者临床上划升为四个阶段是极相吻合的。
下面拟就上述四个阶段的病因、病理、病证、治法、方药予以较详阐述。
-食积早期阶段-
食积早期即平常所说的“伤食”。
【发病机理】
由于小儿肠胃绵脆,易饥易饱,因而最易被饮食所伤,如《儒门事亲》指出:'婴儿之病,伤于饱也。”因小儿不会自加节制乳食,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生冷,或食入酸馒腐败不洁之物,即易造成乳食停积胃肠,中焦阻滞,气机不通而导致腹痛,胃气上逆可发生呕吐。乳食伤脾则运化失职,胃伤则不能腐熟水谷,水谷混杂而下,故泄泻。
【症候表现】
突然发生呕吐,腹泻,嗳腐酸臭,或因腹胀作痛而躁扰不宁。舌布厚腻苔或垢腻苔舌质正常。
【治疗】
急则治标,以消导为主。
对伤食证治疗,《证治准绳》指出:“初患元气未损之时,或腹胀作痛……先用白饼子或木香槟榔丸下之。”
脾气素弱者,应消补并施。
《幼幼集成》对伤食证的治疗,分为“真伤食”与“非真伤食”两种,分别施治,指出,“小儿强壮者,脾胃素实,为其能食…停留不化,此食仿脾胃,真伤食也,可用前法(指消导)治之。
如小儿脾胃素虚,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滞而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 非真伤食,唯以六君子汤助其健运,多服自运。”
临证实践说明,对脾气素弱而有食积者,仍要首重消食化积只可佐以补脾,只补不消,势必拖延病程。
常用方
【消积化滞汤】焦三仙、槟榔各9克,枳实6克,炒莱菔子9克,陈皮6克,生姜3片。水煎服。
素脾弱者,上方加炒山药、炒扁豆各12克,以消补兼施。

-食积化热阶段-
乳食停积化热阶段,俗称“食火”。
【发病机理】
在伤食阶段,未能及时消导,或消而未尽,或消后复伤,即可使乳食停积胃肠,积久则郁而化热表现为下午、夜间面颊潮红,或有低热,腹胀腹热。
如《古今医鉴》所说:“伤食者,唯肚腹之热为甚,夜间潮热,尤伤食之明验也。”
里热上蒸,迫津外溢,故有睡中头额汗出。
如《张氏医通》指出:“食滞中宫,热气上炎,亦令头汗。”
里热熏灼口舌,可有口热、口疮、口臭
如《血证论》说:“口臭是食积之火。”
郁热烦扰心神,则有心烦和夜卧不宁
积热蕴郁大肠则有大便秘结
积久伤脾,则有进食后腹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如《医学正传》中说:'痛甚便欲大便,去后则痛减者,是食积也。”
【症候表现】
腹胀腹热,下午、夜间面颊潮红,或有低热,烦躁,夜卧不宁,睡中头额汗出,大便秘涩,口热口臭,手足心热,进食则腹痛,便后痛减。
舌苔厚腻,舌质红赤。
【治疗】
消食导滞,兼清里热
如只消食不清热,则可形成食积消而内热不除。
常用方:
【消积化滞汤】连翘、黄芩各9克。
口渴甚者加生石膏15克,若苔剥脱,为郁热重,胃津伤,加天门冬、麦门冬、玉竹各12克,以养胃生津,兼感外邪者,按夹食感冒施治。

-积热伤津阶段-
【发病机理】
乳食积滞,久郁化热,如未及时导滞清热,则必伤津,首先灼伤胃津。
胃气的有无直接与胃津有关
脾喜燥,胃喜润。
胃得津液濡润则有胃气,反之则无胃气。
有胃气则能食,无胃气则不能食,故该阶段有明显的纳呆厌食。如清·唐容川所说:“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
【症候表现】
在伤津阶段,食积化热阶段的一切表现都仍然存在,而突出的症候是纳呆厌食。
该阶段里热更盛,食积化热诸证,如腹热腹胀,手足心热,口渴欲饮,睡中头额汗出,面颊潮红等症候都更为明显。
舌象表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舌苔厚腻,明显剥脱,舌质红赤,
一种是全舌均无苔,舌质红,舌面布有胖大的舌蕾。
素来脾虚者,可见舌质偏淡。如在该阶段已行导滞攻下治疗,积滞已除。则表现为腹部软,无苔,舌质红,舌面布有多个舌蕾。表现脾虚者,舌质偏淡。
【治疗】
舌质红赤,腹部胀满者,应消积清热,养胃生津并施。
腹部软者,应清热养胃生津
舌质偏淡者,均佐以补脾。
常用方:
舌质红,舌苔明显剥脱或无苔而腹胀者。
【消积清热生津汤】
焦山楂15克,槟榔、炒莱菔子、连翘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玉竹各12克。水煎服。
舌红无苔而腹软
【清热生津汤】
沙参15克,玉竹12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2克,连翘9克,生石膏18克。水煎服。
若舌质偏淡者,以上两方均加炒山药15克,炒扁豆9克,以清补并用。
【病案示例】
邢某,女,8个月。因不欲食4个月,于1984年7月12日初诊。
近4个月来患儿不欲食,烦躁,睡卧不宁,睡中头额汗出,喜俯卧睡,大便较干。查体:消瘦,体重6.5公斤,毛发稀疏竖立,舌苔白略厚,质略红,神情尚活泼,肚腹胀大,手心热
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辨证为食积阻滞中焦,郁而化热,灼伤胃津
拟消食化积,养胃生津。
消积清热生津汤施治
焦山楂12克,槟榔、炒菜菔子、枳实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玉竹、炒山药各15克,连翘9克。水煎服。
服3剂,纳食明显增加,睡眠亦较安静,继服3剂饮食如常。嘱节制乳食。

-脾胃并伤阶段-
食积日久失治,或经误治则必使脾气胃气并伤
【发病机理】
食积日久不除,停积中焦,则影响胃腐熟水谷和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脏腑、机体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呈现一派虚衰之象,这大多与失治有关。
另外,过用消导、攻下误治,损伤脾气,亦可形成脾胃并伤的病理改变。只要未经消食化积法的治疗,腹部胀满就仍然存在。
如用峻猛攻下之法,只可徒伤脾气,而使食积依然存在,此时也可有腹胀。
因胃气大伤,食欲更为低下,由于脾气大伤,小儿吃少便多,粪便稀溏。
因营气卫气并伤,肌表不固,小儿多汗出,极易反复感受外邪,且常迁延难愈。
【症侯表现】
面黄肌瘦,神情倦怠,腹大(青)筋露,粪便稀溏,进食则便,食少便多,易自汗盗汗,并易反复感受外邪
舌质淡,舌体瘦,舌苔极少,或布薄白苔,舌中心有剥脱,或舌光无苔
【治疗】
因脾气胃气大伤,故始终应注意调补脾胃
《幼幼集成》所说:'壮健之质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如以弱质弱病,而不顾脾胃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则无由不危矣!”即是此意。
但腹胀满者,说明食积未去,尚应消补兼施,如《医学正传》所说:“以其为病,溶满塞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着而不去,所以为病。”腹胀而软者,为虚胀,则应以补脾为主。
常用方
【补脾化积汤】
党参、炒白术各9克,炒山药15克,陈皮9克,炒扁豆12克,焦楂、槟榔、炒莱菔子各9克,甘草3克。水煎服。
腹胀而软者,为积已去,属虚胀,去焦山楂,槟榔;
汗出多者黄芪15克
食欲不振者,酌加天门冬、麦门冬、玉竹各12克,滋养胃津以生胃气。

【验案示例】

陈某,1岁。因两下肢蜷半月,于1980年4月21日初诊。

近半月来,患儿两下肢蜷曲,不能直伸,时时烦躁,拒食,只能强进少许牛奶。大便2日1次,较干而粗糙,人工喂养。

查体:营养极差,舌质淡红无苔,颈软挺不住头,哭声极微弱,时时烦躁,不能独自坐稳,腹部胀满而硬,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臀部皮肤如囊状。

诊为疳证(重度小儿营养不良症)

拟益脾化积,非血润燥法施治。

处方:补脾化积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各9克,炒山药、焦山楂各12克,槟榔、炒莱服子各9克,当归、天门冬、麦门冬各12克。水煎服。

3剂后,双下肢能自动伸屈,纳增,大便软,哭声有力,颈能挺住头,继服3剂,精神转好,下肢活动灵活,舌质淡红,布少许薄白苔,腹略胀。再服5剂,精神、食纳正常,腹变软。嘱逐渐增加饮食,切勿猛然进食过多。


-食积全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舌象的变化规律:
在食积全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舌象有连续的规律性变化。

舌象

变化规律

伤食阶段

舌质正常,苔白腻或垢腻


食积化热阶段

舌质红赤

苔白/黄厚腻,间有少量剥脱

(此阶段剥脱苔多在周边,很少在中心)

郁热伤津阶段


舌质红赤

舌无苔或舌苔厚腻有明显剥脱


脾胃并伤阶段

舌质偏淡,舌体瘦

舌无苔或薄白苔,中心剥脱

其中有两个阶段可有剥脱苔。
一是食积郁热阶段,舌体是厚腻苔而有剥脱,其剥脱部位较多而不固定,多在周边,而极少固定在舌中心。
一是脾胃并伤阶段,是薄白苔而有剥脱,其剥脱部位固定在舌中心,是胃气伤的表现,有明显的食欲不振。其舌质开始正常,逐渐变红,至脾胃并虚阶段,则变为舌质淡。
(二)对小儿有明显影响的两个阶段
一是食积郁热阶段。此时小儿体质尚较壮实,但易经常感受外邪,形成感冒或肺炎,且证情较重。
二是脾胃并伤阶段。食积至此,脾气已伤,卫气不固,也极易反复感受外邪。胃气已伤,致食欲极其低下。这是对小儿威胁最大的两个阶段。
(三)关于汗出的情况 
食积郁热阶段和脾胃并伤阶段均有汗出的症候。
食积郁热阶段为睡中头部汗出,为热证、实证。
脾胃并伤阶段为自汗、盗汗均较明显,尤其在睡眠时,头部、周身汗出明显,为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