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心电图的规范化

 吴翠平书馆 2021-12-04

尹彦琳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1 概述

动态心电图( AECG) 通常也称为Holter,是以研发者美国物理学家Norman J HoIter 的名字所命名的。

图片

郭继鸿教授将他的发明生动地比喻为“三级跳远”: 

第一级跳是生物磁学的发现,是1933 ~ 1939 年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生物的脉冲信号可以产生磁场,并可以发送和接收; 

第二级跳则是无线电心电图,这是1947 ~ 1954 年的研究成果,开创了生物学遥测学理论; 

第三级跳就是动态心电图的问世,Holter 于1954 ~ 1961 年研究完成并投入临床。1947 年无线心电图的发射器体积达85 磅,不久即减到2 磅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今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有的仅相当于火柴盒或口香糖的体积。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 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 h,有的可48 h 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

常规心电图检查由于患者受检时姿势平卧、采集时间短,必然信息量小、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报道称其可丢失约30% ~ 40% 的信息,对于间歇性、阵发性、一过性的信息不易捕捉;而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

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图片

图片

2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 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

② 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或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

③ 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 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

④ 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

⑤ 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

⑥ 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

⑦ 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

⑧ 评定ICD 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

⑨ 检测长QT 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

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 间期、T 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 心率减速力) 、DR 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图片

3 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 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 1 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 5 ~ 60 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可使动态心电图波形的ST 段产生失真; 如高频的上限不够高时,动态心电图的影响表现为Q 波、R 波和S波的波幅变低,形状变得圆滑,R 波的切迹和δ 波可能消失。

3. 2 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记录器每秒钟采集心电信号电压的点数。采样频率越高,心电图波形的失真就越小,所采集的数据就会更加精确地描述连续的心电图波形。当采样频率过低时,Q 波、R 波、S 波的波幅都会减小,波形呈阶梯状,心电图将会丢失部分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应用适当的采样频率是必要的。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采样率为128、256、512 Hz ,但对于频响上限达100 Hz 的系统来说,合适的采样频率应达到,而对于有起搏信号通道的记录器,其采样频率的要求更高。

3. 3 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运算采样数据并进行模- 数转换采集信号的能力,用数码的二进制位数表示,最小分辨率为8 bit。分辨率32 bit 时方可达到计算机运算水平。分辨率可决定QRS 复合波振幅测量的准确性。

记录器的频率响应、采样频率和分辨率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如果采用较低的分辨率,则会使QRS 复合波振幅精确性减低; 如果追求太高的采样频率,则会使记录的数据成倍增加,为数据的下载和存储带来较大的负担,并影响分析效率。

图片

4 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动态心电图的导联从2 通道、3 通道已发展到12 导联( 18 导联系统) 。12 导联可有助于确定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和旁路的定位,以及明确心肌缺血部位,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库并经这些年的临床实践证明, 12 导联系统Holter并没能取代3 通道的系统( 尤其在国外) ,只是两种记录方式和系统各有侧重的选择,在临床应用上可互补。

目前动态心电图记录器采用的导联系统分以下几类。

4. 1 3 通道双极导联

4. 1. 1 7 条电极组成

① Frank 导联系统采用7 条电极构成心电向量图的正交导联X、Y 和Z 导联。

X 导联: 正极( A) 左腋中线第5 肋间  

负极( I) 右腋中线第5 肋间

Y 导联: 正极( F) 左下肢

负极( H) 后颈近躯干处

Z 导联: 正极( E) 前正中线第5 肋间负极( M) 后脊柱第5 肋间

C 点: 左前胸A 和E 之间的中点

②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7 条电极构成的MX 导联( 胸骨柄垂直导联) : 

其选择的3 个导联是CM5导联( QRS 波群振幅最大,对ST 段抬高及压低最敏感) ; CM1导联( 能较清楚地显示P 波) ; CMaVF导联( 能显示右冠或左回旋支血管病变引起的ST 段抬高、压低) ,因此,左室面+ 右室面+ 下壁模拟导联已成为目前动态心电图最常用3 通道双极导联的最佳组合。

4. 1. 2   5 条电极( 或4 条) 组成

EASI 导联系统由5个电极构成,是沿用了Frank 导联的E、A 和I 电极,另加了S 点电极。S 点的位置是胸骨体中央上端,无关电极的位置是右肋弓处或其他任何位置( 图1) 。

图片

4. 1. 3   2 通道双极导联+起搏通道

在3 通道双极导联基础上,将其中1 个通道用于起搏脉冲专用通道。

4. 2 动态心电图12 导联系统( 改良12 导联)

动态心电图应用的12 导联系统为衍生导联,它是运用数学推导方法,可以从少数几个导联所记录的心电数据合成12 导联,由此形成了衍生的12 导联心电图。衍生的心电图可以近似于但不完全等同于标准常规12 导联心电图。

EASI 正交导联系统是最常用于衍生12 导联心电图的导联系统,是在Frank 导联基础上改良的( 1966 年REMason 和ILikar提出了改良12 导联) 。

改良12 导联和常规12 导联心电图的比较如下:

① QRS 波电轴右偏( Ⅰ导联R/S≤1) ; 

② Ⅱ、Ⅲ、aVF 导联中R 波振幅增大;

③ Ⅰ、aVL 导联R 波振幅减小; 同时可有ST 段和T 波的改变。

在临床医疗应用中已被验证: EASI 导联衍生的12 导联心电图与标准12 导联心电图之间,存在有价值的相关性,用衍生导联心电图检出标准导联心电图中ST 段压低或抬高,平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99. 5%( 但是诊断时需鉴别呼吸和体位的影响) 。运用数学推导方法,可以从12 导联所记录的心电数据合成18 导联心电图,由此形成衍生的18 导联心电图( 添加了后壁和右胸联) 。

图片

5 动态心电图安装流程

5. 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申请单内容将患者的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相关资料填写在Holter 资料袋封面上; 再根据病情需要或临床要求选用3 通道、12 导联或起搏记录器,并准确写明记录器或闪存卡的编号,以便次日拆除记录器时进行核对; 并把拆下的闪存卡装入袋内,回放分析后打印的患者资料也需装入此袋内( 用资料袋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资料不易相互混淆) 。

5. 2 物品准备

记录器、患者导线、闪存卡( 或固态的记录盒) 、碱性电池、优质的电极片、胶布、绷带、95% 乙醇纱条、专用砂纸、患者监测日记。

5. 3 皮肤处理

用95%乙醇纱布擦拭需贴电极片的部位,再用专用砂纸轻擦,砂纸在皮肤表面的角化层刻划出多条致密小槽,使导电液能更快更好地渗入角化层,阻抗能很快下降,使偏移电压趋向稳定( 偏移电压的起伏与心电信号叠加可导致基线漂移和伪差) 。

5. 4 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

5. 4. 1 3 通道MX 导联胸骨柄垂直导联粘贴位置( 图2) ,第1 通道CM5( 相当于V5导联) : 红色“+”位于左腋前线第5 肋,白色“- ”位于胸骨柄侧; 第2 通道CMaVF( 相当于aVF 导联) : 棕色“+ ”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七肋,黑色“-”位于胸骨柄处白色和蓝色中间( 有的厂家是黑色“+”,棕色“-”,可根据图形而定) ; 第3 通道CM1( 相当于V1导联) :橙色“+”位于胸骨右缘第四肋,蓝色“-”位于胸骨柄右侧; 地线: 绿色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 肋。

图片

图2 3 通道双极导联电极的贴放位置

5. 4. 2 12 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粘贴位置( 图3)

RA: 位于右锁骨中线第2 肋; LA: 位于左锁骨中线第2 肋; LL: 位于左锁骨中线第7 肋缘; RL: 位于右锁骨中线第7 肋缘; CM1: 位于胸骨右缘第4 肋;CM2: 位于胸骨左缘第4 肋; CM3: 位于CM2和CM4连线的交叉点; CM4: 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 肋; CM5: 位于左腋前线第5 肋; CM6: 位于左腋中线第5 肋。

图片

图3 12 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粘贴位置

5. 5 电极片的粘贴和固定

将电极导线按规定颜色扣牢在电极片上,胶布固定后再用绷带将胸前导线捋顺系牢,以减少或避免发生伪差。最后把绷带顺腰围固定好。

5. 6 安装电池

将测量好的电池置入记录器,观察确保记录器的运行正常后,向患者嘱咐注意事项及填写监测日记的要求和拆机时间。最后将记录器装入盒套,斜肩佩戴即可。

5. 7 装机后需告知患者的事项

① 嘱咐患者按监测日记内容做记录。② 患者佩戴记录器后,可正常活动,但应避免出汗过多和接触强磁场环境,以免造成干扰伪差影响心电图分析诊断。③ 患者在动态心电图检测过程中务必不要做其他影响胸部电极的检查项目。④ 请患者要爱护记录器,注意防水、防震、防挤压、防磕碰,不要擅自将记录盒从背套中取出。⑤ 请患者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由医务人员拆除记录盒。

5. 8 造成干扰伪差的因素

5. 8. 1 仪器设备抗干扰的指标是否达标

心电图机的仪器设备标准是按2003 年制定的国际标准“IEC60601-2-51”版本,主要项目有: 抗基线漂移( 输入60 mV/s 的脉冲后位移不超过20 μV) ,最小位( bit) 的分辨率< 5 μV,采样率500 samp /s /ch,频率响应范围在0. 05 ~ 150 Hz,提供高质量的模( A/D)转换技术,信噪比( 即分辨率、共模抑制比≥89 dB,低噪声电平< 15 μVpp,抗肌电干扰( EGM 2 545 Hz- 3 dB) 时间常数≥3. 2 s,抗交流电干扰( 50 /60 Hz- 20 dB) 等。

5. 8. 2 电极片粘贴位置

5. 8. 3 导线固定

导线纽扣扣在电极片上后需用胶布贴牢,以免脱扣; 松乱的导线必须用绷带集中束缚,环腰系牢,以免做动作或体位变动时使导线随意牵动电极片的纽扣,造成干扰伪差。

5. 8. 4 防止静电并远离磁场

要求患者穿着棉织品内衣,以免产生静电,避免到强磁场处。

总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在患者佩戴一昼夜中避免不了日常活动、体位变动、过度换气等因素的影响,只有重视并防止各种造成干扰伪差的环节,才能给临床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准确无误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报告。

图片

6 动态心电图的回放分析

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回放分析是关键,一定要细心、耐心地分析,认真确认、鉴别、修改和编辑。报告摘要和分页报告必须与其他各项表格( 直方图、趋势图) 内容、数据保持一致。心电图的采集留图要确保图形质量,采集的条图尽可能避开干扰伪差,这直接关系到动态心电图的最后诊断与评估。

6. 1 记录器采集数据后应做的工作

首先要把记录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主机需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工作站,其硬件设施必须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通常以16 ~ 19 英寸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器,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采用鼠标/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对心电数据的图形分析、各类明细数据、图表( 直方图、趋势图等) 进行分析、删改和编辑,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在回放分析时,首先要通过模板和对应的条图对QRS 波群进行分析、定性( 目前由于干扰伪差所致,对P 波、PR 间期还不能客观反映) ,其内容还包括各类心律失常以及ST-T 的评估、起搏心电图的分析评估以及心率变异性等预测指标的评估。由于当前动态心电图的硬件/软件系统还达不到满意的准确度,在分析过程中人工的干预质量非常重要,所以只有规范操作才能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诊断线索,从而更好地诊断治疗。

6. 2 留图时须注意的问题

① 分析编辑时,对P 波形态发生的改变要留下变化过程,以鉴别是起搏点的改变还是自律性不稳定所致,注意排除呼吸与体位的影响。

② PR 间期的变化,要尽可能捕捉到缩短和延长变化的过程,给临床提供诊断的信息,例如,旁路、房室结双径路或是迷走张力所致。

③ 监测中如有长间歇,可将“Pauses”的默认值调至长间期中的最短值( 通常默认值为2 s) ,这样就可以将监测中的长间歇数目完整的计数,并要留出最长RR 间期的心电图。

④ 监测中如有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要完整描记发作前和终止时的心电图。例如,阵发房扑或房颤发作前心率的快慢、期前收缩是否增多、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

⑤ 阵发性或短阵的心动过速( 包括房扑和房颤) ,要将其发生最长一阵起始和终止的心电图提供给临床。

⑥ 监测中ST 段发生压低或抬高时,尽可能捕捉到改变的过程和程度最严重的图形。

⑦ 在出报告时要下的各类心律失常或不正常的诊断,在留图中必须要有证据。

⑧ 监测中无论ST-T 有无异常改变,均应留一份ST 段趋势图。如监测中有期前收缩,应留一份直方图,以便直观地观察期前收缩的分布。

⑨ 患者监测日记所述有症状时的心电图无论正常与否,应提供实时条图。

⑩ 监测中的最快、最慢心率要留图

图片

7 关于报告的书写

根据编辑后打印的“报告摘要”和“小时列表”所提供的每小时数据,给临床提供一份完整的动态心电图报告,报告的书写分3 部分:

第1 部分: 简述监测全程的总时间和一昼夜的总心跳数,以及最快、最慢心率和平均心率和发生的具体时间。概括监测中检测到的各类心律失常的数据及发生时间。

第2 部分: 动态心电图诊断及评估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需简明扼要,必须使用心电图诊断名词术语,并按以下顺序规范书写:

① 基本心律类别,如: 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起搏心律或自身心律等。

② 与窦房结和房室相关的阻滞及各类停搏,如: 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窦性停搏。

③ 期前收缩类,从心脏高位往下排列,如: 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

④ 逸搏类,同期前收缩,由高位向下排列。

⑤ 其他,如: 心室预激、束支阻滞、室内阻滞。

⑥ ST-T 改变。

第3 部分: 报告的补充说明。

报告的补充说明是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不属于心电图诊断名词术语而又需要对临床进行提示及详细说明的内容均可在补充说明中书写。尤其是在诊断较为难的情况可在此描述,通常需要补充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 患者有症状时的心电图表现需要详细描述。

② 监测中的心率最快低于90 次/min,最慢低于40 次/min,总平均心率低于55 次/min 或快于90 次/min ( 有基础心脏病时为80 ~ 85 次/min) ,24 h 总心搏小于8 万,均应向临床提示。

③ST 段压低、抬高的形态描述,以及与心率增快和症状有无相关性。尤其是一过性的ST-T 改变需详细描述形态、程度和持续时间。

④ 报告摘要中“Pauses”的性质类别和最长RR 间期及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Pauses”指大于1. 8 s 的长RR 间期,最长2. 8 s,发生在02: 26,系阵发心房扑动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

⑤ 报告摘要中“心动过缓”的性质和最缓心率及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 心动过缓系二度房室阻滞心室脱漏呈2 ∶ 1 下传所致,最缓心室率35 次/min,发生在次日凌晨03: 23。

⑥ 起搏器心电图报告在补充说明中可写明起搏器的工作方式。

⑦ 尤其是有些图形诊断不宜定夺,而又不能忽视时,可在补充说明中对图形现象给予描述。

报告书写的诊断名词和补充说明中,动态心电图检测比常规心电图容易捕捉到心律失常的演变过程,而且在一昼夜中常会出现多类心律失常,所以在结论评定时对一些诊断名词和补充说明的用语需加以规范化:

① 逸搏心律( 指异位自主心律) 可根据其自主心律的特征、频率范围写出交界性( 或室性) 逸搏心律; 如超出各自主心律的频率范围,可写为“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心律”。

② 在期前收缩性的心动过速时,以持续30 s 为界,可分为“短阵”与“阵发性”,如是阵发性的,在报告结论的补充说明中需将最长一阵的起始与终止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描述。

③ 与频率无相关性的诊断,如传导阻滞和心室预激等不是持续性地,而是不规律地出现,可写为“间歇性”。如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心室预激、间歇性一度房室阻滞、心房感知不良等。

图片

8 关于动态心电图的评估标准

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及诊断基本上是参照和依据常规心电图的诊断评价标准进行的,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动态心电图受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还有体位、活动状况,睡眠、饮食、情绪等,均可能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影响,但随着生物电节奏与生理状态的变化又会呈现一定的规律。关于国人动态心电图正常范围和心律失常的标准以及ST-T 改变诊断评定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还有待于大样本的深入研究方能完善和确立。

8. 1 关于窦缓与窦速

在常规心电图中,窦性频率小于60 次/min 是窦缓的定义,但在动态心电图中却并不适宜。正常成年人在夜间睡眠中或凌晨04: 00 ~ 06: 00 的窦性频率常见于40 ~ 60 次/min,甚至小于40 次/min; 而窦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的定义是100 次/min,可是在Holter 监测中,随着情绪的激动和体能活动量,正常成年人窦性心率常可达110 ~ 150 次/min,所以此时评定结论中一般不诊断窦缓和窦速。但是,如果最快心率小于80 次/min,总平均心率小于50 ~ 55 次/min,诊断窦缓不会有大争议; 也有学者提出24 h 总心搏大于14 万方可诊断窦速。另外有一种情况,当患者在静息状态或轻微活动时,窦率则大于100 次/min,活动时可显著加快,同时,心率变异性也减低,临床用药后效果不佳; 在排除右房房速和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方可诊断不适当窦速。

8. 2 关于游走心律

游走心律在Holter 检测中多较易检出,但Holter监测中又常易受体位和呼吸的影响,致使P 波和QRS 波群图形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当P 波的形态或振幅出现无规律的改变时,不要轻易诊断游走心律,变化无常的P 波形态往往是过度换气造成的。另外,窦律过缓不齐伴有房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要与游走心律注意鉴别,窦缓不齐出现逸搏时,房、室会出现心律竞争的现象; 而游走心律时起源点始终只有一个( 图4、图5) 。

图片

图片

8. 3 关于期前收缩性的心律失常

在动态心电图中,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少见。按24 h 发生的期前收缩数量,可将≥30 次/h 的期前收缩称为频发; 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在人群中发生率高,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孤立的无症状的期前收缩多见于健康人,但期前收缩数量在24 h 中通常少于100 次,其发生率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因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速、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故对其更加重视。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性不单纯的取决于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发生的病因、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其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又取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期前度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如果是器质性心脏病,即便数量不多也要予以重视。

鉴别室性期前收缩是病理性还是功能性很重要,常规12 导联心电图有助于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性质。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较常见,分为两种: 一种是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呈电轴右偏,室性期前收缩呈阵发出现; 另一种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部,在胸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电轴呈左偏。上述两种图形的室性期前收缩如无器质性心脏病,多为功能性。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① 室性期前收缩减少≥70%; 

② 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0%; 

③ 短阵室速消失≥90%, 15 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5 次的室速完全消失。

经 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数倍以上、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性室速,并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 间期延长等,均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8.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是评价窦房结功能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它能证实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以及快速心律失常( 慢- 快综合征) 的存在,并能证实心律失常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其参考指标如下: 

① 持续缓慢的窦性心律, 24 h 总心搏数小于8 万次, 24 h 平均心率小于55 次/min,最快心率小于90 次/min,最慢心率小于35 次/min。

② 窦性停搏甚至短暂的全心停搏。

③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

④ 窦缓伴有短阵或阵发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室上速,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大于2 s以上。

⑤ 常伴有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 提示双结病变) 。

8. 5 关于心肌缺血的评价标准

8. 5. 1 评价标准

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24 ~ 48h,有作者报道,其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超过70%,对已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缺血都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是无痛性心绞痛。评价标4 准通常选用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一”诊断标准,即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1. 0 min,两次间隔≥1. 0 min。

1999 年ACC /AHA 在动态心电图应用工作指南中建议,将“三个一”诊断标准中间隔时间改为≥5. 0 min。

心肌缺血评估时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患者的自觉症状,注意鉴别体位和呼吸、心动过速以及干扰和伪差所致的ST 段假阳性改变。

8. 5. 2 心率对ST 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 段压低点( L 点) 在J 点之后80 ms,如心率增快至120 次/min 以上,L 点应在J 点之后5 ms; 心率较快时,可以用ST /HR 比值消除心率影响: ST /HR≥1. 2 μV/次/min 为异常。

8. 5. 3 心肌缺血负荷

测算可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做定量分析,评价其疗效。

根据ST 段异常改变的幅度× 发作阵数× 持续时间= 总负荷,在描记ST 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 段压低的面积( - mm × min) 。Nademanee 等研究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负值<- 60 mm·min /24h 者,70% 预后佳; 而≥ - 60mm·min /24 h 者仅有6%预后佳。

动态心电图检测中的ST 段和T 波的改变,可以出现在冠心病患者,也可出现在没有冠心病的健康人,因为体位的改变、过度换气、屏气、排便、心率变化均可引起ST-T 的改变; 另外,低血钾、二尖瓣脱垂患者以及药物作用等诸多因素也会引起ST-T 的改变。因此对其改变的解释和对其反映心肌缺血的可靠性存在着分歧,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慎重和客观地给予评价。

8. 6 评估ICD 和起搏器功能

① 动态心电图是评估ICD 放电治疗是否恰当的有效辅助检测手段,并能评估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

② 通过评价有症状时,如: 心悸、黑蒙、先兆性晕厥或晕厥时ICD 及起搏器的工作状况,以排除肌电抑制和起搏器诱导的心动过速( PMT) 。

③ 检测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有无间歇性异常。

④ 观察起搏器的参数设定以及特殊功能运行对患者是否适宜。

⑤ 对无症状的起搏电极异常给予提示。

⑥可定量分析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心房及心室起搏所占的百分比,并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随访。

8. 7 动态心电图监测中长间歇的诊断

在长程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常易捕捉到2 s以上的RR 间期,戚文航教授曾经指出显著窦缓不齐的长RR 间期也可达2 s。窦性过缓不齐的心电图特征是: PP 间期长短无规律; 基本心律慢而不齐;慢相PP 间期不是快相PP 间期的整倍数,而且小于倍数,所以在分析时要对长PP 或长RR 间期加以认真鉴别。下面将常见的长间期鉴别归纳如下:

① 当长PP 间期小于基本PP 间期的两倍时可参考以下3 种诊断( 图6) ,二度Ⅰ型窦房阻滞,PP 间期呈反文氏缩短又继以延长; 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长PP间期中可见期前的房性P 波,有时可见于T 波内; 如排除以上两种诊断,方可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但基本心率过慢,远大于2 s 的RR 间期则不能排除窦性停搏。

图片② 当长PP 间期与基本窦性PP 间期成整倍数,基上是一种诊断,即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③ 当长PP 间期大于基本PP 间期两倍以上,而不成整倍数,基本上也就是一种诊断,即窦性停搏( 图7) 。

图片

当长PP 间期远大于3 s,可诊断为短暂的全心停搏( 因室性逸搏心律系4 类起搏点中最低频率为20 ~40 次/min,心率为20 次/min 时长PP 间期为3 s,当长PP 间期远大于3 s 时,可以说心脏的4 类起搏点的自律性均已丧失) 。

期间可见规律的PP 间期后无继以QRS 波群,那么可诊断为房室阻滞伴短暂的心室停搏( 图8) 。

图片

⑤ 发生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终止时出现的长间歇,应描述为阵发心房颤动终止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机制上是由超速抑制所致。如要诊断为窦性停搏,从机制上应为继发性窦性停搏( 图9) 。

图片

⑥ 起搏器心电图中出现长RR 间期,并且等电位线上肌波明显,此时不要诊断窦性停搏。这种现象是起搏器过度感知时,感知肌电后起搏脉冲被抑制所致的长RR 间期( 图10) 。

图片

图8 房室阻滞伴短暂的心室停搏断工具,并已拓展成为急性心梗和心脏猝死的危险分层评估手段,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并且应用网络信息模式可实现远程心电监测。如把这项检测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广泛地加以应用,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诊断线索,帮助临床更好地诊断治疗,对心血管病可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治疗。

内容来源于朱晓晓心电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